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丹
摘 要: 從前古語有云“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如今提倡“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足以見得誠信是人們從古至今十分重視的傳統美德。大學生不僅是當代最有朝氣和創造力的優秀青年團體,也是社會未來的中堅力量、民族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誠信狀況具有一定的社會導向性。但是當下大學生誠信意識薄弱,言行不一,迫切需要構建一個完整的誠信評價體系來約束和規范其行為。本文調查了當下大學生的誠信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大學生出現誠信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構建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以此促進大學生誠信意識的形成,誠信品質的提高。
關鍵詞: 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
誠信的基本含義為誠實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當下大學生作為具有高文化素養的群體,作為推動未來發展的主力軍,他們的誠信狀況將影響整個社會。雖然經濟在不斷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但社會利益卻依然非常有限,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們無法拒絕眼前的誘惑,不誠信的狀況頻繁出現,比比皆是。絕大多數大學生對這些不誠信的行為不以為然甚至熟視無睹,不知不覺中,誠信危機已經深入到大學校園中。
為了解決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問題,培養大學生良好的誠信品德,不僅要重視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還需要構建一套科學、合理、完整的誠信評價體系,以此來增強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幫助大學生提高誠信水平。
一、當下大學生誠信狀況的分析
(1)大學生誠信缺失根源
首先缺乏個人認知。在提到誠信二字時,大部分學生能夸夸其談、滔滔不絕,但一旦去做的時候便沒那么容易。即使熟記誠信二字,但個人對誠信的理解和認知的不足,也會導致誠信的缺失。
其次缺乏完整的誠信教育體系。對處于成長階段的大學生而言,學校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目前的現狀是學校缺乏完整的誠信教育體系,對誠信教育的方式掌握不當、針對性不強、對誠信教育理解不夠深刻,也間接導致大學生誠信的缺失。
最后受到家庭、社會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家庭中父母對待誠信的態度也直接影響子女對待誠信的態度,但大部分家長主要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對誠信及其他道德品質的塑造關心甚少;另一方面,我國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體制還不夠完善,因此人們出現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的激進思想,誠信缺失的行為才日漸蔓延。
(2)大學生誠信缺失表現
由于個人缺乏誠信意識,學校缺乏誠信教育,以及社會、家庭誠信環境因素的影響,大學生不誠信的行為開始頻繁出現、比比皆是:遲到早退、說謊,插隊,無法按時完成作業,考試作弊、論文作假、…甚至出現偷竊他人財物,使用假錢等構成違法犯罪的行為,大學生的誠信狀況不容樂觀。
二、國內外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相關文獻綜述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同時也是現代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品質,許多學者研究大學生誠信問題,但都研究的是誠信內涵、現狀和根源,對于誠信體系構建的研究較少。關于誠信,國內許多學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天津商業大學副教授于俊如認為,當務之急是必須把我國大學生誠信道德建設體系構建起來,把誠信始終徹底的貫徹到各門基礎課、專業課等大學生最頻繁的活動之中,這樣才能有效監督大學生,防止不誠信行為的發生。相對國內的起步階段,國外的誠信制度構建則顯得較為成熟,國外一些學校通過制定“榮譽制度”來規范學生的行為,這是一種為在大學中維護學術誠實的標準而制定的用來規范學術活動的行為準則,這套制度從定義、表現形式到處罰規定都做了詳細的規定。
三、推進大學生誠信建設的建議
(一)營造誠信社會環境,促進個人誠信建設
首先,要注重家庭誠信教育環境的改善。一個人最開始的誠信觀就來源于父母,父母的言行舉止與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有著直接的聯系。因此,學校應該與父母保持聯系,讓學生父母能夠重視對于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比如,學校可以讓大學生將誠信調查帶給父母,表達學校對誠信教育的重視。另外,也可以邀請學生父母參與一些誠信活動,特別是在新生報到期間。只有父母建立了誠信是做人之本的信念,才能用自己去感染子女,才能在子女犯錯的時候正確的處理失信的后果和教育。
當然,父母的教育很重要,但是,最主要的還是要營造良好的誠信教育的社會環境氛圍。只有人人堅持講誠信,才能建立人際信任關系。首先,政府要支持我們的誠信教育,在政策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除了自己做到公正公開外,還要體現出誠信的重要性。其次,社會要讓人們意識到個人信用缺失的代價。在社會中出現的不誠信事件,要對其進行嚴格懲罰,要讓大學生甚至是社會人明白,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不擇手段的人是不會成功的,誠信的缺失只會讓自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最后,要大力宣傳誠信文化。大眾媒體,如廣播,電視,報刊,特別是網絡等渠道都要宣傳誠信文化和教育,讓誠信教育深入人心。各種機構,如企業,學校,政府等部門都應該注重誠信教育與傳播,保障人民利益,建造人人講誠信的社會氛圍。
(二)完善誠信制度體系,提高學業誠信額度
要想大學生的誠信得到展現,單單靠學生的自律是遠遠不夠的,誠信的人自然自律,不誠信的人就需要靠制度監督,提高誠信自覺性。一方面,可以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誠信檔案就是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各種誠信行為或不誠信行為的記錄,如,考試作弊,作業抄襲,學術不端等,可以直觀的體現學生在校期間的誠信表現。各高校都會在每學期進行一個思想素質的評價,也會鼓勵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或參與公益活動,這些記錄都會上交,如果建立統一的誠信檔案網,而且是對外公開的網絡,那么學生就會注意自己的誠信表現,進而減少不誠信行為。另外,誠信檔案的記錄會被用人單位作為考核項目之一,對學生也會有約束力,甚至為了表現更好而進行更多的誠信行為,如考試不作弊,這樣就達到了一個雙贏的局面。
另一方面,在促進學生進行誠信活動的同時,也要對不誠信行為進行懲罰,建立完善的獎懲制度。如,可以進行誠信標兵的評選活動,不管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都可以進行評選,然后進行獎勵措施,頒發證書等,鼓勵學生培養誠信意識。在獎勵的同時還要有懲罰,特別是對于學業誠信的監督,更要特別注重。學校要加大對學業不端行為的懲罰力度,讓學生在學業上不敢做出不端行為。在做出不端行為之后,不僅是對本次的學業成就進行懲罰,還要對后續的學習進行懲罰。如,若發現一次數據作假,一年內都不允許發表論文等。只有獎懲分明,才能樹立正確的誠信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