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衛紅
(簡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 成都 641400)
微濾膜分離是指以靜壓差作為動力,通過微濾膜篩分作用對物質進行分離的過程[1]。采用微濾膜分離技術能夠去除氣相或液相物質中的膠體、細菌及固體,從而可實現對混合物的凈化[2]。近年來,隨著微濾膜制造技術的不斷發展,微濾膜分離技術在微生物計數檢測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了進一步分析微濾膜分離技術在微生物計數檢測中的應用效果,筆者對簡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收的114份陽性微生物待檢樣本進行了以下研究。
從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期間簡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收的微生物待檢樣本中隨機選取114份陽性微生物待檢樣本作為研究對象。待檢項目主要包括:1)需對樣本中細菌的總數進行計數。2)需對66份樣本中的霉菌及酵母菌進行計數。3)需對104份樣本中的大腸桿菌進行計數。將這些樣本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樣本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微濾膜分離技術對觀察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檢測方法是:1)采用微濾膜過濾襯墊培養法對樣本中的細菌進行培養。以微濾膜作為載體,使用顯微鏡放大計數系統對樣本中細菌的總數進行計數。2)截留并預濃縮樣本中的霉菌和酵母菌,然后使用選擇性培養基對樣本中的霉菌和酵母菌進行培養和計數。3)使用微濾膜對樣本進行過濾,然后對樣本中的大腸桿菌進行快速培養(培養的時間為7 h)和計數。采用平板培養技術對對照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檢測方法是:將樣本加入到瓊脂培養基中。在37℃的恒溫條件下,對樣本進行為期1~2天的培養,然后在顯微鏡下對樣本中的霉菌、酵母菌、大腸桿菌及細菌的總數進行計數。
比較對兩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的敏感度、檢出率、得出檢測報告的時間及檢測過程中樣本污染的發生率。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觀察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的敏感度為98.37%,對對照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的敏感度為85.93%。對觀察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的敏感度高于對對照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的敏感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對觀察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的檢出率為98.25%,對對照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的檢出率為87.72%。對觀察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的檢出率高于對對照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的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對觀察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得出檢測報告的時間平均為(5.07±1.13)h,對對照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得出檢測報告的時間平均為(31.74±5.38)h。對觀察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得出檢測報告的時間短于對對照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得出檢測報告的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對觀察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的過程中樣本污染的發生率為0.00%,對對照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的過程中樣本污染的發生率為7.02%。對觀察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的過程中樣本污染的發生率低于對對照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的過程中樣本污染的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兩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結果的對比
微濾膜是一種薄厚均勻(厚度為90~150 μm)的多孔薄膜。該薄膜可過濾物質粒徑的范圍為0.025~10 μm[3-4]。在使用其對物質進行分離的過程中,應保持0.1~0.2 MPa的靜壓差[5-7]。近年來,隨著微濾膜制造技術的不斷發展,微濾膜分離技術在微生物計數檢測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微濾膜過濾技術檢測細菌菌落具有操作簡單、準確率高等優點。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對觀察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的敏感度和檢出率均高于對對照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的敏感度和檢出率。對觀察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得出檢測報告的時間短于對對照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得出檢測報告的時間。對觀察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的過程中樣本污染的發生率低于對對照組樣本進行微生物計數檢測的過程中樣本污染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微濾膜分離技術在微生物計數檢測中的應用效果顯著。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袁書珊,王越,王孝軍,等.聚芳硫醚砜/聚偏氟乙烯復合微濾膜的制備與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2015,31(5):144-148.
[2] 高欣玉,縱瑞強,王平,等.xDLVO理論解析微濾膜海藻酸鈉污染中pH值影響機制[J].中國環境科學,2014(4):958-965.
[3] 李偉,劉玉燦,段晉明,等.微濾膜吸附效應對液相色譜-三重四極桿質譜直接進樣檢測水樣中農藥殘留的影響[J].分析化學,2015(11):1761-1765.
[4] 楊小敏.凹土微濾膜在纖維素酶發酵液澄清中的應用研究[D].銀川市:寧夏大學,2016.
[5] 喻林萍,劉新利,張惠斌,等.金屬及金屬合金微濾膜的研究進展[J].粉末冶金材料科學與工程,2015,20(5):670-674.
[6] 詹巍.基于原子層沉積微濾膜表面光催化改性及膜污染特性研究[D].哈爾濱市:哈爾濱工業大學,2016.
[7] 趙應許,縱瑞強,高欣玉,等.XDLVO理論解析不同離子條件下海藻酸鈉微濾膜污染[J].環境科學,2014,35(4):1343-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