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日本、德國特約記者 李勇 李珍 青木 ●任重 魏輝
叫停貿易戰后,中美之間又出現一個緩和跡象。美國《華爾街日報》等媒體22日報道稱,中國和美國方面已就解決中興問題達成大致框架方案,協議達成后將解除美國公司不準向中興銷售產品的“禁售令”。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通過艱難談判達成共識,避免貿易沖突升級,這不僅符合中美兩國的利益,也讓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氣。然而,美國國內一些強硬派卻極為不滿,質疑特朗普政府為了匆忙達成協議,“向中國讓步過多”。有的還不斷挑撥稱“中國贏得談判”。談判本來就是一場討價還價,中美緊急關頭達成妥協可以說是最符合雙方利益的明智選擇,美國一些貿易鷹派所表現出的嘴臉就如嗜血的禿鷲一般。21日,特朗普連發多條推特強調中國將大量購買美國農產品,并指責民主黨對手,這被媒體普遍解讀為他是在為與中國貿易休戰辯護。
將解除中興“禁售令”?
《華爾街日報》22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中國和美國已經就解決中興的爭議問題達成大致框架,具體方案細節還在敲定中,若達成協議,特朗普政府將解除限制美國企業向中興公司銷售零部件和軟件的禁令。不過,中興公司可能要被迫對管理層和董事會進行大調整,并可能繳納數額不菲的罰金。消息人士還稱,商談仍在繼續,達成協議仍有距離,任何禁令的放寬都要接受美國國安部門的審查。
報道還稱,中國外長王毅本周訪問華盛頓時,或將繼續討論中興問題。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則將于下周前往中國。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21日接受CNBC采訪時,為特朗普表示要幫助中興恢復業務辯護稱,“我們的目的不是讓這家公司破產”。
路透社22日刊發了類似的報道。文章稱,今年4月美國開出7年的“禁售令”讓中興運營受挫,一名消息人士表示,上周在華盛頓會談期間,美國財長姆努欽與中國副總理劉鶴就中興達成“握手協議”,美國商務部將取消針對中興的禁令,以換取中方購買更多的美國農產品。兩名消息人士都表示,協議雖然尚未敲定,但很有可能在美國商務部長羅斯下周訪問北京之前或期間敲定,以利于雙方達成更廣泛的貿易協議,避免貿易戰。英國《金融時報》稱,圍繞中興達成協議將消除中美之間一個突出的爭議問題,有助于兩個經濟競爭對手之間緩和緊張氣氛。
法新社稱,該消息迅速遭到一些美國議員批評,參議院民主黨領袖查克·舒默稱,這與保護美國經濟安全毫無關系,“僅僅是從我們輸了的這個(談判)事實中轉移注意力”。
22日在記者會上被問到中興相關問題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并未明確證實,而是表示,中美雙方已達成重要共識,將就具體如何落實有關共識展開磋商。美方將派出高級代表團來華,在相應領域開展具體磋商。
鷹派胃口難滿足
圍繞中美貿易談判問題,特朗普21日連發多條推特。他寫道:“我問查克·舒默參議員,奧巴馬總統和民主黨人當初為什么不在美中貿易包括‘竊取知識產權等問題上做一點事情?他們什么都沒做!話雖如此,查克和我早就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一致!而且,對華公平貿易將會發生!”隨后特朗普繼續發推特稱,“中國已經同意增購大量農產品,這將是多年來我們農民遇到的最好的事情之一!”特朗普還稱,中國的貿易和關稅壁壘“首次下降”。
這是上周末中美達成貿易共識以來,偏愛“推特治國”的特朗普首次在推特上就該問題表態。《紐約時報》等媒體的解讀是,特朗普是在為他的政府與中國解決貿易戰問題的方式進行辯護。與中國的談判取得成果,停止互相加征關稅,消除了貿易戰的危險,不過特朗普政府卻受到國內強硬派的批評。
“美國被指在與中國的貿易僵持中眨眼”,美國全國廣播公司22日稱,在對中國“不公平的貿易行為”進行長達數月的威脅之后,美國突然與中國達成一致, “擱置貿易戰”。華盛頓和北京發表了聯合聲明,但具體細節不多。雙方表示,將繼續討論增加美國向中國出口農產品和能源,以實質性減少貿易逆差,不過沒有具體數字,美國官員從此前報道的削減2000億美元逆差的要求上后退。“中國正在贏得談判”,共和黨參議員盧比奧稱,“他們(中國)的讓步本來就是他們計劃做的事。”
美國Vox新聞網稱,批評人士說,總統可能在談判中對中國讓步過多過快。聯合聲明說中國將加大購買美國能源和農產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中國將增加購買多少美國商品,這明顯缺乏細節。特朗普政府此前表示希望至少減少2000億美元逆差,但聯合聲明中沒有這樣的數字。美國指責中國不公平地迫使美企轉讓知識產權,中國如何回應美方這方面指責,聲明也非常含糊。一向與特朗普對立的《華盛頓郵報》甚至刊文稱,特朗普政府似乎不是在與中國進行談判,而是經常與自己談判。特朗普政府官員態度反復,有時還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而官員之間的內訌、爭斗,使這一切變得更加復雜。“簡而言之:在比賽中,這是美國隊的業余時間”。
