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專注”是孩子今后學習、工作中需要的優秀品質,幼兒期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關鍵期。本文通過案例分析建構游戲中對幼兒專注力培養的影響因素,并提出了建構游戲中提升幼兒的專注力的支持策略。以期為幼兒安全教育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幼兒 建構游戲 專注力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249-02
中國心理學研究所調查顯示,在我國600多個中大城市中,75%的兒童存在專注力問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應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其中學習品質中的“專注力”培養對幼兒日后的學習與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建構游戲材料具有規則性、操作性和靈活性,在建構游戲中,幼兒通過堆積、拼插、排列、組合建構材料,主動進行各種認知建構,以獲得感性經驗和心理滿足,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需要極其專注才能完成。因而我們不可否認建構游戲不可不為是培養幼兒專注力的一種有效途徑。
一、建構游戲中影響幼兒專注力的多種因素
1.“嘈雜紛亂”的游戲環境
案例1:中班建構室里有六組幼兒(每組5、6個幼兒)在進行自主建構活動。10來名幼兒在教室里以跑動的方式搬運著各種建構材料的聲音;A幼兒不小心把B幼兒手中的易拉罐碰掉到地板上,發出的乒乒乓乓聲;C幼兒正在專注的搭建著自己想象中的高樓,D幼兒拿著一塊長木板從他身邊經過,把他的高樓弄倒了,而發生的大聲爭吵聲······最后進行作品分享時,六組中只有極個別幼兒有完成自己的作品。
受幼兒大腦發育的自然規律,幼兒的大腦皮層的興奮程度遠大于成人的,孩子的注意處于無意注意階段,因而幼兒的注意力易受到環境的干擾。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時候要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環境與空間,蒙臺梭利說:“環境就像人類的頭部,影響著孩子的整體的發展。” 建構室的環境需空曠、舒適、明潔,不易過于擁擠、嘈雜。同時還需給孩子創造一個有秩序的游戲環境,幼兒對秩序很敏感,如環境有點嘈亂,就會有不穩定的情緒,甚至處于興奮狀態,從而影響到幼兒的專注力。
2.“喧賓奪主”的輔助材料
案例2:小班動物園主題建構游戲中,老師提供了大量的低結構材料:牛奶箱、易拉罐、牙膏盒等。活動中四名幼兒用這幾樣輔助材料很快就拼搭出三只大象,隨之無所事事,一會兒趴在地板上做睡覺狀,一會兒到籃筐里隨意翻一翻,A幼兒發現兩只大象的鼻子連接在一起有點像跨欄,于是從大象鼻子的一邊跳的另一邊,B和C幼兒看到也加入到跳躍的游戲中來,很快這“嘭嘭嘭"的雙腳撞擊地板的聲音及“哈哈哈”的嬉笑聲吸引了其他幼兒的注意力。
建構游戲中強調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低結構材料,比如:紙巾筒、易拉罐、紙皮、紙盒等等,這些材料容易塑性,沒有具體玩法,幼兒可以自主探索,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但是大量投放簡單未經改造的低結構材料,受小班的幼兒游戲水平的限制,在無法探究出更多玩法的情況下完成簡單的拼搭后便無所事事。很顯然這些“原汁原味”的輔助材料激發不了他們的創造力,這也直接影響到了幼兒的注意力的持續性發展。
3.“事與愿違”的教師介入
案例3:安安和小榮在泡沫磚拼了一個方方正正的“圍墻”,然后把各種形狀顏色的泡沫磚投放到“圍墻”內,教師見此立馬阻止在“搗亂”的幼兒,并引導他們玩兒要先開動小腦筋想好玩法,玩具要分類擺放整齊。倆孩子聽了之后只好默默的按照教室的要求擺放好玩具,過一會兒當老師回頭再看時,那倆孩子卻早已離開了原地。
幼兒的游戲水平不一,游戲方式亦不同,教師在沒有弄清原由而隨意介入,老師的用心良苦也只是一廂情愿而已。《指南》中指出:“教師介入與指導幼兒的游戲時應有目標意識。”國外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師以一種敏感的、響應的、支持的方式與兒童進行互動,那么教師參與就能提高游戲水平;而另一方面,如果教師對游戲進行操縱控制,提高太多的結構性限制,或為教學目的而打斷游戲,那么通常就會損壞游戲。”我們不難發現教師的介入有可能是正面的引導,也有可能是負面的影響。在案例3中教師向幼兒提出要求,打斷了幼兒的注意力,限制了孩子的游戲探究行為,對幼兒的專注力進行了轉移,教師這樣的介入對幼兒游戲專注力的培養顯然是背道而馳的。
