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磊
(河北省邢臺市第二醫院,河北 邢臺 054001)
高血壓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此病患者的血壓若長期偏高可導致粥樣硬化性冠狀動脈病變,進而可誘發不穩定型心絞痛。在并發不穩定型心絞痛后,高血壓患者的病情可變得更為復雜,進行治療的難度可明顯增高。本次研究主要分析用阿托伐他汀鈣對高血壓并發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河北省邢臺市第二醫院收治的82例高血壓并發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根據用藥方案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成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各41例患者。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20例,女21例;其年齡為42~70歲,平均年齡為(58.31±2.12)歲;其體重為60~66 kg,平均體重為(62.23±5.14)kg。在試驗組患者中,有男19例,女22例;其年齡為41~67歲,平均年齡為(54.63±3.72)歲;其體重為59~65 kg,平均體重為(61.72±4.66)kg。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為兩組患者應用鈣離子拮抗劑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20390)進行治療,其用法是:口服,5~10 mg/次,1次/日。在患者發生心絞痛時為其服用硝酸甘油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為試驗組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鈣片(大連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1408)進行治療,其用法是:在晚餐時服用,10~20 mg/次,1次/日。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前其收縮壓、舒張壓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收縮壓、舒張壓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前后其血壓變化情況的比較(mmHg,±s )

表1 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前后其血壓變化情況的比較(mmHg,±s )
注:a組間比較,P<0.05;b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收縮期血壓 舒張期血壓對照組(n=41) 治療前 152.15±10.27 99.83±6.76治療后 133.51±11.47a 88.46±5.67a試驗組(n=41) 治療前 150.72±11.71 100.24±7.37治療后 126.83±10.38ab 77.82±5.46ab
在進行用藥治療期間,試驗組患者中發生心悸的患者有2例,發生水腫的患者有1例,發生頭暈的患者有1例;在對照組患者中發生心悸的患者有4例,發生水腫的患者有3例,發生失眠的患者有2例,發生頭暈的患者有3例。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9.76%(4/41)。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29.27%(12/41)。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介于穩定型心絞痛與急性心肌梗死之間的心血管病變[1]。與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相比,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發生心絞痛的程度更重且持續的時間更長[2]。阿托伐他汀鈣是臨床上常用的他汀類調脂藥,具有降低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載脂蛋白B及甘油三酯的水平、預防心力衰竭、控制心絞痛、改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預防動脈粥樣斑塊破裂等作用。此藥主要經肝臟代謝,其副作用較少[3]。
在對高血壓并發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進行治療時,應同時為其采取降血壓和調脂的措施[4]。高血壓是導致不穩定型心絞痛發生的重要誘因,且會加重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冠狀動脈的耗氧量,加速其心肌功能的惡化[5]。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收縮壓、舒張壓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應用阿托伐他汀鈣對高血壓并發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進行治療可取得理想的臨床效果,而且用藥的安全性較高。
參考文獻
[1]郭筱燕,黃學成,王琦武,等.不同負荷劑量阿托伐他汀鈣對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的影響[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4,22(10):1039-1043.
[2]呂麗麗,王光彥,崔紅花,等.阿托伐他汀聯合法舒地爾對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血清IL-23水平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4):893-895.
[3]王畫普.銀杏達莫注射液聯合阿托伐他汀鈣治療老年性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臨床觀察[J].吉林醫學,2016,37(5):1154-1155.
[4]張威,劉鳳芹,程大偉,等.負荷量阿托伐他汀在不穩定型心絞痛非血運重建患者中療效及安全性初步觀察[J].吉林醫學,2014,35(3):506-507.
[5]董瑞蓮.氨氯地平治療高血壓合并冠心病臨床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13):1653-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