摘要:隨著西部經濟的發展,農村走向城鎮已是當前少數民族地區趨勢。從而使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日趨增多,農村小學也由小變無,寄宿制學校逐步形成。如何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寄宿制學生的管理問題就成為當前學校的重要任務之一。
關鍵詞:寄宿制;少數民族留守兒童;管理
隨著西部經濟的發展,農村走向城鎮已是當前少數民族地區趨勢。從而使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日趨增多,農村小學也由小變無,寄宿制學校逐步形成。為使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健康發展,學校要本著“尊重、關心、幫助”的原則,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寄宿制學生的管理。如何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寄宿制學生的管理,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寄宿制小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
少數民族留守兒童寄宿制學生均來自不同鄉村、不同地域,不同的經歷決定了他們間的自身差異。父母外出打工,兄弟姊妹到學校住宿學習面臨的困難與挑戰的確不少。
1. 環境變遷難以適應寄宿制的管理是少數民族留守兒童的普遍現象。寄宿制少數民族留守兒童大多數都來自邊遠的山村,習慣了無拘束的自由生活。他們難以適應學校嚴格的作息時間和規范的日常生活管理,不懂得他人的東西沒經過允許是不能用的,時常出現在寄宿樓內大吵大鬧、奔跑、玩耍等現象。
2. 家庭貧困是寄宿制少數民族留守兒童的共同背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幫助下,少數民族人民的住房、飲食、衛生、經濟和教育等均大有改變,生活條件提高明顯。但少數民族聚居區因交通不便,遠離鄉鎮,信息閉塞,制約了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人均收入較低。許多年輕父母外出打工以增加收入為重,對上學較為淡漠,對“九年義務教育”認識較少,大量少數民族子女中途輟學跟父母外出打工嚴重。
3. 成績低下是少數民族學校學生的短板。由于從小接觸社會信息、見識少使得他們自身知識面狹小。到寄宿制學校看到其他同學知識面廣,自己便逐漸對學習產生枯燥、乏味,失去信心,甚至放棄,不交作業等。寄宿制學生還常在課堂上精力不集中,不能靜心學習,導致學習成績不斷下降。
4. 自理能力差是寄宿制學生的通病。剛剛入校的寄宿制少數民族留守兒童,在家里缺少父母的關愛及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因而進校后就表現出不會疊被子、不洗漱、不洗衣服、碗筷洗不干凈的生活習慣。他們常常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出現有錢時吃好的、亂花錢不計劃支出,沒錢時到處借用的不良生活習慣。
5. 自控力差又是寄宿制學生的另一特點。寄宿制少數民族留守兒童正處在懵懂期,什么也不懂,自我調控的能力差。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表現出遇到事情不冷靜、好出手毆打、容易發火等不良行為。他們有時與社會閑雜人員混在一起,有吃喝抽煙現象。愛打扮攀比,愛表現自己的力量,講粗話、臟話養成不良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二、 寄宿制學生管理應突出以下環節
1. 班級管理從嚴、從細,重在互相幫助。班級是學校的基層組織,班級管理的效果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直接關系少數民族寄宿制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2. 體現班主任的“嚴父、慈母”形象。班主任是學生的管理者、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是溝通學校領導、任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橋梁,是對學生實施德育的骨干力量。因此要求班主任要通過多種形式了解學生、研究學生制定既符合寄宿制少數民族留守兒童,同時能兼顧同校同班走讀學生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寄宿制學生家住邊遠山區,交通不便、父母外出打工信息不靈,教師平時只能靠電話同家長聯系學生在校情況,不能及時與家長溝通,學生管理指導主要靠教師。學生不能及時得到家長的疼愛和關心指導,也是導致學生學習成績下降的另一原因。班主任既關心學生的生活還要重視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統一要求嚴格尺度體現班主任的“嚴父、慈母”形象。
3. 寄宿制學校教師要精心輔導提高少數民族留守兒童普通話水平。從農村地區來寄宿制的學生習慣于家族濃烈色彩的母語方言,普通話不標準。在和其他學生和教師交流中存在語言障礙,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因此要求教師根據少數民族留守兒童的思維特點,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語言和思維訓練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強化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讓他們和其他同學融入到一起。
4. 積極申請“助學”引起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彌補經濟困難。為了使家庭困難的少數民族寄宿制學生能上學,學校要通過多種渠道籌集“助學”資金,嚴格制度,建立“助學”檔案,防止“助而不學”的歪風邪氣,把有限的“助學”資金用好用活,真正產生“助學”效果。讓輟學在家的少數民族留守兒童重新返回學校,還他們的歡樂還他們的活潑,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的求知欲,圓他們的求學夢。
總之,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寄宿制管理是學校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校風建設的主戰場。我們應堅持不懈、踏實工作,辦好少數民族寄宿制教育,創造民族教育的未來。增強對少數民族留守兒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給少數民族留守兒童以特殊的關心和監護,才能促使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的管理.
作者簡介:
劉微,四川省雅安市,聯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