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祖志,陳 云,姚仲紅
(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安徽 蕪湖 241000)
呃逆是膈肌痙攣的一種表現,是膈肌、膈神經、迷走神經及中樞神經等受到刺激后引起一側或雙側膈肌出現的陣發性痙攣[1]。正常人可發生一過性呃逆,而某些疾病(如顱腦損傷)所引起的中樞神經性呃逆較為嚴重,可持續超過48 h以上,故被稱為頑固性呃逆(Intractablehiccup,IH)。頑固性呃逆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睡眠、飲食及正常呼吸。臨床研究表明,顱腦損傷患者一旦并發頑固性呃逆,就容易導致其出現反流性食管炎、吸入性肺炎、急性胃黏膜撕裂等并發癥,從而可進一步加重其病情,嚴重時甚至可危及其生命。有學者指出[2],對顱腦損傷并發頑固性呃逆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可緩解其呃逆的癥狀,降低其反流性食管炎、吸入性肺炎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探討對顱腦損傷并發頑固性呃逆患者進行系統化護理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間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43例顱腦損傷并發頑固性呃逆患者。這些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其病情符合臨床上關于顱腦損傷的診斷標準,且均合并有頑固性呃逆。2)呃逆持續的時間超過48 h。3)病歷資料完整。這些患者的排除標準是:1)患有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呃逆。2)在入院前患有肺炎。在這43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7例;其年齡為26~76歲,平均年齡為(57.54±6.83)歲;其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評分)為5~16分,平均評分為(10.36±2.72)分;其中,有腦干損傷患者11例,有顱底骨折患者5例,有腦挫裂傷患者6例,有基底節區出血患者16例,有蛛網膜下腔廣泛出血患者5例。
在這43例患者入院后,根據其病情對其進行不同的手術治療(如對其進行大骨瓣減壓術、開顱血腫清除術、凹陷性骨折整復術及顱骨缺損修補術等)或保守治療(如對其進行脫水、營養支持、保護腦神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抗菌等治療)。在此期間,對這43例患者進行系統化護理,方法是:1)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密切觀察患者呃逆出現的時間、發作的頻率及持續的時間等,注意觀察其是否出現腹脹、咯血及顱內壓升高等情況,一旦發現異常要及時告知醫生,并協助醫生對其進行處理。2)進行心理護理。意識清醒的顱腦損傷患者在出現頑固性呃逆后會感到十分痛苦,其睡眠質量也會嚴重下降,從而易使其出現煩躁、抑郁等不良情緒。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應對意識清醒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耐心地向其講解頑固性呃逆發生的原因、緩解的方法等,并給予其安慰和鼓勵,從而減輕其心理壓力,緩解其不良情緒。3)進行胃腸道護理。在患者發生頑固性呃逆后,要定期抽吸患者的胃內容物,觀察其顏色。若其胃內容物的顏色呈咖啡色,應立即將其胃內容物送至檢驗科進行胃液潛血試驗,明確其是否發生急性胃黏膜病變。若患者發生了急性胃黏膜病變,應遵醫囑用抑酸劑和胃黏膜保護劑等藥物對其進行治療。4)進行吸痰護理。顱腦損傷患者在發生頑固性呃逆后,會導致其顱內壓升高,并嚴重干擾其休息與進食,極大地消耗其體力與能量,從而可影響其正常咳痰。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應在患者呃逆間歇時用吸痰器為其吸痰,以防其發生吸入性肺炎。需要注意的是,每次為患者吸痰的時間不可超過20 s。5)進行用藥干預。若患者的呃逆癥狀持續加重,應遵醫囑為其使用解痙藥物,如阿托品、山莨菪堿等。另外,可采用飲水法、牽舌法、指壓法、穴位按摩法等幫助患者緩解呃逆的癥狀。
觀察并記錄這43例患者在接受護理后其呃逆癥狀改善的情況、呃逆癥狀緩解的時間及其發生并發癥(如吸入性肺炎、急性胃黏膜損傷等)的情況。將這43例患者呃逆癥狀改善的情況分為消失、明顯改善和未改善三個等級。消失:經護理,患者的呃逆癥狀完全消失。明顯改善:經護理,患者呃逆癥狀發作的次數明顯減少,其呃逆癥狀持續的時間明顯縮短。未改善:經護理,患者的呃逆癥狀未得到改善。呃逆癥狀的總改善率=(呃逆癥狀消失的例數+呃逆癥狀明顯改善的例數)/總例數×100%。
接受護理后,在這43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的呃逆癥狀消失(占74.42%),有9例患者的呃逆癥狀明顯改善(占20.93%),有2例患者的呃逆癥狀未得到改善(占4.65%),其呃逆癥狀的總改善率為95.35%(41/43)。
接受護理后,這43例患者呃逆癥狀緩解的最短時間為1 d,最長時間為4 d,平均時間為(2.34±1.06)d。
接受護理后,在這43例患者中,并發吸入性肺炎和急性胃黏膜損傷的患者各有1例,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4.65%。詳見表1。

表1 接受護理后這43例患者發生并發癥的情況
頑固性呃逆是顱腦損傷患者常見的并發癥。相關的研究表明,顱腦損傷患者易并發頑固性呃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顱腦損傷患者的下丘腦、腦干等部位在受損后,會導致其中樞神經系統發生紊亂,從而可刺激其交感神經和膈神經,導致其膈肌發生痙攣,進而可引起呃逆。2)顱腦損傷患者的腦部在受損后,會導致其交感神經異常興奮,使其體內糖皮質激素、兒茶酚胺及胃泌素的水平升高,從而易導致其發生消化道出血或急性胃黏膜損傷,進而引發呃逆。3)顱腦損傷患者普遍處于昏迷的狀態,為其建立人工氣道及對其進行人工吸痰等操作易導致其發生肺部感染,進而可對其膈神經產生刺激,導致其發生呃逆。4)顱腦損傷患者普遍存在代謝功能紊亂的情況,從而易導致其體內的水電解質及酸堿失衡,使其血鈉、血氯及血鈣的水平異常升高,進而可增加其膈肌的興奮性,導致其發生呃逆。臨床研究表明,對顱腦損傷并發頑固性呃逆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能緩解其呃逆的癥狀。系統化護理是近年來在臨床上應用十分廣泛的一種護理模式。在本文中,筆者對43例顱腦損傷并發頑固性呃逆患者進行系統化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與王莉等[3]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對顱腦損傷并發頑固性呃逆患者進行系統化護理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改善其呃逆的癥狀,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嚴仁輝,倪小英.顱腦損傷并發頑固性呃逆的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8):54-56.
[2] 平平,張莉紅.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并發頑固性呃逆原因分析及護理[J].浙江醫學,2012(16):1399-1400.
[3] 王莉,馮晶,趙曉宇,等.顱腦損傷后頑固性呃逆住院期間的集束化管理[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3(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