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權印,楊家福
(1.西南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2.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四川 瀘州 646000)
橈骨遠端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見病[1]。目前,臨床上一般采用手法整復聯合小夾板固定法、石膏外固定法等保守療法對穩定型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進行治療。這類患者在接受保守治療的同時進行有效的腕關節功能鍛煉,基本可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2]。不過,部分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可在骨折部位愈合后出現腕關節慢性疼痛及關節僵硬等并發癥,嚴重影響其腕關節的功能[3]。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以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期間在某院接受保守治療的98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總結可導致這類患者發生腕關節慢性疼痛的影響因素。
選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期間在某院接受保守治療的98例單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在這98例患者中,有25例男性,73例女性;其年齡在18~8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0.7歲;其骨折的AO分型為A型的有15例,為B型的有22例,為C型的有61例。這98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新世紀(第二版)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醫骨傷科學中關于橈骨遠端骨折的診斷標準[4]。
將這98例患者按骨折部位愈合后其腕關節疼痛持續的時間分為A組(其腕關節疼痛持續的時間超過1個月)和B組(其腕關節無疼痛或疼痛持續的時間不足1個月)。其中,A組有25例患者,B組有73例患者。對這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骨折的AO分型、是否合并有骨質疏松及骨折部位的解剖復位情況進行對比,總結導致其發生腕關節慢性疼痛的獨立影響因素。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A組和B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所占的比例、女性患者所占的比例相比,χ2=0.475,P>0.05。詳見表1。

表1 腕關節慢性疼痛與患者性別的相關性 [n(%)]
在A組和B組患者中,青年患者的平均年齡、中年患者的平均年齡、老年患者的平均年齡相比,t=2.745,P>0.05。詳見表2。

表2 腕關節慢性疼痛與患者年齡的相關性 ( 歲,x±s )
A組患者中骨折的AO分型為A型患者所占的比例明顯高于B組患者,χ2=7.126,P<0.05。A組患者中骨折的AO分型為C型患者所占的比例明顯低于B組患者,χ2=6.739,P<0.05。在A組和B組患者中,骨折的AO分型為B型的患者所占的比例相比,χ2=0.816,P>0.05。詳見表3。

表3 腕關節慢性疼痛與患者骨折AO分型的相關性 [n(%)]
A組患者中其骨折部位達到解剖復位患者所占的比例明顯低于B組患者,其骨折部位未達到解剖復位患者所占的比例明顯高于B組患者,χ2=4.214,P<0.05。詳見表4。

表4 腕關節慢性疼痛與患者骨折部位復位情況的相關性 [n(%)]
A組患者中合并有骨質疏松患者所占的比例明顯高于B組患者,未合并有骨質疏松患者所占的比例明顯低于B組患者,χ2=4.175,P<0.05。詳見表4。

表5 腕關節慢性疼痛與患者骨質疏松發生情況的相關性 [n(%)]
通過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可知,導致接受保守治療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發生腕關節慢性疼痛的獨立影響因素從強到弱依次為:其骨折部位未達到解剖復位、其骨折的AO分型為A型和C型、其合并有骨質疏松。詳見表6。

表6 對可導致患者發生腕關節慢性疼痛的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的結果
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腕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5]。一般認為,患者的關節面是否恢復平整、其橈骨是否短縮、其尺偏角與掌傾角是否恢復正常都是影響其療效的重要因素[7-8]。相反,患者若存在骨折部位成角或短縮畸形等復位不佳的情況,可并發創傷性關節炎,進而出現腕關節慢性疼痛及腕關節功能障礙等后遺癥[6]。因此,對于發生橈骨遠端骨折的患者,臨床上應結合其骨折的具體情況確定其是否適合接受保守治療。
通過進行本次研究可知:1)對于病情較為復雜的、不穩定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應與其進行充分的溝通,為其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案。對于接受保守治療的穩定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應盡可能地恢復其橈骨的長度和關節面的完整、橈骨的掌傾角和尺偏角、下尺橈關節的穩定等腕關節的重要解剖結構。2)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的AO分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其骨折的嚴重程度[7]。這對于選擇治療方案和判斷患者的預后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在對AO分型較為嚴重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時,應盡量恢復其腕關節的骨性結構。3)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存在骨質疏松與其發生腕關節慢性疼痛具有相關性。骨質疏松的發病率可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而升高[11]。發生橈骨遠端骨折的骨質疏松患者病情大多較為復雜,其骨折的形態多為粉碎性,既不利于骨折部位的愈合,也不利于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從而影響其腕關節功能的恢復[8]。因此,在對合并有骨質疏松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時,應同時對其進行骨質疏松的治療。
綜上所述,可導致接受保守治療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發生腕關節慢性疼痛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其骨折的AO分型、其骨折部位的解剖復位情況及其存在骨質疏松的情況。
參考文獻
[1] 劉志剛.保守與手術治療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疼痛及腕關節功能的比較[J].中國民康醫學,2017,(7):37-38.
[2] 趙勇,董青青,秦偉凱,等.影響橈骨遠端骨折中醫康復效果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6,(11):1511-1514.
[3] 王振旺.橈骨遠端骨折治療后尺骨撞擊綜合征[D].華北理工大學,2015.
[4] 朱豪東.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疼痛及腕關節功能評分的影響分析[J].當代醫學,2015,(9):109-110.
[5] 陳偉.三種不同外固定方式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療效分析[D].河北醫科大學,2015.
[6] 陳勝樂.RaybackⅣ型橈骨遠端骨折治療策略[D].河北醫科大學,2015.
[7] 熊其林.中醫正骨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療效及相關因素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4,(21):115-117.
[8] 陳峰平.手術與石膏外固定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療效比較[J].中國處方藥,2014,(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