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梅方義 汪琳

陜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照乾(中)在基層單位檢查指導工作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從十八大到十九大,5年彈指一揮間。5年前,煤炭、化工等行業經歷了一場斷崖式下滑,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稱“陜煤集團”)也陷入系統性虧損,給企業的發展和穩定帶來很大壓力。
2014年以來,陜煤集團在以楊照乾為首的新班子帶領下,實施了一系列改革舉措,按照綠色陜煤、高效陜煤、創新陜煤、誠信陜煤、和諧陜煤的企業發展理念,用新理念助力陜煤集團走進新時代。
2017年,財富中文網全球同步發布了最新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陜煤集團憑借319.26億美元的銷售收入位列第337位。2017年,陜煤集團實現利潤為陜西省屬國有企業第一,企業債轉股落地資金為全國第一,煤炭產能核準為全國第一,所屬的新型能源公司混改和員工持股為陜西首家,在陜西省屬國有企業追趕超越考核中位居全省前列。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國際能源研究所聯合發布的《能源企業全球競爭力報告2017》評出煤炭企業全球競爭力前30強,陜煤集團排名第二。
為實現企業永續發展,陜煤集團決策層決定:走綠色發展道路,從清潔高效轉化和清潔高效利用兩條路徑作文章,加快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不斷優化產業產品結構。
在位于陜西蒲城渭北煤化工業園區的陜煤集團蒲城清潔能源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現場,精準的中央控制室、潔凈的現場環境、全自動化的產品包裝流水線,打破了人們對傳統煤化工企業的認識。目前,陜煤集團擁有10家大型化工企業,還有兩個在建項目,年均轉化煤炭2890萬噸。
陜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照乾說:“未來,我們要加快煤炭資源由燃料向原料、材料轉化,通過新技術、新產品,依托金融扶持、新產業培育,以大園區建設為主體,把煤炭變成清潔燃料和化工新材料,以新產業、新業態培植發展新動能,實現產業和產品價值的提升。”
按照這個思路,陜煤集團以園區為主體,以煤炭分質分級利用、煤制烯烴、煤制芳烴為龍頭,在陜西省規劃投資超過1500億元,重點建設榆林2000萬噸/年煤炭分質清潔高效轉化制化工新材料產業園項目、渭北煤化工精細化工產業園項目(蒲城二期煤制烯烴升級改造工程)和渭化彬長30萬噸/年煤制乙二醇項目。除此之外,陜煤集團還在陜西省外規劃了兩個大型化工產業項目,并對陜化、陜焦、北元等老化工企業進行優化升級。預計到“十三五”末,陜煤集團化工板塊將實現轉化煤炭總量5500萬噸,實現年產值650億元,化工產品年規模總量達2900萬噸。
“一號煤礦智能化無人綜采工作面運行一年來,生產原煤190萬噸,開機率97.3%,能夠滿足礦井正常生產需要,在成本比國外同類設備降低一半以上的同時,每年可節約人工成本500~600萬元。”這是在陜煤集團黃陵礦業公司召開的全國煤礦自動化開采技術現場會上發布的數據。
陜煤集團通過引進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協同創新和自主創新等方式,引領企業轉型升級。據統計,近年來陜煤集團在技術創新方面累計爭取政府科技支持資金3.2億元,取得省部級以上獎項119個,申請專利1437件,獲授權專利1156件。
在生產環節,陜煤集團通過智慧礦井建設、保水開采新工藝、瓦斯零排放礦區建設、無人值守技術應用等舉措,不斷提高生產礦井的智能化裝備水平,加快礦區循環經濟建設。黃陵礦業公司建成了全國首個智能化無人開采工作面,實現了煤炭開采的技術革命。神南礦業公司積極引進110-N00采煤工法,進行了成功實踐和再創新。
在新材料研究、新產業發展方面,陜煤集團已經取得了納米流體能量吸收材料工業化制備技術、三元動力電池及其正負極材料制備技術等8項成果。
在消費環節,陜煤集團大力發展“煤粉—高效鍋爐—供熱服務”產業鏈,解開了煤炭燃燒與超凈排放的死結;實施了蘭炭干熄法技術改造,既治理了生產環節的污染問題,又提高了產品的環保質量,完全具備了打開京津冀地區民用潔凈煤市場的條件。
楊照乾董事長認為,實施“以煤為基,能材并進,技融雙驅,蛻變轉型”的發展戰略,做大做強煤炭主業,實現高效發展,必須進行結構調整,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此,陜煤集團實施了“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產能置換,打造高產高效礦井集群。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陜煤集團將調整優化結構作為改革的主線,把改革的著力點放在“三去一降一補”上,放在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上,將原計劃3年關閉的18處礦井在1年內全部關閉到位,退出產能1815萬噸;關閉煉鐵高爐1座,壓減產能60萬噸。在果斷“退”的同時,陜煤集團適時有序地“進”,通過內部減量、區域協作等措施,在陜北、彬長礦區新增5個優質產能項目,新核準產能4320萬噸,使企業的優質煤炭占比達到94%,競爭力顯著提升。
