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須抄標題,“人生的必修課”的價值判斷已隱含于其中。
比喻妥帖形象,把“得到”時的驚喜表現得淋漓盡致。
此處為下文的“不肯放手”做了鋪墊。“我”的想當然源自人性中的占有欲,而這種人性的弱點恰恰是本文要批判的內容,恰恰需要通過生活的歷練去“修剪”。
人生道路上如能學會放手,內心定然會多一份安寧、多一份坦然。因為,那意味著你有了一顆仁愛之心。
我童年時居住在一個老舊的小區,家里有著一個大大的陽臺。有一天,一只小麻雀突然闖入了陽臺,撲棱著翅膀懵懵懂懂地亂飛亂撞。我驚喜得大叫起來,全家人也因此感到十分興奮。我們合力抓住了它。我端詳著它,心中的快樂像是一只紅氣球,飄飄悠悠地飛著,滿足,充盈,甚至感到一陣陣眩暈。這只麻雀是從遙遠的地方飛來的精靈,棕灰色的羽毛因風塵仆仆而稍顯凌亂。它的眼睛如清晨草葉上的甘露,骨碌骨碌地轉動著,鮮活而機靈,全然不同于繪本上那些努力通過描畫高光來凸顯生氣的眼睛。它是美麗的公主,常常出現在我的童話書里。而一個公主,一定是優雅從容的,一定是樂于和我交朋友的。我這樣想著,忽略了它瞳孔里的驚恐和焦急,反而覺得它越發可愛。“公主”從此變成了我心愛的、不愿放開的寵物。
住進新籠子后,“公主”看起來更加美麗。我便時常在陽臺上陪它,嘗試著跟它說話,放音樂與它一起欣賞。我把它畫了下來。我還摘下樹葉做成各種“甜點”,陪它“過家家”……它偶爾也喝水、吃食,在籠子里跳來跳去。我想,它也許想飛出去吧。但它如果飛走了,就再也不會回來,我會為此感到傷心的。我不想放走我的“公主”,只想靜靜地看著它在籠中跳躍。我想:有了我的陪伴,它大抵還是快樂的,何況,我把我所有的關愛都給了它。
忽然有一天,媽媽試探性地問我:“這只鳥兒病懨懨的,怕是不能在這里待下去了。我們放它走,讓它飛到藍天里,好不好?”我連忙伸手護住鳥籠,號啕大哭,誓死不交出我的“寶物”。“公主”一天天地消沉下去,更加郁郁寡歡。我為此而不安,但終不肯放手——我們相互陪伴,持續這樣的時光,難道不好嗎?
終于,我不敢再看“公主”了,因為它的眼珠渾濁且沒有焦點,身體像木頭一樣僵直。它是悲傷而憤恨的。“公主”曾是那么美麗純真,像一個少女;而現在,它成了一個老人,滄桑沉重,晦暗憂郁。占有欲還在我內心燃燒著,同情的潮水卻微弱而不間斷地涌來,拍打著我的良知。
經歷了無數次輾轉難眠和痛哭之后,我終于決定放手。“公主”飛向了廣闊的藍天,飛得又高又遠。由衷的愉悅涌上了我的心頭。
我學會了放手。愛它就要學會放手,愛它就要給它自由!放飛它的那一剎那,我忽然明白了父母的偉大:我的成長路上,父母不也經歷了痛苦的、逐漸放手的過程嗎?悲傷著我的悲傷,快樂著我的快樂,幸福著我的幸福。
學會放手,確實是人生的必修課。
學會放手是痛苦的,戰勝弱點是不易的,但良知終究占了上風。此句運用比擬的修辭手法,將這種幽微難言的情感表達得十分形象。
學會放手,即是“仁”,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是“同理心”。
推己及人,由“‘我’的放手”之不易聯想到“父母的放手”之不易,思想上更進了一層。
綜合點評
本文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經典的“超我”戰勝“本我”的心理學案例。“公主”的闖入讓“我”獲得了意外的驚喜;嬉戲的快樂和囚禁中的“公主”的病態,使“我”陷入了兩難的抉擇;媽媽的建議和“我”的執拗,更使“我”糾結;良知與理智最終讓“我”選擇了放手——確是“文似看山不喜平”。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使文章極具可讀性。天下父母對兒女的愛,又何嘗不是經歷了這般五味雜陳的煎熬?小作者的這堂人生課,完成了從“以愛的名義占有”到“為愛的名義放飛”的精神飛躍,思想得到了升華,意義可謂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