鷹派的胃口可能永遠無法滿足,而對于叫停貿易戰,中美兩國工商界普遍持歡迎態度。21日,中美股市均明顯上漲。路透社22日援引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中國業務部門副主席雅各布·帕克的話稱,貿易緊張明顯緩和是“巨大的進展”,“我們從來不支持加征關稅,所以在我們看來,采取任何措施阻止加征關稅都是積極的”。彭博社稱,美國農業州的共和黨議員也一直施壓特朗普,希望盡快達成協議,避免中國的報復。
“中美共識讓全球經濟更穩定”,德國新聞電視臺22日稱,盡管中美之間的談判未來仍要繼續,仍有許多大的問題,甚至還可能再次出現爭端,但至少雙方同意不打貿易戰。
“并非故事的結局”
兩國達成共識,叫停貿易戰是一個重大進展,不過有不少分析人士警告,由于中美貿易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加之美國內部甚至特朗普政府內有各種不同聲音,雙方貿易領域未來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仍有可能出現反復,下一步的談判也還面臨不少困難。
21日接受CNBC采訪時,美國財長姆努欽表示,他對解決美中貿易爭端持樂觀態度,現在的任務是把雙方原則上達成的協議變成有約束力的協議。“我認為我們已經取得了非常有意義的進展,現在雙方要確保能實現它”。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則稱,目前達成的是“4萬英尺高的框架”,并不是明確的協議,而是雙方希望的前進之路。如果沒有進展,關稅措施還會生效。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2日稱,中國已承諾大幅增加自美進口,但專家和高級官員表示,關鍵問題仍懸而未解。可能出現困難的地方包括,中方如何回應美方提出的知識產權問題以及逆差問題能取得多大進展等。牛津經濟研究院預測,由于特朗普政府削減稅收和增加支出,今年美國對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逆差將再增加1000億美元,這增加了潛在的風險。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援引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杰弗里·斯科特的話稱,“這是避免沖突的第一步,并非故事的結局”。
日本《產經商務》22日稱,中國政府可以在貿易進口上適當調整,擴大進口美國商品數量,但是政府不能強令中國消費者選擇哪一國的商品,中國消費者必然會在美日歐的產品中選擇性價比最高的產品。這很可能導致美日歐商品相互競爭并最后演變成降價大戰,美日歐商品在中國的利潤也會因此減少。
像日媒一樣有所擔憂的還有歐洲。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法國外交部國務秘書勒穆瓦納22日表示,美中沒打貿易戰是個好消息,但美中貿易協議絕不能損害歐盟利益。勒穆瓦納稱,美中關于削減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聯合聲明還很“含糊”,說明是一項“保全顏面”的舉措,歐洲領導人應對此保持“警惕”。當天,歐盟國家貿易部長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討論與美國的貿易爭端。《金融時報》刊發社評稱,歐盟必須在特朗普面前堅守陣地,應該堅持歐盟委員會的立場,即拒絕在別人拿槍指著自己的腦袋時進行談判。▲
●本報駐美國、日本、德國特約記者 李勇 李珍 青木 ●任重 魏輝
叫停貿易戰后,中美之間又出現一個緩和跡象。美國《華爾街日報》等媒體22日報道稱,中國和美國方面已就解決中興問題達成大致框架方案,協議達成后將解除美國公司不準向中興銷售產品的“禁售令”。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通過艱難談判達成共識,避免貿易沖突升級,這不僅符合中美兩國的利益,也讓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氣。然而,美國國內一些強硬派卻極為不滿,質疑特朗普政府為了匆忙達成協議,“向中國讓步過多”。有的還不斷挑撥稱“中國贏得談判”。談判本來就是一場討價還價,中美緊急關頭達成妥協可以說是最符合雙方利益的明智選擇,美國一些貿易鷹派所表現出的嘴臉就如嗜血的禿鷲一般。21日,特朗普連發多條推特強調中國將大量購買美國農產品,并指責民主黨對手,這被媒體普遍解讀為他是在為與中國貿易休戰辯護。
將解除中興“禁售令”?
