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師院校英語專業作為培養英語教師的搖籃,肩負著培養英語教師的重任。目前,面對越來越多的高師英語專業畢業生從教信念不堅定,教師教學重專業知識,輕教師職業信念培養的現狀,筆者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分析了影響英語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信念培養的因素,并從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和激勵機制三方面提出了加強英語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信念培養的建議。希望對培養和穩定英語教師隊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英語專業師范生 教師職業信念 建議
【中圖分類號】G6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221-02
教師職業信念是什么?對這一概念一直以來各學者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王衛東認為“教師職業信念是指教師在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在教師勞動價值方面所產生的堅信不疑的態度(王衛東,2000)。張大均認為教師職業信念是“教師在職業活動中所特有的具有動力作用的教育觀念系統,它直接支配、調節教育教學活動,影響教育的效率,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張大均,2004)。 唐曉燕認為“所謂教師職業信念是教師通過個人的倫理和價值體系判斷、邏輯思考,自己選擇、認可并確信的教育職業觀或教育理念,是教師在長期實踐中對教育、具體教學過程、教學模式及手段、教師與學生角色定位、學科建設和專業自主發展的個體沉淀和理性審視,它常作為一種無意識或先驗假設引領和指導教師實施其具體的教育行為,且在師生教學互動過程中被學生知覺,進而影響各種復雜教學過程變量和情景變量,成就截然不同的執業效能”(唐曉燕,2010)。洪早清教授指出教師職業信念是“教師關于自身職業的信念”,主要是對教師職業的認知、對職業的追求以及與職業信念相關的職業心理等(洪早清等,2011)。綜上所述,無論是從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教師職業的“堅定不移的態度”上來說,還是從“指導教師實施其具體的教育行為”方面來說,教師職業信念對教師培養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未來英語教師的英語專業師范生在大學學習期間,正處于培養、樹立、堅定其教師職業信念的關鍵時期,所以對其進行教師職業信念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一、英語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信念培養現狀
1.教師重專業知識,輕職業信念教育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相當一部分的英語專業教師在其傳道受業解惑的過程中只注重對專業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教師職業信念的培養。英語作為一門外國語言,要求學生不僅在課上,而且在課下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夯實聽、說、讀、寫、譯等基本功。此外,學生還要在語言基本功扎實的前提下,研究外國文學、語言學、翻譯學等領域的知識。這些大大充實了課上課下英語教師和學生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導致英語教師課上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專業教學上,而沒有重視培養師范生的教師職業信念,更不要說督促、引導學生發現教師職業信念和學生內在學習動力、未來職業發展等因素之間的關系了。這在很大程度上使英語專業師范生只關注英語專業知識學習,而不確定所學知識與未來英語教師職業之間有什么聯系, 由于這種專業學習與教師職業信念培養脫軌所引發的學生實踐能力不強,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從教信心不強等問題日益明顯,并進一步影響了師范生畢業后的就業機會和就業能力。
2.英語專業師范生從教信念不堅定
就此問題,筆者以本人所在師范院校英語專業大三、大四兩個年級為樣本,共發放調查問卷289份,全部回收,有效問卷282份。問卷調查主要涉及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熱愛程度、選擇就讀師范院校的原因、畢業后是否會從事教師工作、再擇業觀、教師職業信念與英語學習和教師發展關系等問題。其中,28.7%的學生選擇就讀師范院校是比較喜愛教師事業,其他學生一部分是由于就業前景或親人朋友建議而選擇師范專業。71.3%的學生表示畢業后會從事教育工作,但大部分學生同時表示并不確定是否能夠終身從教。在談到教師職業信念和英語學習和今后的教師發展關系的問題上,84.8%的學生表示茫然,并不確定教師職業信念能否促進自己的專業學習水平或提高教學能力。
