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學軍
淺談軼事
1.名字趣談
錢鐘書先生一歲“抓周”時,抓到了一本書不放,家里人特別高興,因此他的伯父給他起名為“鐘書”,鐘情于書,這個名字好像印證了錢鐘書一生嗜書如命的脾性,也仿佛就是他“平生淡泊,獨鐘情于書”的真實寫照。
2.代父寫序
錢鐘書18歲時考入美國圣公會無錫市輔仁高級中學。他常為父親錢基博代筆寫信,由口授而代寫,由代寫信而代做文章。
一次錢鐘書代父親為鄉下一家大戶人家代作墓志銘。偶然間,他聽見父親對母親稱贊那篇文章,這是錢鐘書第一次聽到父親稱贊他,高興得簡直要跳起來。楊絳晚年回憶,錢穆的《國學概論》1931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他請錢基博為之作序,錢基博就讓錢鐘書代筆。序寫好后,父親一個字也沒有改動。《國學概論》出版時,沒有人看出這篇序是一個剛滿20歲的年輕人代寫的。
3.清華之龍
19歲時,錢鐘書考入清華大學,他的英文、國文特優,英文還是滿分,可數學極差。主管老師欲退不忍,欲取不敢,便報告了校長羅家倫。羅校長親閱試卷后立即定奪:此為奇才,破格錄取。清華的包容成就了一個“奇才”。入學時間不長,錢鐘書的超人稟賦和學養便顯露無遺,在清華他創造了一項又一項“紀錄”:讀書數量第一;發表文章第一;考試成績第一……錢鐘書28歲時被破格聘為外文系教授,這在清華園也是絕無僅有的。他的恩師吳宓評價說:“當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輩中要推陳寅恪先生,在年輕一輩中要推錢鐘書,他們都是人中之龍……”從此,錢鐘書“清華之龍”的聲名便不脛而走。
4.把圖書館安放在自己的作品里
一天,有個青年問錢鐘書先生,怎樣才能像他一樣使自己的作品被圖書館收藏。錢鐘書先生風趣地回答說:“要想自己的作品能夠收列在圖書館里,得先把圖書館安放在自己的作品里。”
大家談
1.博聞強識的錢鐘書
1979年,將近七旬的錢鐘書在美國訪問,在茶會中,提及某一位英國詩人,錢鐘書就用優美的英文背誦了一段那位作者的詩作;提及另一位德國詩人,他就用標準德文背誦了一篇他的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詩人,他也能用拉丁文背一段,雖然這些詩人未見得是什么大詩人,提及的詩作也未必是他們的重要作品,但錢鐘書都能流利背出,這種“照相機式的記憶力”使在場的美國人嘆為觀止。
2.淡泊寧靜的錢鐘書
錢鐘書把《寫在人生邊上》重印的稿酬全部捐獻給了社科院計算機室;他把電視劇《圍城》的稿酬全部捐給了國家;他多次謝絕了國外的重金聘請;他不同意為他修建紀念館,認為沒有必要;他留下遺言,不開追悼會。
經典掠影
圍 城(節選)
◎錢鐘書
紅海早過了,船在印度洋面上開駛著,但是太陽依然不饒人地遲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夜仿佛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隱褪后的夜色也帶著酡紅。到紅消醉醒,船艙里的睡人也一身膩汗地醒來,洗了澡趕到甲板上吹海風,又是一天開始。這是七月下旬,合中國舊歷的三伏,一年最熱的時候。在中國熱得更比常年厲害,事后大家都說是兵戈之象,因為這就是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
