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孟凡
(東方市人民醫院骨科,海南 東方 572600)
髖部是連接軀干與腿的部位,既堅固又靈活,是人體運動的中心,具有承重的功能[1]。由于髖關節的結構較為特殊,患者一旦發生骨折,就會發生多種并發癥。以往,臨床上對髖部骨折患者主要是使用內固定手術進行治療,但效果并不理想。為了進一步探討治療髖部骨折的有效方法,筆者對東方市人民醫院收治的70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分別進行內固定手術和PFNA(股骨近端髓內固定系統)微創固定手術,其中接受PFNA微創固定手術的35例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間東方市人民醫院收治的70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將這70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的35例患者中,有男性18例,女性17例;其年齡在65歲至8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4.22±3.01)歲;其中因舉重所致髖部骨折的患者有5例,因交通意外所致髖部骨折的患者有16例,因摔倒所致髖部骨折的患者有14例。在觀察組的35例患者中,有男性19例,女性16例;其年齡在63歲至8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3.77±2.99)歲;其中因舉重所致髖部骨折的患者有6例,因交通意外所致髖部骨折的患者有15例,因摔倒所致髖部骨折的患者有1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內固定手術。具體的方法是:1)讓患者躺在牽引床上。2)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3)在X線機的引導下對患者的骨折進行復位。4)在完成復位后,根據患者骨碎片的具體情況選取相應的螺釘,用螺釘進行固定[2]。5)在完成固定后,對患者骨折的固定處進行消毒后,縫合其手術切口。6)術后,對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對觀察組患者進行PFNA微創固定手術。具體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2)為患者取俯臥位。3)采用內旋內收法對患者的骨折進行復位。4)在患者粗隆頂部的位置做一個長度為4 cm左右的切口,切開其闊筋膜后對闊筋膜進行分離,然后將導針從其闊筋膜的側向位插入。5)使用X線機確定患者骨折復位的情況。6)在患者骨折處的皮膚上做一個切口,鈍性分離其骨膜后鉆入PFNA釘。然后,根據患者的X線圖像調整PFNA釘的位置。7)拔出導針,將PFNA的螺旋刀片解鎖后打入其骨折處的骨質內,將螺旋刀片安裝定位后用鎖定釘進行固定[3]。8)在完成固定后,縫合患者的手術切口。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進行手術的用時、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及其髖關節功能的評分。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15.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進行手術的用時和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均更短,其髖關節功能的評分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x±s )
髖關節屬于多軸性關節,能做屈伸、收展、旋轉及還轉等運動,其穩定性較強,但運動的范圍較小。髖關節內的結構較為復雜,有神經、血管通過其中,一旦受到外力時易發生骨折[4]。老年人的骨質較為疏松,當承受過強的重力或受到外力擊打后極易發生髖部骨折。以往,臨床多使用內固定術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內固定術是指將金屬螺釘、鋼板及骨板等骨折固定物在患者骨的內側和外側將其斷骨連接固定起來的一種治療方法。該術式不僅對粉碎性骨折具有較好的固定效果,還可減少對骨折周圍的神經及組織的損傷,保持關節的靈活性。管濤[5]的研究表明,使用內固定術對髖部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其在術后易發生頭釘松動等情況。PFNA微創固定術是指在X線的引導下使用小切口對患者的骨折進行固定的一種微創療法。該術式具有進行手術的時間短、患者在術中的出血量小、對患者的骨折復位精準及固定牢固等優點[6]。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經過治療,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進行手術的用時和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均更短,其髖關節功能的評分更高。這說明,用PFNA微創固定術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改善其髖關節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萬永鮮,徐麗麗,卓乃強,等.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圍術期死亡風險評估[J].中華創傷雜志,2016,32(3):213-217.
[2] 趙春林.微創治療老年髖部骨折的效果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3,19(3):38-39.
[3] 陽輝.老年髖部骨折的臨床治療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6):141-142.
[4] 龐妮,楊義惠,陳紅貞,等.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尿潴留的發生原因及護理干預[J].微創醫學,2016,11(1):134-135.
[5] 管濤.經皮微創股骨近端髓內釘治療老年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28例臨床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3,13(12):1606-1607.
[6] 張瑞,杜躍華,郝祿軍,等.高齡老年人髖部骨折手術治療的體會[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29):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