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崇,曾 敏,李 潔
(遂寧市中醫院,四川 遂寧 6290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臨床上常見的骨科疾病。該病在中老年群體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該病患者可出現膝關節僵硬、疼痛及活動受限等癥狀。臨床研究表明,該病患者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就可能導致其膝關節畸形,從而可嚴重影響其膝關節的功能。中醫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于“骨痹”的范疇。中醫將該病分為腎虛髓虧型、陽虛寒凝型及痰瘀阻滯型等幾種證型[1]。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比較對腎虛髓虧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電針與溫針灸治療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間遂寧市中醫院收治的66例腎虛髓虧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這66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關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均經中醫辯證分型診斷被確診患有腎虛髓虧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且其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其中,排除對進行電針與溫針灸治療存在禁忌證的患者,排除不能堅持治療的患者。將這66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n=33)和對照組(n=33)。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9例;其年齡為45~78歲,平均年齡為(59.2±7.5)歲;其病程為3個月~11年,平均病程為(4.0±1.3)年。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21例;其年齡為46~77歲,平均年齡為(59.8±7.6)歲;其病程為4個月~12年,平均病程為(4.4±1.5)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觀察組患者進行電針治療,方法是:對患者的足三里穴、腎俞穴、血海穴、陰陵泉穴、膝眼穴及犢鼻穴進行消毒與針刺,采用提插法與捻轉法運針。得氣后,將毫針與電針治療儀相連接,將治療的頻率設為5 Hz,采用連續波對其進行治療。每天治療1次,共治療4周。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溫針灸治療,方法是:對患者的足三里穴、腎俞穴、血海穴、陰陵泉穴、膝眼穴及犢鼻穴進行消毒與針刺,采用提插法與捻轉法運針。得氣后,將大小合適的艾條插在針柄上,點燃艾條,將艾條燃燒的時間控制在15~20 min之內。在患者上述穴位周圍的皮膚上放置紙片,防止艾條燃燒后的灰燼對其皮膚造成灼傷。每天治療1次,共治療4周。
將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經治療,患者膝關節僵硬、疼痛及活動受限等癥狀明顯減輕。有效:經治療,患者膝關節僵硬、疼痛及活動受限等癥狀有所減輕。無效:經治療,患者膝關節僵硬、疼痛及活動受限等癥狀未減輕。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其膝關節疼痛癥狀緩解的時間和膝關節僵硬癥狀緩解的時間。
用SPSS19.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 )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顯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膝關節疼痛癥狀緩解的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對照組患者膝關節僵硬癥狀緩解的時間短于觀察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膝關節疼痛癥狀緩解的時間及膝關節僵硬癥狀緩解時間的比較(x±s )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病是導致中老年人腿疼的主要原因。中醫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歸于“骨痹”的范疇,并將其分為腎虛髓虧型、陽虛寒凝型及痰瘀阻滯型等幾種證型。中醫認為,腎虛髓虧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機主要為腎氣虧損,無法填充骨髓,致使骨髓空虛,骨骼失養,進而發病。近年來,中醫對腎虛髓虧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電針與溫針灸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對該病患者進行電針治療,能起到舒經活絡、調節氣血、緩解疼痛的作用。對該病患者進行溫針灸治療,能起到理氣活血、溫經通脈的作用[2-3]。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腎虛髓虧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電針與溫針灸治療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對該病患者進行電針治療,偏重于緩解其膝關節疼痛的癥狀,對其進行溫針灸治療,偏重于緩解其膝關節僵硬的癥狀。總體而言,對腎虛髓虧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電針治療的效果略好于對其進行溫針灸治療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玉霞.電針與溫針灸治療腎虛髓虧型膝骨關節炎的療效比較[J].醫學綜述 2013,19(10):1903-1905.
[2] 周文春.電針與溫針灸治療膝骨關節炎(腎虛髓虧證)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8):1521-1523.
[3] 高潔,歐陽八四,張音,等.電針與溫針灸治療腎虛髓虧型膝骨關節炎療效比較[J].中國針灸,2012,32(5):395-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