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雙創”的宣傳普及和責任奉獻精神的深入人心,公益創業不斷發展并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但是,由于對公益創業教育意識不足,教育體系不完善,公益創業實踐平臺搭建欠缺等問題,造成高校公益創業教育面臨著諸多困境。文章通過構建高校公益創業教育的“三個一工程”,推進高校公益創業教育。
【關鍵詞】公益創業 高校教育 困境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004-02
高校公益創業教育是一個將創新創業、奉獻責任精神結合起來,促進社會發展、學生成才的重要途徑。一方面,創新創業成為社會所需。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指出“要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1]”;在2017年十月召開的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習近平進一步提出,“要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創新時代潮流,堅決破除一切頑瘴痼疾[2]”。另一方面,作為高校學生,志愿奉獻是實現自我價值,回報社會最現實可行的道路。
然而,筆者在對現有高校的公益創業的理論和實踐的分析中,發現目前高校公益創業存在諸多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改進。
一、公益創業教育內涵
起源于二十世紀歐美發達國家的公益創業,也被稱為“社會創業”,而2006年尤努斯創建的孟加拉國鄉村銀行更是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公益創業的潮流。關于公益創業的定義,不同時期的學者提出不同的界定。約翰遜(Johnson.S)從公益創業承擔組織的性質角度出發,認為公益創業有著多種承擔主體和多種形式,包括營利企業、非營利企業、非營利性組織開展的商業運作、活動和社會活動。格里高利·狄茲(J.Gregory Dees)認為公益創業兩個概念:一是利用變革的新方法解決社會問題并為全社會創造效益;二是引用商業經營模式產生經濟效益[3]。
針對中國公益創業的定義,湖南大學中國公益創業研究中心提出:公益創業是指個人、社會組織或者網絡等在社會使命的激發下,追求創新、效率和社會效果,面向社會需要、建立新的組織、或向公眾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社會活動。我國的公益創業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較多高校專門開設了創新創業的學院或者課程。公益創業教育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是在對公益創業所需的意識、精神、知識、能力進行教育[4]。
二、高校公益創業教育的價值研究
一方面,公益創業教育是對學生成人成才的培育。從馬斯諾的需要五層次理論來看,公益創業是學生發揮自我實現需要的重要手段[4]。在當代,社會不斷發展,即將步入社會的高校大學生們對于人生已經開始了思考,而公益創業,剛好將學生未來的工作同大眾創業創新聯系在了一起,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精神;同時,公益創業教育與志愿服務自然地結合,雖然存在開展內容、實現途徑、實施方法等不同,但是擁有共同的價值七點與宗旨目標——風險與責任精神[5]。如若將志愿服務分為志愿服務介入期、體驗期和升級期三個時期,其中公益創業就是志愿服務的升級期所開出來的意外的成果[6]。通過創新精神與奉獻精神的融合,學生能夠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快速成長成才。
另一方面,高校公益創業教育其次是對社會發展的促進。與營利性的組織不同,公益創業能夠使得創業者在社會中發現問題,并找到創業機會,協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創造社會價值[7]。目前,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環境問題、教育均衡問題、貧困人口問題等均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公益創業核心的價值就是依托于創新型思維,通過創業實踐活動,培養奉獻責任精神,解決或者緩解社會問題。以共青團中央主辦的“創青春”比賽為例,專設公益創業模塊,參賽團隊依托創業公司,將解決社會問題的發展對策作為參賽作品,完整的發展模式和完善的發展計劃就是彌補政府、社會和企業在解決社會問題方面能力的不足,進而促進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的最好闡釋。
三、高校公益創業教育困境研究
1.公益創業教育意識較弱
21世紀以來,公益創業教育不斷發展。在黨中央、國務院積極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契機下,高校各類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學院相繼成立,推動了青年參與創新創業的熱土當中,涌現出了諸多創業先進典型。特別是隨著“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將公益創業賽作為主體賽事之一,有力地推進了公益創業在高校的普及程度。然而,在學者林愛菊以溫州大學生為例對公益創業意識進行調研時發現,雖然九成學生對公益創業理念表示認同,但是只有五成學生愿意畢業后繼續從事公益創業及其組織工作[8]。以高校帶頭的公益創業教育在各類比賽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現,但是學生的接受度仍然較低,這證明著高校對于公益創業教育的意識教育不夠,高校、課程教師在對學生公益創業教育不夠細致。
2.公益創業教育體系不夠完善
筆者在綜合各類研究結果之后認為,公益創業教育的體系包含三個部分:學歷體系、教師體系和課程體系。但是,針對公益創業教育體系的問題突出。首先,目前國內高校很少有開設公益創業的相關專業,因此對應的學歷體系沒有建立和完善起來。其次,關于公益創業教育體系的核心教師資源也極度匱乏,現有的教師雖然可以教授學生相關課程,但是在專業知識和創業經歷上,給予學生的幫助有限。最后,公益創業課程體系沒有完整建立起來,作為一個整體的課程體系來講,專業知識方面有待進一步的歸納總結,其學生的培養模式規范性也不強。我國的公益創業是從國外學習引進的,目前,公益創業教育也從國外引進,但是,能夠真正內化為適合國內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還需要相當長的發展過程。
3.公益創業實踐平臺發展欠缺