《華爾街日報》22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中國和美國已經就解決中興的爭議問題達成大致框架,具體方案細節還在敲定中,若達成協議,特朗普政府將解除限制美國企業向中興公司銷售零部件和軟件的禁令。不過,中興公司可能要被迫對管理層和董事會進行大調整,并可能繳納數額不菲的罰金。消息人士還稱,商談仍在繼續,達成協議仍有距離,任何禁令的放寬都要接受美國國安部門的審查。
報道還稱,中國外長王毅本周訪問華盛頓時,或將繼續討論中興問題。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則將于下周前往中國。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21日接受CNBC采訪時,為特朗普表示要幫助中興恢復業務辯護稱,“我們的目的不是讓這家公司破產”。
路透社22日刊發了類似的報道。文章稱,今年4月美國開出7年的“禁售令”讓中興運營受挫,一名消息人士表示,上周在華盛頓會談期間,美國財長姆努欽與中國副總理劉鶴就中興達成“握手協議”,美國商務部將取消針對中興的禁令,以換取中方購買更多的美國農產品。兩名消息人士都表示,協議雖然尚未敲定,但很有可能在美國商務部長羅斯下周訪問北京之前或期間敲定,以利于雙方達成更廣泛的貿易協議,避免貿易戰。英國《金融時報》稱,圍繞中興達成協議將消除中美之間一個突出的爭議問題,有助于兩個經濟競爭對手之間緩和緊張氣氛。
法新社稱,該消息迅速遭到一些美國議員批評,參議院民主黨領袖查克·舒默稱,這與保護美國經濟安全毫無關系,“僅僅是從我們輸了的這個(談判)事實中轉移注意力”。
22日在記者會上被問到中興相關問題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并未明確證實,而是表示,中美雙方已達成重要共識,將就具體如何落實有關共識展開磋商。美方將派出高級代表團來華,在相應領域開展具體磋商。
鷹派胃口難滿足
圍繞中美貿易談判問題,特朗普21日連發多條推特。他寫道:“我問查克·舒默參議員,奧巴馬總統和民主黨人當初為什么不在美中貿易包括‘竊取知識產權等問題上做一點事情?他們什么都沒做!話雖如此,查克和我早就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一致!而且,對華公平貿易將會發生!”隨后特朗普繼續發推特稱,“中國已經同意增購大量農產品,這將是多年來我們農民遇到的最好的事情之一!”特朗普還稱,中國的貿易和關稅壁壘“首次下降”。
這是上周末中美達成貿易共識以來,偏愛“推特治國”的特朗普首次在推特上就該問題表態。《紐約時報》等媒體的解讀是,特朗普是在為他的政府與中國解決貿易戰問題的方式進行辯護。與中國的談判取得成果,停止互相加征關稅,消除了貿易戰的危險,不過特朗普政府卻受到國內強硬派的批評。
“美國被指在與中國的貿易僵持中眨眼”,美國全國廣播公司22日稱,在對中國“不公平的貿易行為”進行長達數月的威脅之后,美國突然與中國達成一致, “擱置貿易戰”。華盛頓和北京發表了聯合聲明,但具體細節不多。雙方表示,將繼續討論增加美國向中國出口農產品和能源,以實質性減少貿易逆差,不過沒有具體數字,美國官員從此前報道的削減2000億美元逆差的要求上后退。“中國正在贏得談判”,共和黨參議員盧比奧稱,“他們(中國)的讓步本來就是他們計劃做的事。”
美國Vox新聞網稱,批評人士說,總統可能在談判中對中國讓步過多過快。聯合聲明說中國將加大購買美國能源和農產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中國將增加購買多少美國商品,這明顯缺乏細節。特朗普政府此前表示希望至少減少2000億美元逆差,但聯合聲明中沒有這樣的數字。美國指責中國不公平地迫使美企轉讓知識產權,中國如何回應美方這方面指責,聲明也非常含糊。一向與特朗普對立的《華盛頓郵報》甚至刊文稱,特朗普政府似乎不是在與中國進行談判,而是經常與自己談判。特朗普政府官員態度反復,有時還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而官員之間的內訌、爭斗,使這一切變得更加復雜。“簡而言之:在比賽中,這是美國隊的業余時間”。
