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楠

當一幅幅“腦洞大開”的肖像漫畫和一張張可以“讀出故事”的攝影作品展示在記者面前時,令人不禁贊嘆“高手出自民間”。這些作品心思縝密、創意十足,要不是親眼所見,你也許不會相信這些作品竟出自一名普通煤礦工人之手。
今年38歲的陳杰身材高大瘦削,見到他時,他正手持畫筆,聚精會神地創作一幅礦工肖像漫畫,眉宇間時而聚成一個“問號”,時而又愉快地舒展開來。見到記者在旁觀看,他笑著說“沒事的時候就喜歡畫兩筆。”
在濟三礦,提起“藝術達人”,職工們都知道說的是陳杰。
陳杰出生于1979年,從小酷愛繪畫。初中畢業后,十五六歲的他為了減輕家庭負擔,曾經干過建筑隊小工、裝飾裝潢、鋁合金廠安裝工、賓館接待員、婚禮跟拍,還曾在養殖場養過豬。工作雖然艱苦,但他卻一直沒有放棄自己鐘愛的藝術。他先后自學了素描、國畫、漫畫、手工制作等,創作了百余幅山水、人物畫和漫畫。他的作品簡潔自然、生動活潑、創意獨特。2002年,他創作的漫畫處女作《豬的幽默》在礦區藝術創作展覽中一舉奪魁!
2006年,陳杰通過招工成了濟三礦的一名掘進工人。在井下600米深處,工友們的形象和井下一線的工作場景給了他靈感,礦工們那布滿煤塵的黝黑的臉龐,又激起了他的創作欲望。
在井下綜掘一線工作,白天上班沒有時間,他就在夜深人靜時沉浸于自己鐘愛的藝術世界。多年來,他購買了書法、繪畫、攝影等大量的書籍,每天堅持練習書法,臨摹各種人物、花鳥、山水等作品,從一筆一劃中汲取藝術養分,為自己將來的作品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時至今日,他創作了各類風格的國畫、肖像漫畫作品百余幅,其中《仕女圖》《江山秀麗》等作品多次在濟寧市和礦區舉辦的書畫展覽中獲獎。
自2006年踏入“礦山文化圈”至今,陳杰的漫畫、國畫、攝影、微電影作品就備受關注,職工群眾都很喜歡,他也因此成為大家交口稱贊的“藝術達人”。不論是繪畫、攝影、微電影創作,他都把身邊的人和事作為源泉,為身邊的工友們創作,給工友們帶來了歡聲笑語和藝術享受。

開始漫畫創作時,沒有老師,陳杰就自己摸索著學;沒有參考,他就購買書籍、上網查閱。“漫畫創作必須要有堅實的繪畫、書法功底,對于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我來說,只有不斷地苦練基本功。”說起漫畫來,不善言辭的陳杰話就多了起來。
陳杰利用業余時間,細致觀察礦工特點,結合安全教育內容,創作了大量漫畫。漫畫題材全都與礦工的工作和生活緊密相關,有的反映違章操作帶來的嚴重后果,有的反映工作中影響安全生產的不良習慣,畫面簡潔,主題突出,人物生動,有的還配以打油詩作為文字說明,令人印象深刻。漫畫創作完成后,陳杰會展示在工區會議室,或者無償贈送給工友,在無形中起到了安全宣傳教育的作用,成了一種宣教“利器”,深受廣大工友喜愛。他創作的安全漫畫《三口之家》《產量排行榜》《膽小鬼》《好領導》《效率》《醉》《星光》,人物速寫《礦工集體像》《一縷陽光》《溫暖》等50余幅作品被多家報刊刊登。
工友王偉說:“陳杰的安全漫畫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那些安全警句和畫面到現在都記憶猶新。”
“工區的職工人數多,但文化層次參差不齊,照本宣科的‘填鴨式’宣傳教育往往不能‘全覆蓋’。陳杰的漫畫作品創意獨特、形式新穎、內容實用,使安全規章制度變成了一幅幅生動直觀、一看就明白的漫畫,讓職工們易于接受,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安全教育,改變了古板的教育形式,達到了安全宣傳教育的效果。”濟三礦綜掘二區黨支部書記楊以明對記者說道。
陳杰不僅畫得好,攝影水平也相當了得。2002年,他在數碼與膠片的過渡時期便開始學習攝影,并自學了設計和后期制作,期間為企業制作了大量平面設計和美術作品。
在井下一線時,他把鏡頭對準一線礦工,為朝夕相處的工友們創作了大量創意攝影作品、微視頻和微電影,用“光影”繼續著自己的藝術夢,用創新的手法詮釋了新時代煤礦工人的形象。
記者好奇地問陳杰,攝影作品和微電影的構思從何而來。陳杰表示:礦工是一個偉大的職業,是長期在黑暗、幽閉和充滿危險的地點勞作的地下工作者。600米的井下分不清春夏秋冬和白天黑夜,環境復雜和工作艱辛是沒有下過井的人難以體會的。每個礦工都像是沖鋒陷陣的戰士,他們用厚實的臂膀在大地深處撐起一片天空,他要用真實的情感去記錄心中礦工的真實形象。
記者發現,在陳杰的“礦工”系列作品中,每幅作品他都記錄下了“模特”們的名字、拍攝的時間和地點。“他們是一群可愛的人,他們是開掘光明的人,值得歷史銘記。”陳杰動情地說道。
用激情去對待工作,工作會變成藝術;用堅持去重復平凡,平凡會變成奇跡。多年來,陳杰的攝影作品獲得了充分肯定,作品《礦工像》獲得美國PPA“影像亞洲”——首屆國際職業攝影師作品大展銅獎,作品《礦工》獲山東省“新之航”杯第九屆攝影藝術展數碼特技類銅獎,自拍人像后期作品《覓》入選23屆全國攝影藝術展,作品《光明使者》獲得齊魯百家攝影展最佳攝影獎,煤礦工人題材的創意攝影作品《礦工樂》獲得第十二屆全國人像攝影藝術大展職業組商業人像銀獎,還獲得了濟寧市政府設立的最高文藝獎——喬羽文藝獎。
學海無涯,藝無止境。面對如今的成就以及今后的道路,陳杰說:“成就歸于過去,藝術永無止境。在藝術道路上,我還是一名微不足道的探路者。”
只要有夢想,一切皆有可能。目前,陳杰已成為濟三礦“黨建新媒體創新工作室”的骨干力量,有了更大的展示平臺。我們相信他的藝術才華一定會大有作為,也期待他創作出更多的藝術作品,在600米的大地深處繼續“挖掘”屬于礦工的壯美詩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