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要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也就是說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培養人格完善的人。教師必須要有良好的師德,才能把學生培養成優秀的人才。為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加強師德建設的研究成為高校自身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教育倫理 師德 高校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193-02
改善和提升教師職業道德水平,已成為目前高校打造高水平教師隊伍和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工作。一些高校將師德納入教師評價體系,以此來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術水平。有學者借鑒西方的教師專業發展的倫理思想,提出教師專業道德提升的倫理思想,對建立中國特色的教育倫理學以及探索我國師德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師德建設的倫理基礎
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對教師隊伍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也有了變化,師者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學識和才能來影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熱情,而這與師德的作用密不可分。
目前高校中存在著許多不良師德的問題:
1.愛崗敬業意識淡漠。一些教師將上課當成任務來完成,下課就走,不考慮教學效果,對于學生是否吸收了課堂知識,學習到了多少內容,漠不關心。有些老師上課只顧著自己將課講完,對于學生的違紀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2.師生關系疏遠。教師記不住學生的名字,學生不認識自己的老師,有的到了考完試都不知道自己的老師是誰。網絡上流傳一道考試題目:請選擇正確的任課教師的照片,選項是一排照片,要在其中找到本門課程的任課教師。課程枯燥乏味,缺乏新意,這樣的教師很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很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3.自律意識弱。有的教師對自己要求不嚴格,對犯錯的學生出口辱罵,嚴重損害學生的自尊心;有些教師不注重自身的個人形象,邋里邋遢,嚴重削弱為人師表的示范作用。
面對這些不良行為,一些高校出臺教師評價體系,但是這些體系是從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范疇來規范教師行為,在師德方面的改善不明顯,也無法明顯的改善和提高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無法科學的衡量教師的師德水平。于是一些學者開始研究和借鑒西方的教師專業發展的倫理思想。1975年,美國頒布《教師倫理規范》,[1]“從其導言中明確,教育專業倫理守則表達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負有維護最高倫理職責的重大責任,凸現其堅持了崇高的師德理想,明顯受行為主義影響較大,偏重于教師的外顯行為。在陳述方式上多采用限制性語(不準、不得之類),使其操作性得到增強,權威性、合理性也得到提升。美國國家教育協會及其分會祥定:對于違反守則任一條款的懲處為開除會籍,并且所制定的條款應用于任何形式下的強制執行。這種嚴厲的懲罰措施,其目的在于規范教師專業行為,確保教師專業倫理底線得到遵守。”我國傳統的師德規范以及新頒布的《高校教師師德職業道德規范》注重的都是教師的自律,依靠個人的道德自覺來達到規范的作用。如果沒有紀律的約束也沒有任何的懲處機制,很容易出現違反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精神的行為。我國現階段師德建設需建立在自律和他律辯證統一的基礎上,為此解決師德建設面臨的困境。
二、師德建設面臨的問題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賦予了教師神圣而崇高的社會地位,面對培養現代化建設新人才的需要,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同時社會輿論夸大教師的責任,缺乏對教師個人人格的尊重。
1.忽視教師的個體價值。在教師的職業活動中,存在只關注職業活動所實現的目的價值,忽視教師作為一個個體的“人”的價值。在不少高校,以論文發表的質量和數量、科研項目的產出來評價教師。教師淪為了教育和科研的奴仆,個人道德尊嚴受到深層的損害。
在高校的行政管理層面,把教師作為監督的對象,無形中抬高了行政管理人員的地位,將教師做為被管理、被約束的對象,忽視了教師在職業活動中的個人自由和民主權利。破壞了教師師德進取的積極性。
2.夸大教師的道德承擔責任。在社會輿論層面,將教師喻為“蠟燭”、“春蠶”、“園丁”,賦予了教師非常重要的社會責任。在此基礎上,僅僅強調教師的道德義務,忽視教師的道德權利,在權利和義務失衡的狀態下,出現令人心寒的暴力襲擊教師的事件。教師的個人安全無法保障,個人尊嚴也無法保障,如何保證教師師德建設的積極性?
當我們要求教師要遵守職業道德的同時,首先我們要尊重教師,一個不被尊重的人,是不可能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尊重教師,作為提高教師師德建設的基礎和前提。
三、尊重教師——師德建設的重要原則
“每一個人,不論其年齡、性別、種族、膚色、生理或心理能力、語言、宗教、政治觀點、民族或社會背景如何,都擁有不可讓渡的和不可侵犯的尊嚴。因此每一個人以及每一個國家都有義務尊重這種尊嚴并保護這種尊嚴。”[2]在教育活動中,教師不僅承擔著傳播人類文明的重責,同時也是具有完全責任、權利和義務的社會成員,享有道德權利和義務,在被社會道德監督和約束的同時,享有實現自我目標的權利。“尊重教師”這一普遍的道德義務原則在教育倫理視域中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尊重教師,充分調動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才可以實現教育事業利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劉東菊.高校師德建設的專業倫理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4,(2):29-31.
[2]王正平.尊重教師:教育倫理的一項重要原則[J].教育倫理研究,2015,(00):53-63.
作者簡介:陳雯霆(1986-),女,漢族,湖北咸寧,哲學碩士,湖北科技學院,研究方向:應用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