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洪
(四川省自貢市榮縣新城醫院,四川 榮縣 643100)
骨轉移瘤是惡性腫瘤患者常見的一種并發癥。骨轉移瘤是指患者的惡性腫瘤向骨轉移的疾病[1]。骨轉移瘤可導致患者發生嚴重的癌性疼痛、高鈣血癥、骨髓衰竭及病理性骨折等情況。該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2]。及時、準確地診斷骨轉移瘤患者的病情是對其進行治療、改善其預后的關鍵[3]。X線技術與CT技術均為臨床上常用的影像學診斷技術。X線技術是指利用X線的穿透性、熒光效應和攝影效應將不同密度和厚度的人體組織以不同的明暗效果呈現在熒屏或膠片上的一種診斷技術。CT技術是指通過探測器用X線束、γ射線、超聲波等對人體某一部位進行多次斷面掃描,從而觀察到該部位生理性改變的一種診斷技術。為比較使用X線技術與CT技術診斷骨轉移瘤的效果,四川省自貢市榮縣新城醫院對2016年1月至12月期間收治的36例骨轉移瘤患者分別使用X線技術及CT技術診斷其骨轉移瘤,并將其使用不同方法診斷骨轉移瘤的準確率進行對比,現報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6年1月至12月期間四川省自貢市榮縣新城醫院收治的36例骨轉移瘤患者。這些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及軟組織腫塊。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了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這些患者骨轉移瘤發生的部位均為脊椎。對這些患者的排除標準為:1)存在精神功能障礙。2)存在CT掃描或X線掃描的禁忌證。3)生活無法自理。4)存在意識障礙或溝通障礙。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61.1%),女性患者14例(38.9%);其年齡為39~72歲,平均年齡為(61.25±2.63)歲;其中原發疾病為肺癌的患者有12例(33.3%),原發疾病為肝癌的患者有10例(27.8%),原發疾病為食管癌的患者有8例(22.2%),原發疾病為喉癌的患者有4例(11.1%),原發疾病為鼻咽癌的患者有2例(5.6%)。在這些患者中,有成骨型骨轉移瘤患者16例(44.4%),有溶骨型骨轉移瘤患者14例(38.9%),有混合型骨轉移瘤患者6例(16.7%)。
為這些患者均使用X線技術診斷其骨轉移瘤。具體的方法是:對患者的脊椎拍攝X線正位、側位片。為這些患者均使用CT技術診斷其骨轉移瘤。具體的方法是:將CT機的層距和層厚均設置為為5 mm。對患者的脊椎進行掃描。確定病變部位后,對病變部位相鄰的兩個脊椎再次進行掃描,掃描層厚為10 mm[4]。使用軟組織窗及骨窗觀察患者受檢的部位。
計算這些患者使用X線技術與CT技術診斷骨轉移瘤的準確率。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這些患者使用X線技術診斷骨轉移瘤的準確率為66.7%,其使用CT技術診斷骨轉移瘤的準確率為100.0%。這些患者使用CT技術診斷骨轉移瘤的準確率高于使用X線技術診斷骨轉移瘤的準確率(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使用X線技術及CT技術診斷骨轉移瘤的結果[n(%)]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及環境污染的日益加重,我國各種惡性腫瘤的發病率逐漸上升。部分惡性腫瘤患者的腫瘤細胞可發生轉移。惡性腫瘤患者腫瘤細胞最常見的轉移部位為骨骼、肺部和肝臟。惡性腫瘤患者的腫瘤細胞經淋巴循環、血液循環等進入骨組織則會引發骨轉移瘤。據統計,有5%~10%的惡性腫瘤患者的腫瘤細胞會發生骨轉移。骨轉移瘤的主要發病部位為骶椎、頸椎及腰椎等。骨轉移瘤主要發生在髓內,且易發生在紅髓豐富的部位。骨轉移瘤主要分為成骨型骨轉移瘤、溶骨型骨轉移瘤、混合型骨轉移瘤等類型。骨轉移瘤的數量、發展速度與患者原發性腫瘤的分期、分型等存在密切的聯系。骨轉移瘤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病理性骨折、嚴重的癌性疼痛、高鈣血癥及骨髓衰竭等。骨轉移瘤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威脅其生命安全。及時、準確地診斷骨轉移瘤患者的病情是對其進行治療,改善其預后的關鍵。
