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紅
(重慶市萬州區中醫院內四科,重慶 404000)
胸腔積液又被稱為胸水,是指胸膜腔內的液體量超過正常水平的一種病理表現。此病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可能與胸膜毛細血管內靜水壓增高、胸膜通透性增加、胸膜毛細血管內膠體滲透壓降低、壁層胸膜淋巴回流障礙及胸部損傷等因素有關[1]。胸腔積液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胸悶、胸痛等,其生活質量可受到嚴重的影響[2]。進行雙腔深靜脈導管引流治療是臨床上治療胸腔積液的主要方法。但有研究發現,接受雙腔深靜脈導管引流治療的老年胸腔積液患者常會發生多種并發癥[3]。相關的文獻指出,對接受雙腔深靜脈導管引流治療的老年胸腔積液患者進行有針對性護理的效果良好,能夠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了進一步探究對接受雙腔深靜脈導管引流治療的老年胸腔積液患者進行有針對性護理的效果,筆者對在重慶市萬州區中醫院胸外科接受雙腔深靜脈導管引流治療的141例胸腔積液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從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間在重慶市萬州區中醫院胸外科接受雙腔深靜脈導管引流治療的胸腔積液患者中隨機選取141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的納入標準:1)年齡≥60歲。2)具有進行雙腔深靜脈導管引流治療的指征。3)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所選患者的排除標準:1)患有惡性胸腔積液。2)臨床資料不完整。根據入院時間的不同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入院的時間為2016年1月~12月)和對照組(入院的時間為2017年1月~9月)。對照組87例患者中有男50例、女37例;其年齡為60~79歲,平均年齡(67.5±5.4)歲;其中有胸外傷所致胸腔積液患者3例、呼吸系統疾病(以肺水腫為主)所致胸腔積液患者60例、其他疾病所致胸腔積液患者24例;其中合并胸膜增厚的患者有32例,合并胸膜粘連的患者有28例,存在肺容量下降情況的患者有24例,存在進行性氣流阻力增加情況的患者有24例。對這些患者進行胸腔積液超聲定位檢查的結果顯示,其胸腔積液的所在部位為胸腔后下部的患者有46例、為胸腔前外側的患者有25例、為其他部位的患者有16例。其中有大量胸腔積液患者31例、中量胸腔積液患者30例、少量胸腔積液患者26例;有初發性胸腔積液患者56例,復發性胸腔積液患者31例;有包裹性胸腔積液患者27例;其胸腔積液的深度為1~10 cm。對照組54例患者中有男34例、女20例;其年齡為60~81歲,平均年齡(67.6±5.2)歲;其中有胸外傷所致胸腔積液患者2例、呼吸系統疾病(以肺水腫為主)所致胸腔積液患者40例、其他疾病所致胸腔積液患者12例;其中合并胸膜增厚的患者有24例,合并胸膜粘連的患者有18例,存在肺容量下降情況的患者有24例,存在進行性氣流阻力增加情況的患者有24例。對這些患者進行胸腔積液超聲定位檢查的結果顯示,其胸腔積液的所在部位為胸腔后下部的患者有30例、為胸腔前外側的患者有14例、為其他部位的患者有10例。其中有大量胸腔積液患者20例、中量胸腔積液患者19例、少量胸腔積液患者15例;有初發性胸腔積液患者32例,復發性胸腔積液患者22例;有包裹性胸腔積液患者18例;其胸腔積液的深度為1~10 cm。兩組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胸腔積液量、胸腔積液發生的原因、肺功能減退情況等臨床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治療期間,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包括對其進行體位護理、疼痛護理、健康宣教、生活護理、引流護理、預防并發癥的護理和用藥指導等。對觀察組54例患者進行有針對性護理。護理方法主要包括:1)進行健康宣教。護理人員制作有關胸腔積液和進行雙腔深靜脈導管引流治療的健康宣教手冊,并將其發放給患者。詳細地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進行雙腔深靜脈導管引流治療的目的、方法及效果、治療期間常見的并發癥和需要注意的事項等[4]。在治療期間,定時對患者進行巡視,觀察其是否存在隨意走動、拉扯導管等不良習慣。若患者存在上述不良習慣,應耐心地對其進行勸導,以糾正其不良習慣。2)進行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每天對患者進行1次心理狀況評估,并根據其具體情況對其進行心理疏導。指導患者提高對其情緒的控制能力,告知其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適[5]。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絮絮叨叨”、“焦躁不安”、“沉默寡言”等焦慮、抑郁癥狀的表現。對于存在焦慮、抑郁癥狀的患者,及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3)進行預防并發癥的護理。護理人員在患者引流導管的出口處墊置1塊2 cm×3 cm的紗布,以防止此處發生壓瘡。使用6 cm×7 cm的無菌透明敷貼、3M加壓固定帶和超薄敷料對患者的引流導管進行固定,盡量避免過多地覆蓋其皮膚,必要時可使用支架對其引流導管進行固定[5]。告知患者不要做大幅度的動作,并盡量確保引流導管處于其胸腔的水平面以下。注意觀察患者的引流導管是否發生堵塞,告知其盡量避免擠壓、彎折引流導管[6]。4)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在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轉后,護理人員指導其進行呼吸功能訓練(如縮唇呼吸訓練、腹式呼吸訓練等)。
對比兩組患者急性疼痛癥狀發作的頻次、VAS評分、胸腔積液完全消失的時間、引流的時間和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患者急性疼痛癥狀發作的頻次、VAS評分、胸腔積液完全消失的時間、引流的時間等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并發癥的發生率等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急性疼痛癥狀發作的頻次和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胸腔積液完全消失的時間和引流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對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分析(x±s )
在接受護理期間,觀察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生氣胸,有2例患者發生導管功能不良,有2例患者發生腰背痛,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9.3%(5/54);對照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發生氣胸,有2例患者發生肺部感染,有4例患者發生導管功能不良,有4例患者發生皮膚反應,有16例患者發生腰背痛,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32.2%(28/87);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
胸腔積液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胸悶、胸痛等,其生活質量可受到嚴重的影響。進行雙腔深靜脈導管引流治療是臨床上治療胸腔積液的主要方法。相關的文獻指出,對接受雙腔深靜脈導管引流治療的老年胸腔積液患者進行有針對性護理的效果良好,能夠縮短其引流的時間,促進其康復。這與本研究的結果相似。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急性疼痛癥狀發作的頻次和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胸腔積液完全消失的時間和引流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在接受護理期間,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
綜上所述,對接受雙腔深靜脈導管引流治療的老年胸腔積液患者進行有針對性護理的效果顯著。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Huang Y, Huang H,Li Q, et al. Approach of the treatment for pneumothorax[J].J Thorac Dis ,2014,6(Suppl 4):416-420.
[2] 紅蓮.101例胸腔閉式引流護理體會[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8):11-13.
[3] 王景陽.胸腔閉式引流術臨床應用現狀[J].河北醫藥,2013,35(21):24-26.
[4] 李鋼,甘崇志,叢偉,等.深靜脈導管置入在自發性氣胸患者圍手術期的應用[J].西部醫學,2013,25(10):1480-1481,1483.
[5] 孫嵇洪,李國慶,黃勇,等.豬尾導管與普通胸管氣胸引流效果與安全性的meta分析[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7,39(4):379-384.
[6] 黃勇.深靜脈導管胸腔閉式引流術在胸腔積液中的治療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