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輝
(廣東省吳川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麻醉科,廣東 吳川 524500)
近年來,隨著我國微創手術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手術已經逐漸取代開腹手術,成為臨床上治療子宮肌瘤的主要術式。目前,臨床上對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主要是實施全身麻醉。臨床研究表明,在對患者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時,需要為其建立CO2氣腹,而其腹腔內的壓力升高易導致其術中出現血壓升高和心率加快的情況,從而不利于手術的順利實施[1]。右美托咪定是一種α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具有鎮靜、鎮痛的作用[2-3]。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對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在其接受麻醉誘導前為其輸注右美托咪定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期間在某醫院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82例患者。這些患者均具有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指征,且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將這82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41)和觀察組(n=41)。觀察組患者的年齡為21~49歲,平均年齡為(38.21±4.97)歲;其體質指數(BMI)的均值為(22.51±4.05);其肌瘤的平均直徑為(3.34±1.15)cm;其中,有單發性子宮肌瘤患者26例(占63.41%),有多發性子宮肌瘤患者15例(占36.59%)。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22~48歲,平均年齡為(37.96±4.84)歲;其BMI的均值為(22.39±4.02);其肌瘤的平均直徑為(3.30±1.13)cm;其中,有單發性子宮肌瘤患者25例(占60.98%),有多發性子宮肌瘤患者16例(占39.02%)。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全身麻醉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1)觀察組。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為其建立靜脈通路,密切監測其血壓、心率及血氧飽和度的變化情況。在對患者進行麻醉誘導前30 min,為其輸注劑量為0.5 μg/kg的右美托咪定,輸注的時間為15 min。之后用0.04 mg/kg的咪達唑侖、2 μg/kg的芬太尼、0.2 mg/kg的順苯磺酸阿曲庫銨及2 mg/kg的丙泊酚對患者進行麻醉誘導。麻醉誘導成功后,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和機械通氣。術中持續為其泵注6~10 mg·kg-1·h-1的丙泊酚進行麻醉維持。2)對照組。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為其建立靜脈通路,密切監測其血壓、心率及血氧飽和度的變化情況。在對患者進行麻醉誘導前30 min,為其輸注劑量為0.5 μg/kg的生理鹽水,輸注的時間為15 min。對該組患者進行麻醉誘導和麻醉維持的方法與觀察組患者相同[4]。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中不同時間點﹝麻醉前(T0)、建立氣腹前(T1)、建立氣腹后30 min(T2)及拔管前(T3)﹞的平均動脈壓(MAP)和心率(HR)。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畢至拔管的時間和術畢至清醒的時間。
用SPSS22.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5]。
在T0,兩組患者的MAP及HR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T1、T2和T3,觀察組患者的MAP和HR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術中不同時間點兩組患者MAP及HR的比較(±s )

表1 術中不同時間點兩組患者MAP及HR的比較(±s )
注:a與對照組比較,P>0.05,b與對照組比較,P<0.05。
分組 例數 指標 T0 T1 T2 T3對照組 41 MAP(mmHg) 84.17±9.55 89.70±10.53 97.16±11.74 102.40±13.28 HR(次 /min) 72.36±8.19 76.23±9.07 83.16±9.49 86.03±10.20觀察組 41 MAP(mmHg) 84.26±9.29a 85.02±9.25b 87.73±9.70b 89.10±10.04b HR(次 /min) 72.51±8.21a 72.40±8.23b 74.08±8.72b 76.28±8.91b
觀察組患者術畢至拔管的時間和術畢至清醒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畢至拔管的時間及術畢至清醒時間的比較(min,±s )

表2 兩組患者術畢至拔管的時間及術畢至清醒時間的比較(min,±s )
分組 例數 術畢至拔管的時間 術畢至清醒的時間對照組 41 22.41±4.58 27.84±5.12觀察組 41 15.45±3.29 19.06±4.10 t值 7.903 8.571 P值 <0.05 <0.05
目前,臨床上常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對子宮肌瘤患者進行治療。吳樹彪等[6]指出,在對患者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時,為其建立的CO2人工氣腹會導致其腹腔內的壓力升高,從而易使其血壓和心率出現異常。鄧巧榮等[7-9]指出,對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在其接受麻醉誘導前,為其輸注適量的右美托咪定,能抑制其交感神經的興奮性,維持其術中血流動力學各項指標的穩定,并能縮短其術后蘇醒的時間。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在其接受麻醉誘導前為其輸注右美托咪定,能保持其術中平均動脈壓和心率的穩定,縮短其術畢至拔管的時間和術畢至清醒的時間。
參考文獻
[1]廖億粦,鐘瑜婷,鄧靖單,等.不同劑量右美托咪定對子宮肌瘤腹腔鏡下子宮切除患者麻醉藥物的鎮靜和鎮痛效果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7,24(17):2659-2663.
[2]練勝強,黃建華.右美托咪啶對全身麻醉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腦氧代謝和腦血流的影響[J].臨床醫學,2016,36(3):71-73.
[3]張杰.右美托咪定用于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7,10(1):50-53.
[4]石守高,安士強.右美托咪定應用于婦科腔鏡手術患者的效果評價[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5,12(3):105-107.
[5]職勇.右美托咪定兩種給藥方式在婦科腹腔鏡手術中的麻醉效果觀察[J].醫學薈萃,2016,24(10):246-247.
[6]吳樹彪,呂志峰,董鐵立.右美托咪定對全麻下行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拔管反應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2,52(19):49-51.
[7]鄧巧榮.右美托咪定不同給藥方式麻醉在婦科腹腔鏡手術中的麻醉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5,21(20):30-31.
[8]王錦卓,姚宇.腹腔鏡子宮肌瘤摘除術麻醉中應用右美托咪定效果評估[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7,21(2):264-166.
[9]申展,姚繼紅.不同用法用量右美托咪啶對腹腔鏡子宮肌瘤患者術后蘇醒質量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6):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