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智鷹
(沙灣老年病??漆t院,四川 樂山 614900)
膽結石是指發生在膽囊或膽管內的結石疾病。膽結石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典型的膽絞痛[1]。目前,臨床上對膽結石患者主要是進行手術治療。用傳統的開腹膽囊切除術可有效地切除患者的膽囊,從而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由于此術式會對膽結石患者造成較大的手術創傷,不僅會影響其術后恢復的效果,還可發生較多的術后并發癥。有研究表明,對膽結石患者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不會對其造成較大的手術創傷即可將其膽囊切除,可有效地避免使用傳統的開腹膽囊切除術帶來的弊端[2]。為了進一步證實此術式的有效性,筆者對沙灣老年病專科醫院收治的47例膽結石患者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間沙灣老年病專科醫院收治的94例膽結石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患者的病情經臨床檢查、CT檢查或B超檢查后,均被確診患有膽結石。2)患者均有膽絞痛、右上腹部隱痛等癥狀。3)患者均未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等疾病。將這94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的47例患者中,有男性28例,女性19例;其年齡為38~71歲,平均年齡為(52.13±3.72)歲;其病程為0.5~6年,平均病程為(2.76±0.46)年;其中單發性膽結石患者有27例,多發性膽結石患者有20例。在觀察組的47例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21例;其年齡為38~70歲,平均年齡為(52.64±3.52)歲;其病程為0.5~5年,平均病程為(2.71±0.47)年;其中單發性膽結石患者有29例,多發性膽結石患者有1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傳統的開腹膽囊切除術。具體的方法是:1)術前,對患者進行血常規檢測、尿常規檢測、血液生化檢測、凝血檢測、心電圖檢查、X線檢查及B超檢查,并讓其禁食禁飲。2)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然后讓其取仰臥位。在患者的右上腹做一個長度為10 cm左右的直切口,逐層分離其皮下組織。對患者的腹腔進行探查后,充分顯露其膽囊三角。對患者的膽囊動脈進行處理,游離并切除其膽囊。再次探查患者的腹腔,在確定無異常情況后,對其腹腔進行沖洗。為患者放置引流管后,縫合其手術切口。3)術后,對患者進行常規的抗感染治療。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具體的方法是:1)術前,對患者進行血常規檢測、尿常規檢測、血液生化檢測、凝血檢測、心電圖檢查、X線檢查及B超檢查,并讓其禁食禁飲。2)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3)為患者取頭高腳低的仰臥位,并將其右側的身體略微抬高。4)在患者的臍下做一個10 mm的橫切口,置入氣腹針后為其建立氣腹,將氣腹的壓力控制在12~14 mmHg。5)為患者插入10 mm的套管針后置入腹腔鏡,觀察其膽囊與周圍組織的解剖關系。6)在患者劍突下做一個10 mm的手術切口,插入套管針作為主操作孔,并插入電凝鉤。7)在患者鎖骨中線與肋緣下的1 cm處做一個長度為5 mm的手術切口,插入套管針作為膽囊抓鉗操作孔。8)在患者的腋前線與肋緣下做一個長度為5 mm的手術切口,插入套管針作為輔助操作孔。9)鈍性分離患者的膽囊,并利用電凝鉤切開其漿肌層,充分顯露出其膽總管、膽囊管、肝總管。在距膽總管的3~5 mm的位置夾閉并切斷患者的膽囊管,隨后對其膽囊動脈進行探查,然后夾閉并切斷其膽囊動脈。提起患者膽囊的頸部,將其膽囊逐漸從膽囊床上切下后,對其進行止血處理。觀察患者是否發生膽管及其他臟器的損傷。然后,將膽囊放入標本袋中經患者膽囊的臍部手術切口取出。消除患者的氣腹,然后為其縫合手術切口。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術后止痛藥的使用率及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1)臨床指標包括:進行手術的用時、術中的出血量、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2)術后并發癥包括:手術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呼吸道感染、腎功能不全等。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19.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進行手術的用時更短,其術中的出血量更少(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的比較(±s )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的比較(±s )
組別 例數 進行手術的用時(min) 術中的出血量(ml)觀察組 47 56.42±6.95 10.18±2.26對照組 47 85.26±10.37 50.36±6.57 t值 15.84 39.81 P值 <0.05 <0.05
經過治療,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更短(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的比較(±s )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的比較(±s )
組別 例數 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h)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h)住院的時間(d)觀察組 47 18.45±5.27 19.37±2.23 4.57±1.02對照組 47 35.23±10.06 42.14±4.26 8.01±1.65 t值 10.13 32.46 12.16 P值 <0.05 <0.05 <0.05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術后止痛藥的使用率更低,其手術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呼吸道感染、腎功能不全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止痛藥的使用率及其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n(%)]