鷹派的胃口可能永遠無法滿足,而對于叫停貿易戰,中美兩國工商界普遍持歡迎態度。21日,中美股市均明顯上漲。路透社22日援引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中國業務部門副主席雅各布·帕克的話稱,貿易緊張明顯緩和是“巨大的進展”,“我們從來不支持加征關稅,所以在我們看來,采取任何措施阻止加征關稅都是積極的”。彭博社稱,美國農業州的共和黨議員也一直施壓特朗普,希望盡快達成協議,避免中國的報復。
“中美共識讓全球經濟更穩定”,德國新聞電視臺22日稱,盡管中美之間的談判未來仍要繼續,仍有許多大的問題,甚至還可能再次出現爭端,但至少雙方同意不打貿易戰。
“并非故事的結局”
兩國達成共識,叫停貿易戰是一個重大進展,不過有不少分析人士警告,由于中美貿易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加之美國內部甚至特朗普政府內有各種不同聲音,雙方貿易領域未來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仍有可能出現反復,下一步的談判也還面臨不少困難。
21日接受CNBC采訪時,美國財長姆努欽表示,他對解決美中貿易爭端持樂觀態度,現在的任務是把雙方原則上達成的協議變成有約束力的協議。“我認為我們已經取得了非常有意義的進展,現在雙方要確保能實現它”。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則稱,目前達成的是“4萬英尺高的框架”,并不是明確的協議,而是雙方希望的前進之路。如果沒有進展,關稅措施還會生效。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2日稱,中國已承諾大幅增加自美進口,但專家和高級官員表示,關鍵問題仍懸而未解。可能出現困難的地方包括,中方如何回應美方提出的知識產權問題以及逆差問題能取得多大進展等。牛津經濟研究院預測,由于特朗普政府削減稅收和增加支出,今年美國對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逆差將再增加1000億美元,這增加了潛在的風險。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援引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杰弗里·斯科特的話稱,“這是避免沖突的第一步,并非故事的結局”。
日本《產經商務》22日稱,中國政府可以在貿易進口上適當調整,擴大進口美國商品數量,但是政府不能強令中國消費者選擇哪一國的商品,中國消費者必然會在美日歐的產品中選擇性價比最高的產品。這很可能導致美日歐商品相互競爭并最后演變成降價大戰,美日歐商品在中國的利潤也會因此減少。
像日媒一樣有所擔憂的還有歐洲。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法國外交部國務秘書勒穆瓦納22日表示,美中沒打貿易戰是個好消息,但美中貿易協議絕不能損害歐盟利益。勒穆瓦納稱,美中關于削減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聯合聲明還很“含糊”,說明是一項“保全顏面”的舉措,歐洲領導人應對此保持“警惕”。當天,歐盟國家貿易部長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討論與美國的貿易爭端。《金融時報》刊發社評稱,歐盟必須在特朗普面前堅守陣地,應該堅持歐盟委員會的立場,即拒絕在別人拿槍指著自己的腦袋時進行談判。▲
環球時報2018-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