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忠新

在六師共青團農場,只要提起該場四連退休職工、黨員李發成,大伙都不由自主豎起拇指連聲夸贊:“老李植樹堅持二十多年,為連隊披上了‘綠衣’,實現了他多年的‘綠色家園’夢。他是用實際行動為我們作出了榜樣,我們為老李點個大大的贊……”近日,筆者走進該場四連,專門尋訪了當地“植樹大王”李發成。聊起植樹的事,李發成如數家珍,心中便充滿了無限的自豪……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正是改革開放后職工生活剛剛好轉的時候,勤勞能干的該場四連職工李發成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他總是感覺有些不甘心。1988年,李發成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在連隊沙壩地承包的50畝地附近的空地上、渠道旁邊種樹,也就是從那一年起,他的興林大業正式開始了。說干就干,李發成帶領全家從挖坑、植苗、澆水到施肥等,把家中積存下的積蓄投到了種樹上。他一個環節都不馬虎,關鍵技術環節還請林業站技術人員來指導。造林季節,怕回家往返吃午飯耽誤時間,他都是帶上飯在地里吃。當年他種了3畝多柳樹、楊樹,沙棗樹。
當年春天栽種的樹,成活的樹苗沒有幾棵。到了秋季,李發成又栽了楊樹和柳樹。第二年春天,柳樹發了嫩芽,李發成緊縮的眉頭一下子展開了,他的眼里充滿著期待和希望。就這樣,種一年摸索一年,失敗一回長一次經驗,直到第三年,樹苗的成活率增加到了97%,植樹面積擴大了8畝。
為節約植苗費用,李發成每年開春都騎自行車去周邊一○二團、一○三團等團場割柳樹條作為扦插苗,有時還去五家渠和昌吉。他先后騎壞4輛自行車,用壞鐵鍬、鐮刀20多把。他把收集的柳樹條放在水中浸泡,然后進行扦插,他的手經常被水浸泡得發白腫脹,痛得握不住東西。但是看著新栽的幼苗長勢喜人,李發成笑了,更激發了他植樹興林的決心。
從此以后,李發成在侍弄莊稼的同時沒有停止過種樹。無論在連隊的的哪塊條田承包土地,就把樹種到那里。在植樹過程中,李發成先后出資近萬元雇推土機和人工。他更懂得三分造七分管的道理,他深知,只造不管等于白造。因此,他對樹木除草、澆水、修枝等每個環節都絲毫不敢放松,每片林子的生長情況他都了如指掌。
除了自己和家人栽樹,李發成還把植樹綠化的理念傳播到連隊的家家戶戶。連隊職工群眾需要樹苗,他不僅免費提供,還親自上門幫著種樹。受李發成的感染,連隊職工群眾紛紛加入植樹造林的行列當中。如今,四連被蔥蘢的樹木掩映著,一年四季花香鳥語,綠色令人沉醉,恍若世外挑源。連隊先后榮獲兵團文明生態小康連隊、第四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20多年來,李發成先后在自己所在的四連沙壩地、三號灣地、新莊子地的農田周圍植樹,他先后義務植樹總面積達到了100余畝,種植柳樹、白楊、沙棗樹等10多萬棵,成為該場遠近聞名的“植樹王”,并連續多年被師市評為勞動模范。他退休時毫不猶豫地把自費開荒改良的100余畝田地、種植的10萬余棵樹木,全部無償捐獻給了農場。
“種樹好處太多了,既能綠化環境、防風固沙,還可以活動筋骨、鍛煉身體。我現在69歲了,身板硬朗,耳不聾,眼不花,這都是種樹的結果。有生之年,我還會繼續種下去,有一天我不在了,也要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綠蔭。”李發成自豪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