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柳玉鵬
“俄羅斯航天員未來在進行長時間星際飛行時可以利用‘冬眠技術”。對于宇宙中其他星球的探索,由于地球距離這些天體的距離十分遙遠,乘坐目前速度最快的航天器飛往這些星球,都需要數年,甚至幾十年時間,這對航天員來說是個嚴峻考驗。為此,各國科學家們開始研究讓航天員“冬眠”的藥物。
俄新社21日報道稱,俄羅斯前景研究基金會項目組負責人阿納托利·科夫通教授表示,俄科學家正在研發一種藥物,可以讓航天員進入長時間星際飛行的“冬眠”中。他稱:“俄科學家研究的使人進入生物機能減退狀態的方法可用于研發對遠距離外層空間開發的技術,因為只有在氧氣消耗量和航天員機體能源保障資源消耗減少的條件下才能到達探尋的星球。該項目的終極目標是研制出使人進入人工生物機能減退狀態(合成生命力減退)的藥物制劑,這一狀態類似于熊的冬眠狀態。”
對于這種藥劑的實驗情況,科夫通稱,實驗期間,實驗動物借助俄前景研究基金會所研發的制劑按實驗者所指定時間進入“冬眠”狀態。結果發現,體溫降低、血流量和心率減慢,并且依靠體內所有生物化學過程的顯著(兩次)和持續(長達6晝夜)減慢,器官和組織的氧消耗量大幅減少。制劑停止作用后,實驗動物在10至24小時內自行恢復。作用持續時間可以通過制劑的組成和劑量來調節。他稱,研究這項技術的主要目的是解決遠程太空飛行的航天員面臨的問題。同時在進行遠程飛行過程中,可以節約航天員自身和飛船的資源。
實際上,在西方國家也早已開始相關技術的研究。此前,英國牛津大學的神經學家就提出讓航天員在星際航行中學會像動物一樣“冬眠”,減少自身的能量損失,通過這種辦法相當于延長生命,讓航天員的生命在飛行過程中暫時靜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也一直在研發這一技術。這項技術將首先應用于最近的火星計劃,火星離地球的最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里。如果能夠讓航天員“冬眠”,人類可以在探索宇宙領域取得巨大進步。但到目前為止,這項技術并沒有大的突破,尚未用于人類試驗,因為還沒有安全的方法可以讓人復蘇后身體不受到傷害。▲
環球時報2018-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