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誼
(重慶市沙坪壩區中西醫結合醫院,重慶 401334)
術后短期認知功能障礙是指患者在術后發生認知技巧、認知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改變。術后短期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記憶力受損、人格改變和焦慮等。有研究指出,對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骨科疾病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能夠降低其術后短期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率。為了進一步分析對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骨科疾病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對其術后短期認知功能的影響,筆者對重慶市沙坪壩區中西醫結合醫院收治的84例老年骨科疾病患者進行了分組對比研究。
選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間重慶市沙坪壩區中西醫結合醫院收治的84例老年骨科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麻醉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A組和B組,每組各42例患者。A組患者的年齡在60歲至8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9.5±1.8)歲;其中有男30例,女12例。B組患者的年齡在61歲至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7.5±1.9)歲;其中有男26例,女16例。
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
在手術期間,對A組患者進行全身麻醉。麻醉方法如下:為患者靜脈注射0.1 mg/kg的維庫溴銨、0.3 mg/kg的依托咪酯、5 μg/kg的芬太尼。對其進行氣管插管。完成插管后,使用麻醉呼吸機對其進行機械通氣[1]。對B組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麻醉方法如下:對患者的L1~L2間隙處進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完成置管后,經導管向患者的硬膜外腔內注入3 ml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5 min后,經導管向其硬膜外腔內注入6~9 ml濃度為0.375%的羅哌卡因。
對比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評分、麻醉藥的用量、術畢至睜眼的時間和術畢至語言功能恢復的時間。
采用SPSS 24.0 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麻醉前,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麻醉后12 h和麻醉后72 h,A組患者的平均認知功能評分分別為(24.3±0.1)分、(25.2±0.1)分;B組患者的平均認知功能評分分別為(25.2±0.4)分、(29.2±2.3)分;B組患者的認知功能評分均高于A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麻醉前后兩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的對比(分,x±s )
A組患者麻醉藥的用量、術畢至睜眼的時間、術畢至語言功能恢復時間的平均值分別為(223.3±5.2)ml、(11.1±1.1)min、(14.2±2.4)min,B組患者麻醉藥的用量、術畢至睜眼的時間、術畢至語言功能恢復時間的平均值分別為(205.2±4.2)ml、(3.5±0.1)min、(5.2±1.2)min。B 組 患者麻醉藥的用量少于A組患者,其術畢至睜眼的時間、術畢至語言功能恢復的時間均短于A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麻醉藥的用量、術畢至睜眼的時間、術畢至語言功能恢復時間的對比(x±s )
臨床研究發現,不合理地應用麻醉藥可導致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發生永久性損傷,從而可導致其發生認知功能障礙[2]。有研究指出,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骨科疾病患者在術后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障礙[3]。相關的臨床實踐證實,對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骨科疾病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能夠降低其術后短期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率[4]。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在麻醉后12 h和麻醉后72 h,B組患者的認知功能評分均高于A組患者。B組患者麻醉藥的用量少于A組患者,其術畢至睜眼的時間、術畢至語言功能恢復的時間均短于A組患者。上述研究結果與譚瑞丹等[5]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對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骨科疾病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的效果良好,能夠促進其術后認知功能的恢復。
參考文獻
[1] 王雷,高峰.不同麻醉方式對老年骨科患者術后短期認知功能的影響分析[J].醫學與哲學(B),2014,35(9):26-27.
[2] 李建平.全麻和連硬對骨科老年病人術后認知障礙影響[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8(23):74-75.
[3] 許喆.兩種不同麻醉方式對老年骨科手術患者短期認知功能影響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4):134-135.
[4] 陳偉元,王煥彬.全麻和硬膜外麻醉對老年患者骨科手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J].醫學綜述,2013,19(12):2274-2275.
[5] 譚瑞丹,熊理鋒,王竹,等.不同麻醉方式對老年骨科患者術后短期認知功能的影響[J].黑龍江醫藥,2016,29(4):745-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