第二步,優化產業鏈,濃墨重彩書寫新華章。陜煤集團除了在煤炭領域“強管理、重洗選、提品質”外,在煤化工板塊瞄準最具有市場前景的聚烯烴體系新產品持續發力,2017年生產化工產品1621萬噸,在材料系中形成了煤—焦—鋼、煤—電—鋁、煤—鹽—PVC等傳統材料產業集群,北元化工公司PVC產量位列全國前三,已逐步形成了“煤、焦、電、電石、聚氯乙烯、水泥”一體化循環生產模式。
第三步,瞄準市場,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對非煤產業,陜煤集團充分發揮統一布局、統一規劃的優勢,進行全面結構調整,整合資源,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充分發揮運銷和物流對實體產業的推動作用。
2016年3月31日,以陜西煤炭交易中心交易平臺和物資采供管理信息系統為基礎建設的“西煤電商”平臺在陜西煤炭交易中心上線。2016年11月1日,神南產業發展公司“煤亮子”煤炭生產綜合服務平臺啟動。2017年10月20日,陜煤集團異地煤炭網上交易業務在陜西省煤炭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西煤交易客戶端”正式啟動,陜煤集團重慶區域煤炭上網交易競拍的序幕就此拉開。
陜煤集團二級板塊公司陜西鐵路物流集團有限公司統籌運用鐵路資產,一方面擴大集團公司乃至“三西”地區煤炭外運能力,另一方面利用鐵路前后“一公里”掌控貨運資源和客戶資源。到2020年,陜西鐵路物流集團運輸能力將達到2億噸,成為陜煤集團重要的戰略支撐點和利潤增長極。
陜煤集團旗下的吉爾吉斯斯坦中大石油80萬噸/年煉油項目建設運營期間,堅持本土化戰略,直接使用當地員工1000余人,帶動間接就業超過2000人。該公司還通過和西北大學共同實施“千人培訓計劃”、聯合設立專業化培訓學校等方式,定向培養各類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帶動當地工業化水平,并主動承擔消防、救援等社會責任,讓企業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目前,中大石油公司已成為當地的“明星企業”。
設施聯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塔吉克斯坦基礎設施薄弱,尤其是電力短缺制約著社會發展。陜煤集團投資2280萬美元建設的塔吉克斯坦丹哥拉經濟特區輸變電BOT項目,預計7年內可收回投資,并獲利2130萬美元,建成后將為經濟特區規劃內的近60家企業供電。
據了解,陜煤集團已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近15.8億美元,布局規劃了石油煉化、煤炭資源勘探、煤化工、煤電一體化等多個項目,還計劃在“十三五”內完成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北部等區域1000座加油站的布局目標,成為“一帶一路”標桿示范企業。
在實施“一帶”沿線國家規劃項目的同時,陜煤集團積極在“一路”上尋求突破,推動澳大利亞煤炭資源勘探項目和印尼煤炭、鋼鐵綜合開發項目建設,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拓展陜煤集團海外發展規模,實現“海外陜煤”走天下。
十幾年來,陜煤集團在礦井建設、水土保持等方面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在貧瘠的黃土高原上建成了風景如畫的新時代文明礦山。
在實施轉型跨越發展的進程中,陜煤集團一方面注重講述陜煤故事,匯聚文化精品,構筑精神高地,在老礦區推出了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唱支山歌給黨聽》,建設鴨口·路遙文化展館,錘煉出聲震銅川、享譽三秦、名揚西北的銅煤職工管樂團文化品牌等;另一方面,堅持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戰略工程來抓,廣泛開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廠礦閃光——陜煤集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巡禮”宣傳報道、“厚德陜西”道德建設、“最美員工”評選等系列活動,先后涌現出全國勞動模范、感動中國“十大杰出礦工”曲志欣,火海救人的“陜西好人”張博,熱心公益不言悔的“四德”先進人物權小強等一批先進人物。
陜煤集團突出文明創建,近年來累計表彰集團公司級精神文明單位200余家,組織推薦省、市及行業文明單位160余家,分步實施針對區域公司文化、新聞資源配置、品牌文化建設的新“三統一”工作,著力構建“六種文化”,推進“八項工程”,實施“12345”崗位精細化管理模式,為陜煤集團應對行業危機、實現轉型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