這條法國郵船白拉日隆子爵號正向中國開來。早晨八點多鐘,沖洗過的三等艙甲板濕意未干,但已坐立滿了人,法國人、德國流亡出來的猶太人、印度人、安南人,不用說還有中國人。海風里含著燥熱,胖人身體給炎風吹干了,蒙上一層汗結的鹽霜,仿佛剛在巴勒斯坦的死海里洗過澡。畢竟是清晨,人的興致還沒給太陽曬萎,烘懶,說話做事都很起勁。那幾個新派到安南或中國租界當警察的法國人,正圍了那年輕善撒嬌的猶太女人在調情。俾斯麥曾說過,法國公使大使的特點,就是一句外國話不會講;這幾位警察并不懂德文,居然傳情達意,引得猶太女人格格地笑,比他們的外交官強多了。這女人的漂亮丈夫,在旁顧而樂之,因為他幾天來,香煙、啤酒、檸檬水沾光了不少。紅海已過,不怕熱極引火,所以等一會甲板上零星果皮、紙片、瓶塞之外,香煙頭定又遍處皆是。法國人的思想是有名的清楚,他們的文章也明白干凈,但是他們的做事,無不混亂、骯臟、喧嘩,但看這船上的亂糟糟。這船,倚仗人的機巧,載滿人的擾攘,寄滿人的希望,熱鬧地行著,每分鐘把玷污了人氣的一小方水面,還給那無情、無盡、無際的大海。
照例每年夏天有一批中國留學生學成回國。這船上也有十來個人。大多數是職業尚無著落的青年,趕在暑假初回中國,可以從容找事。那些不愁沒事的學生,要到秋涼才慢慢地肯動身回國。船上這幾位,有在法國留學的,有在英國、德國寫生讀書,到巴黎去增長夜生活經驗,因此也坐法國船的。他們天涯相遇,一見如故,談起外患內亂的祖國,都恨不得立刻就回去為它服務。船走得這樣慢,大家一片鄉心,正愁無處寄托,不知哪里忽來了兩副麻將牌。麻將當然是國技,又聽說在美國風行;打牌不但有故鄉風味,并且適合世界潮流。妙得很,人數可湊成兩桌而有余,所以除掉吃飯睡覺以外,他們成天賭錢消遣。早餐剛過,下面餐室里已忙著打第一圈牌,甲板上只看得見兩個中國女人,一個算不得人的小孩子——至少船公司沒當他是人,沒要他父母為他補買船票。那個戴太陽眼鏡、身上攤本小說的女人,衣服極斯文講究。皮膚在東方人里,要算得白,可惜這白色不頂新鮮,帶些干滯。她去掉了黑眼鏡,眉清目秀,只是嘴唇嫌薄,擦了口紅還不夠豐厚。假使她從帆布躺椅上站起來,會見得身段瘦削,也許輪廓的線條太硬,像方頭鋼筆劃成的,年齡看上去有二十五六,不過新派女人的年齡好比舊式女人合婚帖上的年庚,需要考訂學家所謂外證據來斷定真確性,本身是看不出的。那男孩子的母親已有三十開外,穿件半舊的黑紗旗袍,滿面勞碌困倦,加上天生的倒掛眉毛,愈覺愁苦可憐。孩子不足兩歲,塌鼻子,眼睛兩條斜縫,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遠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報上諷刺畫里中國人的臉。他剛會走路,一刻不停地要亂跑;母親在他身上牽了一條皮帶,他跑不上三四步就給拉回來。他母親怕熱,拉得手累心煩,又惦記著丈夫在下面的輸贏,不住罵這孩子討厭。這孩子跑不到哪里去,便改變宗旨,撲向看書的女人身上。那女人平日就有一種孤芳自賞、落落難合的神情——大宴會上沒人敷衍的來賓或喜酒席上過時未嫁的少女所常有的神情——此刻更流露出嫌惡,黑眼鏡也遮蓋不了。孩子的母親有些抱歉地拉皮帶道:“你這淘氣的孩子,去跟蘇小姐搗亂!快回來。——蘇小姐,你真用功!學問那么好,還成天看書。孫先生常跟我說,女學生像蘇小姐才算替中國爭面子,人又美,又是博士,這樣的人到哪里去找呢?像我們白來了外國一次,沒讀過半句書,一輩子做管家婆子,在國內念的書,生小孩兒全忘了——嚇!死討厭!我叫你別去,你不干好事,準弄臟了蘇小姐的衣服。”
讀后漣漪
讀錢鐘書,讀到的是他以靜穆對喧囂,以冷峻對狂熱的冷靜心態。他不違其性,不背其行,心無旁騖,專注疑神,潔身行己,始終如一。在人生這部大書中,錢鐘書就是這樣心如止水,卓爾不群,寫下不同尋常的一頁,他的為人行事,是一代人的典范。他似一縷清風、一江春水,拂塵滌污,帶給人間一些明媚、一些清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讀錢鐘書能使時間變短,生命變長;悟錢鐘書能使人高尚超然,靈魂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