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麗
(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人民醫院,四川 達州 635000)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所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2~10歲的兒童是手足口病的高發人群[1]。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表現有手部、足部及臀部出現紅色的皰疹或丘疹,在疹子的周圍有紅暈。手足口病患兒的皰疹與皮疹具有不痛不癢、消退后不結痂、不留疤等特點[2]。多數手足口病患兒可因口腔皰疹而出現厭食、發熱等癥狀。該病患兒若未能得到及時的治療,可累及其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從而引發腦膜炎、心肌炎等并發癥[3]。有研究表明,在對手足口病患兒進行治療的同時對其實施個性化護理配合健康教育,可明顯提高其治療效果,縮短其治療的用時,促進其康復。為了進一步證實此研究結果的有效性,筆者對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人民醫院收治的57例手足口病患兒在進行控制感染治療的同時實施個性化護理配合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間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人民醫院收治的114例手足口病患兒。將這114例患兒隨機平均分為甲組和乙組。甲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30∶27;其年齡為2~9歲,平均年齡為(5.4±2.1)歲;其發病時的體溫為37℃~39℃,平均體溫為(38.1±0.4)℃。乙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26∶31;其年齡為2~8歲,平均年齡為(5.1±2.3)歲;其發病時的體溫為37℃~40℃,平均體溫為(38.3±0.5)℃。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對比性。
對兩組患兒均進行常規控制感染治療。同時,對甲組患兒進行基礎護理。具體的方法是:1)定時為患兒清潔口腔,尤其是在用餐后要及時為其清潔口腔。2)根據患兒的病情,遵醫囑使用金霉素涂抹其口腔內的皰疹,以促進其皰疹的愈合。3)對出現發熱癥狀的患兒,可使用冷敷、酒精擦浴等方法對其進行物理降溫,必要時可遵醫囑為其使用退熱藥。對乙組患兒進行個性化護理和健康教育。具體的方法是:1)對患兒進行個性化護理的方法是:⑴根據患兒的情緒狀態,使用溫柔的語言對其進行安慰,同時可使用肢體語言對其進行安撫,以促使其配合治療。⑵在進餐的前后,為患兒清潔口腔。對口腔內皰疹較多的患兒,可遵醫囑讓其含漱康復液清潔口腔。⑶對體溫較高的患兒,護理人員可通過讓其多飲水降低其體溫。對體溫超過38.5℃的患兒,應遵醫囑為其服用羚羊角口服液。⑷定期開窗通風,以保持病房內空氣的流通。⑸定期對病房進行消毒。2)對患兒家長進行健康教育的方法是:⑴為患兒家長講解關于防治手足口病的健康知識,并囑咐其要注意保持患兒的個人衛生。⑵患兒若在夏季發病,易發生脫水的現象,從而使其體內的水電解質發生紊亂,故患兒家長要為患兒及時補充營養和水。⑶告知患兒家長禁止讓患兒食用冰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⑷對不愿進食的患兒,患兒家長可哄勸其食用易消化、清淡、半流質的食物。⑸在進餐前后,患兒家長要讓患兒使用生理鹽水清理口腔。對不會漱口的患兒,可由家長用棉棒蘸生理鹽水輕輕地為其清潔口腔。
觀察兩組患兒治護的總有效率及其治愈的時間和皮疹消退的時間。總有效率=(明顯有效例數+有所改善例數)/總例數×100%。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20.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在甲組的57例患兒中,治護效果為明顯有效的患兒有39例,為有所改善的患兒有10例,為無效的患兒有8例,治護的總有效率為86.0%。在乙組的57例患兒中,治護效果為明顯有效的患兒有46例,為有所改善的患兒有9例,為無效的患兒有2例,治護的總有效率為96.5%。與甲組患兒相比,乙組患兒治護的總有效率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護效果的比較[n(%)]
接受護理后,甲組患兒治愈的平均時間為(11.94±2.43)d,其皮疹消退的平均時間為(6.28±1.24)d。乙組患兒治愈的平均時間為(5.48±2.04)d,其皮疹消退的平均時間為(3.07±0.72)d。與甲組患兒相比,乙組患兒治愈的時間和皮疹消退的時間均更短(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愈的時間和皮疹消退時間的比較(d,±s )

表2 兩組患兒治愈的時間和皮疹消退時間的比較(d,±s )
組別 治愈的時間 皮疹消退的時間甲組 11.94±2.43 6.28±1.24乙組 5.48±2.04 3.07±0.72
小兒手足口病是兒科常見的腸道傳染性疾病。此病患兒多為5歲左右的兒童。手足口病患兒的口腔、手部、足部可出現皰疹,部分患兒還會出現厭食、發熱等癥狀。該病患兒若未能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其中樞神經及呼吸系統都會受到損傷,還會導致其發生腦膜炎、急性遲緩性麻痹、心肌炎等并發癥,甚至可導致其死亡[3]。手足口病主要通過患兒的咽喉分泌物進行傳播。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春季和夏季的發病率為最高,冬季的發病率則較低。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間,幼兒園或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臨床上對手足口病患兒主要是進行控制感染治療。郭麗紅[4]的研究表明,在對手足口病患兒進行控制感染治療的同時,對其進行個性化護理和健康教育,可提高其治療效果,促進其皰疹消退。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后,與甲組患兒相比,乙組患兒治護的總有效率更高,其皮疹消退的時間和治愈的時間均更短。這說明,在對手足口病患兒進行控制感染治療的同時實施個性化護理和健康教育的效果顯著,可促進其皮疹的消退,提高其治愈率,縮短其治療的用時。
參考文獻
[1]陳杜娟.探討個性化護理配合健康教育在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中的護理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35):6850.
[2]劉雪.個性化護理配合健康教育在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護理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4(10):186,189.
[3]楊英梅.個性化護理配合健康教育在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護理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27(5):650-651.
[4]郭麗紅.個性化護理配合健康教育在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護理中的應用[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6,37(2):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