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濤

隨著煤炭行業形勢趨勢向好發展,煤炭企業經營形勢有所改善,隨之而來的是一些人的盲目樂觀,不利于改革的思想和行為開始出現,認為煤炭行業如今一片大好了,改革是不是可以停下來喘口氣了、歇歇腳了,剎剎車了。
前些年,煤炭行業極其艱難,煤炭企業為了求生存、渡難關,紛紛推行三項制度改革等改革舉措,力圖解決用人多、效率低、成本高、負擔重等突出問題。應該看到,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產生了成效,干部職工對改革是認可的,帶來的影響也是深遠的,為企業扭虧脫困、轉型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些也恰恰是改革帶來的紅利。
但是,任何改革都不會是一帆風順,也不會一蹴而就,改革必然會觸動各方利益,是一個各方博弈的持續過程,不能指望一次改革或一段時間的改革,就能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如果,因為現在行業形勢好轉了,企業不是那么困難了,就停止改革,放棄改革,走回老路。這些想法都是極其錯誤的,也是極其危險的。
有些企業之所以過不了改革這一關,與企業領導人能不能下定決心改革,形成有利于改革的輿論和氛圍,并持之以恒地推進改革有很大關系。在一些企業改革進入關鍵期,或者剛有了成效,就馬上彈冠相慶,刀槍歸庫,覺得改革成功了、到位了,或者沒有必要了,該停下來了,在“歇歇腳”之后,改革回到原點,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改革最后不了了之,虎頭蛇尾式的改革不改也罷。
戰國時期,各國變法運動風起云涌,為何獨有秦國商鞅變法最為徹底,使秦國逐漸成為戰國后期最強盛的國家,一個重要因素是變法得到強有力的統治階級秦孝公的支持,變法措施執行堅決,改革全面徹底,商鞅雖死,“秦法未敗”,向我們昭示了改革必然會遇到重重阻礙,必須堅持不懈的真理。
很多歷史教訓證明,不徹底的改革,必然導致報復性的反彈。這樣半道而廢的改革代價是任何企業所無法承受的,也是真心希望企業發展的干部職工所不愿見到的。在有些煤炭企業改革進程中,因為改革不徹底,甚至越改人越多,越改機構越龐大,越改效率越低,這些都是改革不徹底帶來的惡果,至今還無法完全清除,是改革的前車之鑒。
就在前些天,某國有煤炭企業幾名已轉崗分流的人員找到企業領導吵鬧,要求回到原來的崗位,說現在形勢好了干嘛還要轉崗分流,有了好日子大家一起混唄;有人提出,既然企業也不是那么困難了,繼續搞那些三項制度改革意義不大;還有人對企業持續推進減人提效有意見,認為多幾個人就多幾個,多花點錢就多花點錢,前些年大家這么辛苦,現在是該到了彌補一下,放松放松的時候了。
這些言行不僅不合時宜,還因其具有的誘導性和誤導性,引起一些人的“共鳴”,很有一些市場,如不加以及時引導和糾偏,輕則遲滯企業改革進程,重則讓企業改革功虧一簣,影響企業改革發展大局。深化改革是強企之路,是企業保持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將改革進行到底,既是必要更是必須。不把改革堅持到底,遇到行業寒冬或企業困難期,沒有了抵御危機的能力,大潮退后,就能看出誰在裸泳。
所以,不管從煤炭企業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來看,還是改革所承載的本身作用來說,以及廣大煤炭企業干部職工對行業或企業改革發展的期望程度等因素,都決定了煤炭企業改革不能“歇歇腳”,呈現停滯狀態。相反,要利用當前煤炭市場持續向好、企業生產經營形勢有所好轉的難得機遇期,改革需要快馬加鞭,一鼓作氣,以實際改革行動滿足干部職工對企業改革的期望,從制度上降低企業成本和負擔,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惟改革創新者勝。當下的煤炭行業如同大病初愈,更需要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煤炭企業改革進入深水區,每往前一步都不容易。別讓“浮云”遮望眼,改革未到“歇腳”時。改革不能盲目、不能冒進、不能隔靴搔癢、不能揚湯止沸,每一步,都需精心布局、運籌帷幄;每一步,都需謀定后動、蹄疾步穩;每一步,都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幾年前的川煤集團一度瀕臨破產,該集團近些年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意志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僅用工人數就凈減1.2萬人,扭虧為盈,連續14個月盈利,實現了絕地求生。這也恰恰說明,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

如今,煤炭企業改革到了新的重要關口,只有繼續高舉改革旗幟,牢牢把握煤炭行業改革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牢牢把握職工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站在更高起點謀劃和推進改革,才能讓改革事業乘勢而進,不斷取得新突破、開創新局面。只有堅定改革定力,增強改革勇氣,總結運用好企業改革進程中形成的經驗和教訓,再接再厲,久久為功,才能堅定不移將企業改革進行到底,為企業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不斷增強職工群眾的獲得感。
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強調“將改革進行到底。”充分說明了改革的系統性和持久性,對當下的煤炭行業和煤炭企業來說,堅定不移將改革進行到底,凝聚的是企業干部職工的期待和支持,昭示的是企業繼續深化改革的必要和裨益。只要深化對改革規律的認識和運用,堅持穩中求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如此,改革必將再次為煤炭企業的破浪前行,行穩致遠注入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