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杰 馬詩漫 陳粵蘇 邢芳
摘 要:伴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濟增長受到重大挫折,其中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更甚。其中,在能源電力需求領域發生了復雜的變化。本文討論了危機下能源電力需求走勢,解答GDP與能源需求為什么出現大的背離。繼而討論國際油價與國內煤炭價格走勢,并對通貨膨脹與煤炭價格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伴隨國際油價走勢,國內煤價走高,因此,政府應當制定相應措施防范通貨膨脹。
關鍵詞:金融危機 短期走勢 電力需求 煤炭價格 通貨膨脹
伴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濟增長受到重大挫折,其中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更甚。尤其是煤炭價格問題態勢焦灼,煤電企業對于今年年度合同煤炭價格不肯妥協,沒有穩定的電煤契約,就沒有煤炭的穩定供應。所以在當前背景下,研究經濟和能源電力運行形勢出現問題就很有必要。
伴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國電力需求量持續下降,甚至出現電力產能過剩的現象。本文將該現象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的情形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其中特性。
第一,查找兩次危機的數據資料發現兩次危機中的能源電力走勢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離上次危機發電量最大跌幅在1998年9月,這次危機出現在2008年10月發生最大跌幅;較上個月發電量下降產生的次數比較,上一次危機7次,這一次危機9次;上次危機發生發電量連續下降只有1997年9月和10月,而這一次危機包括2008年8、9、10、11月份連續下降。總的來說,不論從跌幅,波動次數或者是波動持續時間來看,2008年的危機要更加嚴重。
第二,兩次危機中都發生了背離趨勢。資料顯示1997年的金融危機,電力消費和GDP都發生了下降,后期由于國家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二者開始恢復。此外,在2007年危機中GDP和電力消費開始也在下降,2008年12月后,能源消費和GDP增速也出現了背離。兩次危機中,GDP與發電量增速變化都呈現“U”型走勢,但是能發現發電量增速下降的更快,形狀更加明顯。
GDP與電力需求關系出現背離,我們認為這在短期內是有可能的,兩個方面可以解釋這個問題。一方面是庫存因素,可以認為在金融危機發生前庫存了大量的產成品,一旦危機發生,產成品的繼續銷售會被算入GDP,但是產量下降或者不生產,就不需要用電。另一方面,中國目前處在階段性經濟發展階段,國家電力消費水平集中分布在頂端行業,一旦這些行業產量下降,整體電力消費水平就會大幅度下降。
我們根據所獲得的資料詳細描繪煤炭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高度正相關,二者的走勢基本一致。但是,我們發現,國際煤炭價格變化總是滯后于原油價格的。
為什么煤炭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有著高度正相關?能源之間存在相互可替代性,但是要注意的是,替代性不是一直存在的,也存在當能源價格較低的時候,由于替代成本的存在而不選擇替代。伴隨著能源價格上漲,替代動力和替代條件得到滿足,替代可能性越大,當能源價格到達一定高度,能源替換的發生就成為了現實。因此,當石油價格上升,煤炭價格也會跟著上漲,盡管存在一段滯后期。這種價格的聯動性,也受到除了能源產品可替代性之外的心理、預期和其他因素的影響。所以,當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即使中國煤炭產能充足,煤炭價格也會上漲的。
如果正如上文所說的煤炭價格與原油價格有高度正相關,原本原油價格上升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那么煤炭價格的上升會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創。如果煤炭價格大幅度上升,處理煤炭企業在合同煤炭價格爭執不下、互不相讓的情況更為復雜,在對宏觀經濟指標的影響中,煤炭價格對PPI、CPI指數的影響也令人擔憂。
能源價格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是有著理論依據的。能源價格上漲會導致一方面生產資料產品價格上漲,另一方面會導致消費品價格的上漲。生產資料產品價格的上漲在一段時間之后也會轉移到消費品價格的上漲壓力中,這一段時間的長短取決于市場狀況和政策環境。但是不論如何作用到消費品價格上,最終都會對消費品價格造成壓力,導致消費品價格的上升,最終反映為通貨膨脹。
根據兩次危機下能源需求數據走勢的分析,這次危機不論在幅度,沖擊次數和持續時間上都更加嚴重,需求增速和GDP的增速也有更大的背離。伴隨政府開放性政策和在上次危機中得到的教訓,能源需求已經好轉。但是我們得知,在短期內,庫存和電力消費結構可能會使得GDP與能源需求出現背離,長期趨勢下,二者會達到相對穩定的階段。目前還沒有充分的研究說明背離的幅度,以及我們的統計數據有沒有存在問題。
中國的消費結構不均衡導致一旦煤炭價格走高,對于中國經濟會造成重創。除了使得煤電的爭執更為復雜,煤價提高CPI和PPI作用雖然有滯后,但卻是可以肯定會發生的。這樣,政府就要準備相應的措施,以應對可能到來的通貨膨脹。
參考文獻:
[1]于立宏,郁義鴻.需求波動下的煤電縱向關系安排與政府規制[J].管理世界,2006(04):73-86
[2]張磊.中國煤電產業鏈的周期波動傳遞及電煤價格扭曲[D].復旦大學,2012.
[3]郭志瓊.煤電價格協調機制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
[4]于立宏.需求波動下的中國煤電產業鏈縱向安排與經濟規制研究[D].復旦大學,2006.
[5]于立宏.論需求波動與資產專用性對煤電產業縱向一體化的影響[J].經濟評論,2008(01):68-74.
[6]胡倩.中國煤電沖突機理及解決途徑研究[D].復旦大學,2009.
[7]孫海英.我國煤電價格機制形成煤電矛盾沖突原因分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04)
[8]黃佐钘,邵汝軍.中國煤炭產量預測[J].工業技術經濟,2007(05)
作者簡介:
常杰(1993—),男,安徽淮北人,山西財經大學2015(金融工程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柔性與企業非效率投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