X線技術是指利用X線的穿透性、熒光效應和攝影效應將不同密度和厚度的人體組織以不同的明暗效果呈現在熒屏或膠片上的一種診斷技術。X線技術是臨床上診斷骨科疾病最常用的診斷技術。使用X線技術診斷骨轉移瘤操作簡單,但特異度較低。CT技術即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是指通過探測器用X線束、γ射線、超聲波等對人體某一部位進行多次斷面掃描,從而觀察到該部位生理性改變的一種診斷技術。CT圖像由不同灰度的像素按矩陣排列構成。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及影像學診斷儀器在基層醫院的普及,CT技術成為目前臨床上診斷各種疾病的常用技術之一。使用CT技術診斷疾病具有掃描速度快、圖像清晰等特點。使用CT技術診斷骨轉移瘤可利用軟組織窗及骨窗技術觀察到患者軟組織和骨質的改變、骨組織周圍血管的情況及腫瘤內部的鈣化情況,從而提高診斷骨轉移瘤的敏感度與特異度。若患者使用CT平掃技術診斷骨轉移瘤的效果不理想,臨床醫生還可以根據CT掃描獲得的數據對患者的目標部位進行三維重建,從而更加直觀地觀察到病灶的大小、位置、累及部位及骨質破壞的情況、骨質增生的情況,從而為臨床醫生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本文中研究對象所患骨轉移瘤的類型為成骨型骨轉移瘤、溶骨型骨轉移瘤及混合型骨轉移瘤。成骨型骨轉移瘤患者堿性磷酸酶的水平會上升,其血清鈣磷的水平正常或偏低。成骨型骨轉移瘤的X線影像與CT影像差異不大,均表現為結節狀、棉團狀、磨玻璃狀的高密度影。溶骨型骨轉移瘤患者血清鈣磷的水平會上升。溶骨型骨轉移瘤患者可因骨細胞數量增多、功能增強而發生骨質溶解,其病變的區域會融合、擴大,形成大片的溶骨破壞區。溶骨型骨轉移瘤患者的X線影像表現為明顯的骨溶解,且腫瘤部位的邊緣存在少量的小骨片,可同時存在骨皮質明顯消失、骨質疏松的情況。溶骨型骨轉移瘤患者的CT影像表現為腫瘤邊緣有蟲蝕狀的不規則影。混合型骨轉移瘤兼具成骨型骨轉移瘤和溶骨型骨轉移瘤的特點。混合型骨轉移瘤的X線影像與CT影像差異不大,均表現為邊緣不清晰、密度不均勻的高密度、低密度影。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骨轉移瘤患者使用X線技術診斷骨轉移瘤的準確率為66.7%,而其使用CT技術診斷骨轉移瘤的準確率高達100.0%。這說明,與使用X線技術相比,使用CT技術診斷骨轉移瘤的準確率更高。
參考文獻
[1] 薛峰.ECT、CT和DR在骨轉移瘤診斷中的價值研究對比[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6):97-99.
[2] 陳茹芬,葉偉堅,羅劍彬,等.DR、CT和ECT在骨轉移瘤診斷中的臨床研究[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5,24(6):899-901,911.
[3] 魏強,程潔,田叢娜,等.磁共振全身彌散成像聯合核素全身骨顯像在骨轉移瘤診斷中應用價值[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10):19-22.
[4] 唐俊,楊振中.骨轉移瘤X線和CT診斷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30):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