以上調查說明,大部分英語專業師范生畢業后愿意從事教育事業,具有較明確的職業目標,因此正確引導和培養這些職前英語教師,將會是未來高師英語專業教學發展和改革的重要內容。但也有部分學生對終身從事英語教育事業信心不足,他們表示雖然會選擇畢業后從事教育行業,但會同時關注與英語相關的其他領域工作,教師職業有可能是他們擇業過程中的過渡階段。雖然這一部分師范生所占比例較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自身及周圍其他學生的教師職業信念,這對英語師范生擇業和專業知識學習都將產生不利影響。
二、影響英語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信念的因素
英語專業師范生具備正確的教師職業信念和態度,能夠促使其形成教師發展的內在動力,同時也為師范學生提供了奮斗目標,能使他們對英語教育工作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和認同感,并在其中獲得幸福感。但是,在現實的英語師范教育中,卻有多種因素影響了英語師范生的教師職業信念,筆者認為主要存在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因素。
1.主觀因素
英語專業師范生由于畢業后就業市場相對較寬,就業機會相對較多,存在著就業選擇時傾向于物質利益優先,理想信念靠后的現象。根據調查可見,28.7%的學生選擇就讀師范院校是因為比較喜愛教師行業。這部分學生由于熱愛教育事業,有著較為堅定的教師職業信念,所以大部分會選擇畢業后加入教師隊伍。但是,相當一部分畢業生教師職業信念不堅定,他們會選擇觀望態度,希望先進入英語專業的其他領域嘗試,如果發展不好,再回來當老師。“教育行業”成為他們較靠后的職業選擇。
此外,由于教師和學生都沒有充分意識到教師職業信念是使師范學生內在的學習意愿轉化為外在的學習行動的重要條件而導致一部分學生“不敢”從事教師職業。這部分英語專業師范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強,專業課成績不高,從師技能較差,最終導致他們信心不足,不能夠選擇教師職業。
2.客觀因素
英語師范生的教師職業信念也受到來自經濟社會的物質享樂主義的沖擊。目前我國大部分中小學教學條件還有待改善,尤其是中小城市學校的教學設施和環境。教師相對較低的收入,較辛苦的工作環境和較有限的發展前景往往使學生猶豫不前。職前教師更希望能在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下進行教學,并希望學校能為其個人的專業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機會。在物質和精神追求的選擇中部分學生更傾向于前者,教師職業信念不堅定的后果導致部分師范生畢業后放棄從事教育工作。
教育行業就業形勢嚴峻導致師范畢業生放棄教師職業。筆者所調查的英語專業師范生大多來自我省各城鎮鄉村,他們更希望畢業后能夠去較大城鎮就業,但由于前些年英語專業擴招,許多公立學校工作崗位需求已經飽和,一些想要從事教育工作的師范生為在“大”城市生活,不得不選擇其他工作崗位。
三、加強英語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信念培養的幾點建議
1.研究課程設置,增強學生從教信念
在我國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中,“教育信念與責任”作為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的第一個教學目標出現,足見其重要性。從課程設置來看,《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建議開設教育學、心理學、各科教學教法、教育哲學、課程設計與評價、班級管理等,都對增強師范生從教信念和從教能力有重要的意義。高師院校英語專業在進行課程設置時需著重考慮開設增強英語師范生教師職業信念的課程,如果能夠把《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中建議開設的教師教育課程與英語專業教學相結合,例如在英語專業師范生課程中增設中學英語教材研究,英語課堂教學案例分析等課程,那么英語師范畢業生在教師職業信念和知識結構方面一定可以盡快適應教師角色。師范院校是培養教師的“搖籃”。有責任使學生認識到教師職業信念是增強教師從事教育事業信心的內在的動力,努力培養師范生形成堅定的、科學的教師職業信念。教育他們對教師職業、教育事業形成正確的認識,激發其學習熱情,在課程學習中意識到教師職業信念和職后英語教師工作之間的必然聯系,使專業學習和教師職業信念之間形成有機的聯系和良好的對接。
2.增加實踐機會,強化學生職業感受
教育部在2011年頒發的《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教師[2011]6號)中提到,要“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遵循教師成長規律,科學設置師范教育類專業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學科理論與教育實踐緊密結合,教育實踐課程不少于一個學期。按照《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的學習領域、建議模塊和學分要求,制訂有針對性的幼兒園、小學和中學教師教育課程方案,保證新入職教師基本適應基礎教育新課程的需要。”我國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特別強調了實踐環節。