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國
【摘要】目的 研究磁共振波譜成像技術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診斷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間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80例患者進行調查研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平均分成兩組,分別為實驗組及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實驗組給予磁共振波普成像技術治療患者,對比兩組患者診斷后的診斷效果,記錄并分析。結果 實驗組患者腦梗死檢出率95%大于對照組患者腦梗死檢出率80%,實驗組患者腦出血檢出率85%大于對照組患者腦出血檢出率65%,實驗組患者帕金森檢出率90%大于對照組患者帕金森檢出率72.5%,實驗組患者短暫性缺血檢出率82.5%大于對照組患者短暫性腦出血檢出率62.5%,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磁共振波譜成像技術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診斷中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磁共振波譜成像技術;中樞神經;疾病診斷;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4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7..02
中樞神經系統是由腦和脊髓的組成,是人體神經系統的最主體部分。腦和脊髓是各種反射弧的中樞部分,中樞神經系統接受全身各處的傳入信息,經它整合加工后成為協調的命令傳出,或者儲存在中樞神經系統內成為學習、記憶的神經基礎。人類的思維活動也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1]。本文針對磁共振波譜成像技術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診斷中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詳細研究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80例患者進行調查研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平均分成兩組,分別為實驗組及對照組,每組40例。實驗組男30例,女10例,年齡30至68歲,平均(49.9±2.3)歲;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25至73歲,平均(49.2±4.3)歲。將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情等基礎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院對患者進行身體檢查,患者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符合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診斷標準;(2)接受治療。排除標準:(1)存在精神疾病患者;(2)顱內有金屬患者;(3)各種意外傷、昏迷、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4)孕婦及小孩。知識水平及且收入不相等。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臨床實施診斷中進行常規的B超檢查,觀察組患者使用磁共振波普成像技術進行診斷,在對患者進行檢查的過程中應嚴格按照相關的標準對患者進行
診斷。
1.3 指標觀察
觀察兩組患者診斷的診斷效果,記錄并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行SPSS 17.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行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
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診斷中樞神經系統患病效果對比
實驗組患者腦梗死檢出38例(95%),腦出血檢出34例(85%),帕金森檢出36例(90%),短暫性腦出血檢出33例(82.5%);對照組患者腦梗死檢出32例(80%),腦出血檢出26例(65%),帕金森檢出29例(72.5%),短暫性腦出血檢出25例(62.5%);實驗組患者腦梗死檢出率、腦出血檢出率、帕金森檢出率和短暫性腦出血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患者檢出率,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是臨床中常見的疾病,主要包括帕金森、腦出血、腦梗死、短暫性腦出血等疾病。由于病癥的特點[2],病癥對患者身體健康有嚴重的影響,及時有效的治療成為重點。核磁共振波譜成像是近年來一種新型的高科技影像學檢查方法,具有無電離輻射性損害、無骨性偽影、能多方向和多參數成像、高度的軟組織分辨能力、無需使用對比劑即可顯示血管結構等獨特的優點[3]。適用于神經系統疾病、脊髓脊椎的病變、心臟血管的病變等病癥,成為中樞神經疾病檢測的最佳方法,可提高患者病癥的檢出率。便于患者及時發現病癥及時治療,提高病癥的療效。常規的檢測方法具有檢測率低的特點,不值得患者選擇該檢查方式。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腦梗死檢出38例,檢出率為95%,腦出血檢出34例,檢出率為85%,帕金森檢出36例,檢出率為90%,短暫性腦出血檢出33例,檢出率為82.5%;對照組患者腦梗死檢出32例,檢出率為80%,腦出血檢出26例,檢出率為65%,帕金森檢出29例,檢出率為72.5%,短暫性腦出血檢出25例,檢出率為62.5%;實驗組患者腦梗死檢出率、腦出血檢出率、帕金森檢出率和短暫性腦出血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檢出率,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磁共振波譜成像技術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診斷中具有診斷率高的特點,診斷效果比常規檢查效果好,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陶僅德,李秋雨,漆 強,等.磁共振波譜成像、事件相關電位及腦震蕩后綜合征問卷評分在輕度創傷性腦損傷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7,20(6):731-735.
[2] 樊瑞文,肖 娟,柳金英,等.事件相關腦電位與功能磁共振成像融合技術在探索大腦認知功能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3):352-355.
[3] 婁路馨,于愛紅,程曉光,等.聯合應用MR3D STIR SPACE和True FISP成像序列對臂叢神經病變的診斷價值[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6,27(9):654-658.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