公益創業實踐平臺是培育公益創業的沃土,是公益創業教育的重要實踐途徑。作為公益創業教育的平臺,當以政府建立的社會組織孵化基地為主導,以高校創業園為輔助。但是,社會組織孵化基地由于各類政策、門檻原因,青年學生項目很難入駐。同時,高校創業園雖然給予了公益創業者較低的租金等經濟優惠,但是創業園的實踐平臺畢竟有限,對公益創業教育的作用貢獻較小。在各高校創新創業平臺普及的今天,公益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卻依然發展緩慢。
四、高校公益創業教育對策展望
隨著高校“雙創”教育的發展,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大學生是我國開展公益創業活動最為活躍的群體。《中國青年公益創業調查報告》[9]數據顯示:在公益創業組織領導人或創始人中,其年齡結構在18~25歲的占總調查數的七成,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的青年也達成了七成。可見,推動公益創業教育,是推進高校培育敢創新、能擔當的德才兼備青年的重要方式。高校以公益創業教育發展為契機,將公益創業教育與學校科研研究、社會服務工作相結合是一條可行之路。
雖然高校在踐行公益創業教育時會面臨諸多困境,但是隨著社會意識的進步,公益創業必然會迎來發展的春天。筆者將高校公益創業教育的主要對策從高校推進公益創業教育的路徑角度出發,提出構建“三個一工程”,一是營造創業氛圍,二是培養優質師資課程,三是打造公益創業實踐平臺。
1.弘揚奉獻責任精神,營造創新創業氛圍
高校應加強青年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養,將青年社會學所社會責任意識同當今社會的弘揚創先創業精神相結合,共發展。當前,高校應積極營造創新型校園文化氛圍,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積極參與解決或者緩解社會問題,從培養青年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等文化氛圍開始,促進高校公益創業教育的發展。同時,融合思想思政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將公益創業的過程中最大程度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通過公益創業實踐的情境生動體現奉獻責任意識,消除平時課程學習過程中的枯燥乏味感,有效激發學習興趣,實現學生(創業者)的知行合一。
2.培養優質師資,研發優質課程
高校應該努力建設一支專業化的公益創業教師隊伍,研發優質的公益創業課程,構建完善的公益創業教育理論體系。教師是公益創業的重要力量,是引導青年學生關注社會問題,開展公益創業研究,踐行公益創業行動不可或缺的角色。 筆者認為高校應結合實際需求,從兩個方面培育優秀師資:其一,招募管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專業教師,學習和貫通公益創業課程;其二,引進公益創業實踐人才,開設公益創業第二課堂,組織學生到公益創業組織考察、舉辦公益創業講座等活動。通過引導學生近距離感受公益創業的歷程,接觸先進的理論知識和優秀的創業人才,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和欲望,學習公益創業的模式與經驗。其三,高校結合本校的專業特色,從適應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開發適合本學校本專業的公益創業課程體系。通過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形式,為學生提供專業引導和興趣啟蒙教育課程。
3.打造公益創業實踐平臺,促進社會問題的解決
打造公益創業實踐平臺是高校踐行公益創業教育的重要環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大力培育和支持高校公益相關社團組織,積極開展公益創業競賽,設置公益創客空間以及多方聯動共同促進高校公益創業的發展。通過扶持此類社團,實現他們從學校“輸血”向自我 “造血”的轉變,同時培養學生的公益創業實踐能力。其次,積極開展公益創業競賽,通過開展公益創業競賽,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創新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多元交流以及學習提升,從而推動公益創業項目從萌芽到完善。然后,高校應設置公益創業空間,對于已經具有實踐可能的項目加以培育,并引進公益創投進行扶持,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公益創業實戰能力。最后,多方聯動共同促進公益創業教育的發展。解決政策原因,造成的公益創業項目很難在民政部門登記成為合法組織的問題,打通政府、社會組織、高校的資源實現共享,緊密合作,打破政策困境、資金困境和經驗困境,從而推動高校公益創業項目真正生根發芽,真正為社會服務。
五、結語
高校是當前青年接受公益創業教育的主要場所,雖然目前我國高校公益創業教育仍然面臨著較多的問題,但公益創業對于培養學生奉獻、創新精神,解決社會問題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因此,完善高校公益創業教育,文章總結提出了營造創業氛圍,培養優質師資課程,打造公益創業實踐平臺的“三個一工程”,以期促進高校公益創業教育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6-01-01(001).
[2]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 人民日報,2017-10-19(002).
[3]Dees,J.Gregory.The Mean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contributed from th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unders Working Group,1998:15.
[4]唐亞陽,鄧英文,汪忠. 高校公益創業教育:概念、現實意義與體系構建[J]. 大學教育科學,2011,(05):49-53.
[5]辛華,翟雁. 我國青年公益創業的路徑研究[J]. 青年探索,2017,(01):5-13.
[6]仝東峰. 高校公益創業與志愿服務價值觀教育并重的教育范式[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01):141-143.
[7]王迪. 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教育與職業,2016,(15):72-74.
[8]林愛菊,周敬業. 雙語教學的現實語境[J]. 教育評論,2005,(01):49-51.
[9]中國青年報社. 中國青年公益創業報告[M].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5.
作者簡介:謝飛(1992-),男,安徽銅陵,碩士,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公益創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