4.“有名無實”的合作游戲
案例4:大班一位新教師為讓建構水平不一的幼兒有“幼幼學習”的機會,于是與建構能力水平較高的聰聰、樂樂協商讓可可加入他們這組一起拼著高架橋,聰聰和樂樂勉為其難的同意了,在游戲中可可拿著寶石積塑過來往聰聰和樂樂已經搭好的“橋墩”上搭建路面,不小心把橋墩弄倒了,樂樂生氣地說:“你干嘛啊?”可可看了一眼樂樂,繼續搭建,樂樂更生氣了:“你不要弄,你會把我們的橋墩都弄倒的。”可可停了下來,一個人黯然傷神的到旁邊隨意擺弄玩具。
建構游戲中教師考慮到“幼幼學習”多形式的學習方式,但是忽視了幼兒的年齡特點及交往特點,幼兒到了大班,已經有自己的主見,同伴間相互比較了解,有自己喜愛的好朋友,建立了牢固的友誼,由孩子自由選擇同伴,從而共同承擔游戲任務。交往合作能力的發展不是簡單機械的“被合作”發展過程,而是幼兒在日常的生活、學習活動中,基于自己與人相處的喜好,自主地尋找喜歡的人進行交流合作的過程。在“被合作”的合作游戲影響到幼兒的情緒而影響到游戲的注意力。
二、建構游戲中提升幼兒的專注力的策略
1.創設適宜的游戲環境,培養注意力
幼兒專注力的培養需要一個好的環境,好的環境可以幫助幼兒自主選擇游戲內容、有序取放游戲材料、合理利用游戲空間,從而讓幼兒專注力得以持續。如案例1,教師需與幼兒共同討論、建立游戲規則:通過數字、圖畫實物照片等隱性的提示取放材料的規則,取放的材料與建構的場地有一定的距離以此方便其他組人員拿去材料;與幼兒共同討論拿材料的人數和盛物:一組協商一人用小籃筐裝材料避免材料掉地,小心行走,不要撞到、推到他人建筑物;與幼兒討論小組建構的場地分布:小組之間有一定的間隔,可用地墊劃分自己的區域避免相互干擾等。一個有秩序相對安靜的環境助力幼兒注意力的堅持。
2.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提高注意力
皮亞杰提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建構游戲的教育功能主要通過幼兒與材料的互動來發展期各方面的能力。豐富多樣的材料能激發幼兒游戲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但材料的投放要體現目的性、豐富性、可塑性、層次性。材料投放的數量及種類皆會影響到幼兒游戲活動過程中的注意力,材料的投放種類不能單一,高結構材料過多或者低結構材料過多皆不可取。在結構游戲過程中,教師要對本班幼兒在建構游戲的水平有深入了解,拓展低結構材料的玩法,能一物多玩,創造條件引發幼兒將高結構材料與低結構材料相互結合使用。案例2中,低結構材料的玩法太過簡單,幼兒很快失去興趣,由此影響到幼兒對事物的注意力,教師針對此情況可將低結構材料進行一定的改造,比如紙巾筒、紙盒割成插槽式,幼兒可以進行拼插、圍合,讓幼兒發散思維,使得造型更豐富更具想象力,具有挑戰性的游戲更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3.教師指導有效化,提升注意力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師要成為幼兒的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首先要學會觀察,了解本班幼兒的興趣和特點,才能有準確的指導策略進行有效的指導,來提升幼兒的注意力。案例3、4皆為老師對幼兒的年齡特點了解不到位,以至于老師一廂情愿、盲目指導。
幼兒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好奇,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仔細觀察幼兒的行為,作為“大朋友”參與到幼兒游戲中來,隨時觀察孩子并根據孩子的不同差異,提出不同要求,有目的的對幼兒進行引導,激發幼兒的游戲積極性,使之保持游戲興趣與注意力。其次,讓孩子自主選擇游戲內容、游戲伙伴。幼兒與自己喜歡的同伴共同游戲,會在交往中適當妥協,以維持游戲,有協作,合作效率提高了,游戲質量提高了,游戲的專注力自然持久。
參考文獻:
[1]葉麗. 游戲,開啟幼兒心靈的一把鑰匙——淺談教師的觀察與指導[J]. 新課程(小學),2015
[2]曹中平,龍珊. 關于建構游戲價值的分析[J]. 幼兒教育,2012
[3李季湄,馮曉霞.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周麗萍(1984-),女,土家族,湖南懷化,二級教師,本科,廈門市集美區杏濱中心幼兒園,研究方向: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