目前,我國大多數高師院校都為師范生安排了教育見習、實習的機會,但在實施中,學校和老師僅把它作為人才培養中的一個項目,并沒有切實有效的指導和監督學生在見習、實習中教師職業信念的培養。高師院校英語專業應在教育見習、實習中更注重培養學生組織課堂、溝通交流、設計活動的能力,通過對英語師范生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使其了解教育工作,提高從教興趣,堅定從教信念。要培養師范生在實踐中逐漸確立正確的教師職業信念。不能把目光只局限在自己所教授的學科知識上,而應立足于自己所教的學科,著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期發展。應該在教授英語專業知識的同時,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職業信念會時刻鞭策英語專業師范生做一個熱愛教師事業和時刻準備全面發展的教師,在教師職業信念中逐漸從他律轉變為自律。
3.完善激勵機制,激發學生從業熱情
完善的激勵機制無疑會激發師范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熱情。為支持師范教育事業,從2007年起,我國開始在教育部直屬的六所師范大學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這突顯出了國家對師范教育和基礎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視。相對于其他師范生,這部分學生教師職業信念更為堅定。由此可見,適當的激勵機制能夠激發師范學生的從業熱情,堅定其教師職業信念。
不斷加強高師院校與當地基礎教育的合作能夠使師范生通過了解基礎教育而熱愛教師職業。通過不斷加強師范院校與中小學的合作,可以達到使英語專業師范生了解基礎教育,從而激勵他們堅定教師職業信念,積極投身教育事業的目的。目前,筆者所在單位對學科教學(英語)研究生實行了雙導師制,即高校為研究生配備一個導師,主要負責其教育理論和教育研究等方面的指導;同時,又從本地初高中挑選一位工作經驗豐富、溝通能力強的英語教師擔任其校外導師,主要負責為研究生做基礎教育研究做好條件準備和實踐指導。此外,校外指導教師還會在學生的教學能力、班主任工作、組織學生活動等方面進行指導。經過三年的實踐,事實證明,“雙導師制”確實有效的提高了英語學科教學研究生的學習效率和研究水平,最主要的是,通過長時間的接觸一線教育工作崗位,學生了解了教育行業,初步掌握了基礎教學技能和方法,這些都大大的堅定了他們的教師職業信念。筆者認為,“雙導師制”同樣也適用于英語專業師范學生的本科教學,通過高校教師的理論培養和基礎教學單位的實踐打磨,能夠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增強其信心,也會對這些師范生的教師職業信念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積極改善教師工作環境,提高教師工作待遇。通過分析我們也發現,工作環境、待遇和社會認同感等問題也成為影響師范生教師職業信念的因素。而這些外部因素對職前教師培養職業熱情和調動主觀學習積極性有一定的消極作用。因此,創造良好工作環境、提高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不僅意味著教師工作、生存條件的改善,更意味著全社會對這個職業的認可與重視程度。尤其是對那些喜歡教師職業的學生來說,留住他們無疑是給我們的基礎教育隊伍輸送了一批熱愛教育事業,學習熱情高,工作能力強的優秀人才。
總而言之,高師院校英語專業作為培養英語師資的搖籃,應立足現實,從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激勵機制改革等方面加強培養英語師范生教師職業信念的力度。努力為國家培養職業信念堅定,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和意識的合格英語師資。
參考文獻:
[1]丁威,張榮升.“實踐能力+人文素養”培養理念下地方院校MTI培養模式研究——以牡丹江師范學院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6,11
[2]唐曉燕. 重構信息時代教師職業信念 [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 ( 社 會 科 學版),2010(1):180-183.
[3]洪早清,吳倫敦主編.教師職業素養導論師范生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06:3
[4]王丹.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影響及啟示 [J]. 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6
[5]王衛東.教師職業信念問題初探[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 ,2000(4).
[6]趙祥鳳,梁中賢.深入開展英語課程結構學分改革的探討 [J].職業與教育,2012,20
基金項目:2016年度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研究課題(外語學科專項)項目編號WY2016033-B。
作者簡介:王丹(1978-),女,黑龍江人,漢族,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牡丹江師范學院,主要從事英國文學,基礎教育,澳大利亞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