近年來,我國膽結石的發病率處于局高不下的狀態[3]。膽結石的發生主要與患者的飲食習慣、缺乏鍛煉及體態肥胖有關。膽結石患者主要有膽絞痛、上腹隱痛及膽囊積液等癥狀。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膽固醇與膽汁酸濃度的比例失調或膽汁瘀滯均可促使結石的形成。年齡在40~50歲的人群是膽結石的高發人群[4]。多數學者認為,膽汁中的膽固醇過于飽和形成“成石性膽汁”、促成核因子、膽囊功能異常等因素均與膽結石的形成有關[5]。B超檢查、X線檢查、CT檢查和MRI檢查等均是臨床上診斷膽結石的常用方法。膽結石患者的臨床癥狀與急性胃炎患者、慢性胃炎患者、消化性潰瘍患者及慢性肝炎患者的臨床癥狀較為相似,故在診斷膽結石時需與上述疾病進行鑒別診斷[6]。膽結石患者若未能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隨著其病情的進展,其膽道系統易發生癌變[7]。目前,臨床上對膽結石的治療主要是進行膽囊切除術。在對膽結石患者進行傳統的開腹膽囊切除術時,需采取腹部大手術的方式探查其腹腔和切除其膽囊,這不僅會給其帶來強烈的疼痛感,增加其術中的出血量,還可引起較多的術后并發癥,不利于其術后恢復。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屬于微創手術。對膽結石患者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時,僅需幾個小孔便可對其進行腹腔探查和膽囊切除,這不僅可明顯減輕其疼痛感,而且由于手術切口較小,有利于其術后的恢復。另外,對膽結石患者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時,主要是通過腹腔鏡觀察其腹腔內的情況,不僅可獲得清晰的視野,還可起到放大視物的效果,從而確保了膽囊切除的有效性。但是,在對膽結石患者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時,易損傷其膽總管。因此,在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過程中,對存在膽總管與膽囊管粘連的患者、膽總管及膽囊管的解剖結構難以分辨的患者、術中發生血管損傷且出現活動性出血的患者、膽管損傷的患者及相關臟器損傷的患者,需及時為其轉為進行開腹手術,以確保其手術的安全性[8]。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1)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進行手術的用時、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更短,其術中的出血量更少。這說明,對膽結石患者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縮短對其進行手術的用時,減少其手術切口暴露的時間和術中的出血量,避免對其身體造成較大的損害。2)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止痛藥的使用率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均更低。這說明,對膽結石患者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不會引起其強烈的疼痛感,并可降低其手術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呼吸道感染、腎功能不全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有利于促使其身體的康復。但是,由于在對膽結石患者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時,需對其實施全身麻醉,易使其發生多種不良反應,故在術后需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并讓其注意控制飲食,以免其出現強烈的不適感。
綜上所述,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效果顯著,可明顯減少其術中的出血量,縮短其治療的時間,減輕其疼痛感,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其康復。
參考文獻
[1]盛銀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療效比較[J].當代醫學,2015,21(14):57-58.
[2]顧強,仇笛,朱衛平,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80例膽結石的療效分析[J].當代臨床醫刊,2015,28(3):1420-1421.
[3]錢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療效[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03):105-106.
[4]金恩斯別克·孜亞.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療效[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9(25):105-106.
[5]楊振方.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膽結石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刊,2016,43(8):87-88.
[6]張春云.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膽結石治療效果分析[J].吉林醫學,2015,24(12):2497-2498.
[7]徐亮.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與傳統手術效果比較[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11):2065-2066.
[8]王建勛.內鏡微創保膽取石術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的臨床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9):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