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敏
(四川省廣漢市計劃生育服務站,四川 廣漢 618399)
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其目的是提高人口素質,提升人口質量。然而,許多女性由于對計劃生育技術缺乏了解,易產生焦慮、抑郁、緊張及恐懼等不良心理,不利于計劃生育相關手術的開展[1]。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以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間在四川省廣漢市計劃生育服務站接受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120例女性為研究對象,探討對這類女性進行心理護理對改善其不良心理的效果。
從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間在四川省廣漢市計劃生育服務站接受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女性中選取120例女性作為研究對象。這120例女性的納入標準為:1)自愿參與本次研究。2)自愿接受計劃生育技術服務。3)不存在精神異常或語言障礙。4)未合并有重要臟器的嚴重疾病。其中,有25例進行懷孕情況及宮內節育器佩戴情況檢查的女性,有43例進行宮內節育器放置(或取出)術的女性,有23例進行人工終止妊娠術的女性,有29例進行輸卵管結扎術的女性。將這120例女性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60例女性。對照組女性的年齡在25~5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8±1.3)歲。觀察組女性的年齡在24~4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5±1.6)歲。兩組女性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在兩組女性接受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期間,均對其進行常規護理,包括向其發放計劃生育知識宣傳手冊、解答其提出的疑問、告知其進行計劃生育手術后的注意事項等[2]。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女性進行心理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如下。
1.2.1 總結女性存在的心理問題 1)存在緊張、恐懼心理。由于接受計劃生育手術的女性多為健康女性,其對計劃生育手術的了解不多,極易在術前產生緊張及恐懼等心理應激反應,特別是接受人工終止妊娠術的女性[3]。2)存在焦慮、抑郁心理。部分接受計劃生育手術的女性可因對預后的過度擔憂而出現焦慮、抑郁的心理。然而,過度的焦慮可增加女性在術中及術后的生理不適和心理痛苦,也不利于其康復。3)存在脆弱心理。接受計劃生育手術的女性在進入患者的角色后,可因擔心手術對其身體造成創傷、影響其健康狀況而出現脆弱的心理,如對生活自理和日常行為的信心不足、過度依賴和順從他人、應變能力降低等。4)存在猜疑與依賴并存的心理。部分接受計劃生育手術的女性在潛意識里認為計劃生育手術會暴露個人的隱私,故存在既想通過手術解決自身的問題、又擔心隱私被泄露的心理[4]。
1.2.2 對女性進行心理護理 1)對于存在緊張、恐懼心理的女性,護理人員應加強與其進行溝通,認真傾聽其心理訴求,向其詳細地講解計劃生育相關手術的重要性、手術的方法、手術效果及預后等,以減輕其顧慮。對于需接受創傷性治療的女性,護理人員可引導其丈夫對其進行心理安慰和情感支持,以緩解其緊張感與恐懼感。2)對于存在焦慮、抑郁心理的女性,護理人員應密切關注其心理的變化情況,及時對其負面情緒進行開導。護理人員可通過在候診室播放節奏舒緩的音樂或情節輕松的綜藝節目等方法來轉移女性的注意力,減輕其心理壓力。3)對于存在脆弱心理的女性,護理人員除了在進行日常護理時注意自己的言行外,還應多使用鼓勵性的話語或肢體語言對其進行安慰,如輕拍女性的手臂、拉著其雙手、直視其雙眼等。護理人員要及時告知女性其手術的進展和效果,以緩解其不安的心理。4)對于存在猜疑與依賴并存心理的女性,護理人員可先向其介紹主治醫師的資歷,再向其列舉手術成功的案例,然后向其普及醫務人員具有不泄露患者隱私的責任和義務,以緩解其不安,增加其對醫務人員的信任。在對女性進行日常檢查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還應盡可能地幫助其遮擋裸露的肢體,避免其產生羞恥感和緊張感。
1.2.3 進行隨訪 部分計劃生育手術的實施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如宮內節育器放置術),術后女性可出現月經量改變、經期延長或腹部不適等癥狀,故護理人員應做好其隨訪工作。護理人員可定時對女性進行電話隨訪,了解其身體的恢復狀況,耐心指導其在出現不適感時進行預處理的方法,告知其必要時回醫院進行檢查,以解除其心理負擔。
觀察對比兩組女性不良心理的改善情況和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采用該服務站自擬的不良心理評估量表對接受護理前后兩組女性的不良心理狀況進行評估。該量表的分值為0~30分。根據評估的結果將兩組女性的不良心理狀況分為嚴重、明顯、中度、輕度及無五個等級。女性的評分>29分,表示其存在嚴重的不良心理;女性的評分在21~29分之間,表示其存在明顯的不良心理;女性的評分在14~20分之間,表示其存在中度不良心理;女性的評分在7~13分之間,表示其存在輕度的不良心理;女性的評分<7分,表示其不存在不良心理。采用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兩組女性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該問卷的調查內容包括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操作技術、工作效率、護理質量及健康宣教質量等。根據調查結果將女性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分為滿意、良好和差三個等級。其中,總滿意率=(滿意例數+良好例數)/總例數×100%。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5]。
在接受護理前,兩組女性中不良心理評級為嚴重、明顯、中度、輕度及無的女性例數相比,P>0.05。在接受護理后,兩組女性中不良心理評級為嚴重、明顯、中度及輕度的女性例數均少于接受護理前,不良心理評級為無的女性例數多于接受護理前,而且觀察組女性中不良心理評級為嚴重、明顯、中度及輕度女性的例數均少于對照組女性,不良心理評級為無的女性例數多于對照組女性,P<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女性不良心理狀況的對比 (n)
與對照組女性相比,觀察組女性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較高,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女性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的對比
計劃生育政策是我國的重要國策,在解決我國人口問題及社會、經濟發展問題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不過,許多女性在接受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時,由于對相關技術的不了解,易出現緊張、焦慮、抑郁、恐懼及猜疑等不良心理。這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計劃生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對這類女性進行積極有效的心理護理十分重要。
在本次研究中,四川省廣漢市計劃生育服務站對在該服務站接受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對照組女性進行了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女性進行了心理護理。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接受護理前,兩組女性中不良心理評級為嚴重、明顯、中度、輕度及無的女性例數相比,P>0.05。在接受護理后,兩組女性中不良心理評級為嚴重、明顯、中度及輕度的女性例數均少于接受護理前,不良心理評級為無的女性例數多于接受護理前,而且觀察組女性中不良心理評級為嚴重、明顯、中度及輕度女性的例數均少于對照組女性,不良心理評級為無的女性例數多于對照組女性,P<0.05。觀察組女性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女性,P<0.05。由此可見,對接受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女性進行心理護理可有效緩解其不良心理,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從而有助于計劃生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郭美玲.護理工作在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中的作用[J].中國社區醫師,2013,15 (22):103-104.
[2]王芬秀,趙鳳萍,婁棣.護理質量管理在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村衛生,2015,78(24):51.
[3]皇甫莉,陳桂花.整體護理在新時期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28):96-100.
[4]吳杰.計劃生育中的護理工作[J].科技信息,2013,39(11):458.
[5]羅迎彩.計劃生育手術婦女的心理分析及護理[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7 (9):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