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東
(安順市人民醫院,貴州 安順 561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狀動脈的急性、持續性缺血及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該病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持續性、劇烈的胸骨后疼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休克等,嚴重威脅其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1]。尋找一種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十分重要。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以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間在安順市人民醫院就診的27例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同期在該醫院接受健康體檢的30例健康人為研究對象,探討心肌損傷標志物聯合檢測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選擇2016年2月至 2017年1月期間在安順市人民醫院就診的27例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試驗組)和同期在該醫院接受健康體檢的30例健康人(為對照組)為研究對象。試驗組患者的納入標準為[2]:1)經心電圖檢查、超聲檢查及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被確診患有急性心肌梗死。2)其病情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3)未合并有嚴重的惡性腫瘤。4)未患有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和血液系統疾病。5)不存在嚴重的心、肺、腎功能受損的現象。在試驗組的27例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男性15例、女性12例;其年齡在32~7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2.31±3.57)歲。在對照組的30例健康人中,有男性17例、女性13例;其年齡在30~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1.12±2.69)歲。兩組受檢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在兩組受檢者入院后,均對其進行心肌損傷標志物聯合檢測。使用日立718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和由羅氏診斷產品(上海)有限公司生產的試劑盒對患者進行檢測。具體的檢測方法為:分別采集兩組受檢者5 ml的空腹靜脈血,將其血液標本在水浴箱中放置半小時后取出,然后進行離心處理,分離出血清。對兩組受檢者血清中腦利鈉肽前體、肌酸激酶同工酶、高敏肌鈣蛋白T及肌紅蛋白的水平進行檢測,在1 h內完成檢測。其中,腦利鈉肽前體的正常參考值為0~125 pg/ml;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正常參考值為0~4.87 ng/ml;高敏肌鈣蛋白T的正常參考值為0~0.014 ng/ml;肌紅蛋白的正常參考值為26~72 ng/ml。
觀察用心肌損傷標志物聯合檢測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準確率,同時對比兩組受檢者腦利鈉肽前體、肌酸激酶同工酶、高敏肌鈣蛋白T及肌紅蛋白的水平。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腦利鈉肽前體、肌酸激酶同工酶、高敏肌鈣蛋白T及肌紅蛋白的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受檢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受檢者腦利鈉肽前體、肌酸激酶同工酶、高敏肌鈣蛋白T及肌紅蛋白水平的對比
對這27例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實驗室檢查的結果顯示,有25例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對這27例患者進行心肌損傷標志物聯合檢測的結果顯示,有24例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用心肌損傷標志物聯合檢測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準確率為96.00%。這一檢測結果與用實驗室檢查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準確率相比,P>0.05。詳見表2。

表2 用心肌損傷標志物聯合檢測與實驗室檢查診斷急性心肌梗死準確率的對比 (n)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病死率高的特點,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研究結果顯示,導致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的主要原因為冠狀動脈的供血突然減少或中斷,使心肌出現嚴重而持久的缺血。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逐漸升高,且其發病人群趨于年輕化[3]。對該病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診斷對于確診其病情、改善其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
有研究結果證實,對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腦利鈉肽前體、肌酸激酶同工酶、高敏肌鈣蛋白T及肌紅蛋白等心肌損傷標志物檢測可提高其診斷的準確率。這是因為:1)腦利鈉肽前體是心臟收縮無力、心壁被拉伸時,由心臟釋放到血液中的一種化學物質,其半衰期為60~120 min,故其穩定性較強,用其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靈敏度和準確性也較高。2)高敏肌鈣蛋白T屬于血清標志物的一種,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當患者的心肌細胞出現損傷時,其機體就會持續性、快速地釋放高敏肌鈣蛋白T[4]。在患者發病后的8 h內,其血清中高敏肌鈣蛋白T的水平可出現明顯升高的現象,且該狀態可持續近10 d。3)肌紅蛋白屬于一種分子量相對較高的蛋白質,是心肌損傷的早期標志物之一[5]。在患者出現心肌壞死的早期,其血液中就會出現肌紅蛋白,在其出現心肌損傷后的2 h左右,其血液中肌紅蛋白的水平將達到峰值,在其出現心肌損傷后的24 h內,其血液中肌紅蛋白的水平會逐漸恢復正常,故用該指標診斷心肌損傷的窗口期較短[6]。患者發病的時間若超過24 h,則其肌紅蛋白的檢測結果不能作為診斷其是否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依據。4)肌酸激酶同工酶存在于心肌細胞的外漿層,具有較高的特異度及敏感度。該指標可在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后的6 h內逐漸升高,在24 h內達到峰值,在48 h至72 h內逐漸恢復正常。由于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升高的時間較傳統的酶類指標升高的時間要早,故其敏感度較高[8]。
綜上所述,用心肌損傷標志物聯合檢測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準確率高。臨床上可將該檢查方法作為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選方法。
參考文獻
[1] 陳興文.心肌損傷標志物聯合檢測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中的價值[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0,07(11):1057-1058,1060.
[2] 王白石,李東陽,陳興國,等.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等聯合檢測在診斷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7,21(2):205-207.
[3] 蔡利華,楊雪絨.心肌損傷標志物聯合檢測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1,25(12):128-129.
[4] 邱彬,楊云勇.心肌損傷標志物聯合檢測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1,25(4):117-118.
[5] 滕毅,姜昌麗,王瀾,等.心肌損傷標志物聯合檢測在早期診斷心肌梗死中的應用[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17):2214-2215.
[6] 程海濤.心肌損傷標志物監測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吉林醫學,2012,33(27):5846-5848.
[7] 朱曉琴,孫正紅.心肌損傷標志物聯合檢測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61-62.
[8] 王喜棟,趙捷,張晉霞,等.心肌酶譜與心肌損傷標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中的價值[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1,32(8):91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