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強,張 蓉,波順慶,嚴治,湯興華
(三峽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湖北 宜昌 443003)
急診科是臨床醫療機構中極為重要的科室。心跳驟停是急診科常見的危重癥之一。對心臟驟停患者進行早期識別及立即急救,是改善其預后的關鍵[1]。劉英等[2]的研究表明,為心臟驟停患者迅速建立人工氣道,維持其呼吸功能,是確保其搶救成功的關鍵。為了進一步提高對心臟驟停患者進行搶救的成功率,筆者對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急診科收治的42例患者在使用球囊面罩進行通氣治療和胸外心臟按壓治療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氣管插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間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急診科收治的84例心臟驟停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患者的病情均符合《急診內科學》[3]中心臟驟停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2)在入院時,患者的呼吸停止或出現嘆息樣呼吸,部分患者可出現大動脈搏動及心音消失的癥狀。3)患者對本次研究的內容均知情同意,并簽署了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4]。其排除標準是:1)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2)合并有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3)口咽部解剖結構異常的患者。本次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通過。按照盲選法將這84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42例患者。在對照組的42例患者中,有男性24例,女性18例;其中年齡最小的患者22歲,年齡最大的患者74歲,其中位年齡為(47.81±8.03)歲;其中,因急性冠脈綜合征所致心臟驟停的患者有15例,因車禍所致心臟驟停的患者有12例,因溺水所致心臟驟停的患者有8例,因急性中毒所致心臟驟停的患者有5例,其他原因所致心臟驟停的患者有2例。在觀察組的42例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17例;其中年齡最小的患者23歲,年齡最大的患者75歲,其中位年齡為(47.26±8.29)歲;其中,因急性冠脈綜合征所致心臟驟停的患者有15例,因車禍所致心臟驟停的患者有12例,因溺水所致心臟驟停的患者有9例,因急性中毒所致心臟驟停的患者有5例,其他原因所致心臟驟停的患者有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存在對比研究的價值。
兩組患者均進行球囊面罩通氣治療和胸外心臟按壓治療。具體的方法是:1)嚴格按照2015心肺復蘇指南中的操作規范對患者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按壓的深度為5~6 cm,按壓的頻率為100~120次/min,進行按壓與放松的時間需相同。2)在進行胸外心臟按壓的同時,使用球囊面罩對患者進行通氣治療,14次/min。3)為患者建立靜脈通路,然后以1 mg/3 min的速度為患者靜脈注射腎上腺素,當其出現可除顫心律(室顫及無脈性室速)時,立即對其進行電除顫。4)在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期間,需連續監測其MAP(平均動脈壓)和SpO2(血氧飽和度)。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具體的方法是:在對患者進行心臟按壓的同時,由具有豐富插管經驗的醫生對其進行氣管插管。在進行插管時,中斷胸外心臟按壓的時間需不超過10秒鐘。在氣管插管成功后,繼續對患者進行胸外心臟按壓。
觀察兩組患者心肺復蘇的成功率、存活率及其MAP、SpO2。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21.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進行治療前,對照組患者的MAP平均為(29.25±7.23)mmHg,其 SpO2平 均 為(38.37±11.05)%。 觀 察 組 患者 的 MAP平 均 為(29.17±7.03)mmHg,其 SpO2平均 為(38.18±11.13)%。 兩 組 患 者 的 MAP和 SpO2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對照組患 者 的 MAP平 均 為(36.54±8.02)mmHg,其 SpO2平均為(48.25±10.27)%。觀察組患者的MAP平均為(71.25±10.72)mmHg,其SpO2平均為(84.36±9.42)%。觀察組患者的MAP和SpO2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心肺復蘇的成功率和存活率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肺復蘇情況的比較[n(%)]
心跳驟停是急診科常見的危急重癥。心血管疾病、車禍、溺水、急性中毒等均可導致患者的心臟驟然停止跳動,其呼吸循環及內循環也會隨即停止。患者一旦發生心臟驟停后,需立即對其進行搶救,以便及時挽救其生命。心肺復蘇是一種常用的人工呼吸循環支持治療方法,主要用于對心跳驟停患者進行搶救。心肺復蘇的操作流程分為人工恢復血液循環功能、早期開放氣道、早期人工通氣、早期除顫4個階段[5]。球囊面罩通氣治療是一種間歇性正壓通氣治療方法。此方法能夠在短時間內維持患者的正常通氣功能,且操作極為簡便,是對心臟驟停患者進行呼吸急救的常用方法。但是,在心臟驟停患者的氣道被分泌物阻塞時,使用球囊面罩對其進行通氣治療的效果就會受到限制。氣管插管是目前臨床上最有效的開放式建立人工氣道的方法。此方法可有效地保障患者的通氣功能。黃天寶等[6]的研究表明,用球囊面罩通氣聯合氣管插管療法對心臟驟停患者進行心肺復蘇,可快速恢復其正常的通氣功能,改善其血氣水平,提高其搶救的成功率。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經過治療,觀察組患者的MAP、SpO2、心肺復蘇的成功率和存活率均高于對照組患者。這說明,用球囊面罩通氣聯合氣管插管對心臟驟停患者進行心肺復蘇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提高其搶救的成功率。
參考文獻
[1]倪煥娟,楊喆.急診護理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心理狀態血氣指標及預后康復質量的影響研究[J].河北醫學,2016,22(10):1711-1713.
[2]劉英,雷賢英,胡迎春,等.急診科不同層次醫學生心肺復蘇再培訓效果評價[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5,9(3):520-522.
[3]Kwon Y, Debaty G, Puertas L, et al. Effect of regu-lating airw ay pressure on intrathoracic pressure and vital organ perfusi on pressure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 non-rand omized interventional cross-over study[J].Scand J Trauma Re susc EmergMed,2015,23(1):83-85.
[4]王濤,秦儉,王長遠,等.徒手心肺復蘇與心肺復蘇機在急診科應用的療效比較[J].中國循環雜志,2016,31(7):673-675.
[5]李雨林,張茂.美國心臟協會關于改善院內外心肺復蘇預后的專家共識[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4,23(2):143-144.
[6]黃天寶,楊志燕,李武祥,等.喉罩與氣管插管兩種氣道開放方法在院內心肺復蘇中應用研究[J].臨床急診雜志,2014,15(4):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