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
(泰州市姜堰中醫院,江蘇 泰州 225533)
小兒腹瀉是兒科的一種常見病。此病多在夏秋季節流行,其患兒多為6個月~1歲的嬰幼兒。小兒腹瀉患兒若未能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其機體可出現營養不良及發育遲緩[1]。與用西藥治療小兒腹瀉的效果相比,用中醫推拿療法和特定穴位注射療法等治療小兒腹瀉的效果更為理想。中醫認為,小兒腹瀉的發生是由于外邪侵入小兒的機體或其日常飲食不節,使其脾胃虛弱所致。在本次研究中,對小兒腹瀉患兒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為其使用特定穴位注射療法進行治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6年4月至2017年7月期間泰州市姜堰中醫院收治的130例小兒腹瀉患兒。這些患兒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關于小兒腹瀉的診斷標準。其具體的臨床表現是:1)患兒每日排便的次數明顯增加(在3次以上);2)其大便的性狀發生改變,排水樣便、黏膿便、膿血便。將這些患兒平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在對照組患兒中,有男性患兒42例,女性患兒23例;其年齡為4個月~2歲,平均年齡為(12.4±5.6)個月;其病程為2~18 d,平均病程為(8.3±4.0)d;其中,出現輕度脫水癥狀的患兒有6例,出現中度脫水癥狀的患兒有31例,出現重度脫水癥狀的患兒有28例。在研究組患兒中,有男性患兒44例,女性患兒21例;其年齡為2個月~2歲,平均年齡為(13.2±6.5)個月;其病程為2~20 d,平均病程為(7.9±3.1)d;其中,出現輕度脫水癥狀的患兒有8例,出現中度脫水癥狀的患兒有30例,出現重度脫水癥狀的患兒有27例。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兒均進行補液、抗感染、助消化等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為研究組患兒使用特定穴位注射療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是:使用帶有5號針頭、容量為1 ml的注射器抽取0.5~2 mg/kg的山莨菪堿(654-2)。在患兒外踝正中線向下赤白肉際的交界處取穴。對所取穴位的皮膚表面進行消毒后,將注射器的針頭垂直刺入此處,進針的深度為0.5~1 c m。回抽注射器,確定注射器內沒有回血后,快速注射藥物。可向患兒兩側外踝的特定穴位內交替注射山莨菪堿。每日注射1次,直至患兒每日排便的次數和大便的性狀恢復正常。
1)觀察兩組患兒接受治療的效果,并記錄其接受治療的時間。2)本次研究對象的療效評定標準是:(1)顯效。在接受治療的72 h內,患兒的全身癥狀消失,其每日排便的次數和大便的性狀均恢復正常。(2)好轉。在接受治療的72 h內,患兒的全身癥狀有所改善,其每日排便的次數有所減少,其大便的性狀基本恢復正常。(3)無效。在接受治療的72 h內,患兒的全身癥狀、每日排便的次數及大便的性狀均無改善或在加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23.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后,研究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接受治療效果的比較
接受治療后,對照組患兒接受治療的平均時間為(8.6±1.8)d,研究組患兒接受治療的平均時間為(4.3±2.1)d。研究組患兒接受治療的平均時間短于對照組患兒(P<0.05)。
小兒腹瀉患兒的年齡多在2歲以下。此病患兒對服藥的依從性較差,加之藥物味道的刺激,易使其出現嘔吐[2]。研究發現,小兒腹瀉的發生是由于小兒體內乙酰膽堿(是一種神經遞質)的功能出現亢進所致。此病患兒體內的乙酰膽堿可起到組織胺(是一種化學傳導物質)的作用,使其胃腸道粘膜對冷熱刺激的敏感性增強,進而導致其胃腸道的微循環出現障礙。
近年來,中醫療法被廣泛地應用于小兒腹瀉的治療中。中醫認為,小兒腹瀉的發生是由于外邪侵入小兒的機體或其飲食不節,使其脾胃虛弱所致。此病患兒若未能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傷津耗氣、傷損陰陽。在本次研究中,為研究組小兒腹瀉患兒使用特定穴位注射療法進行治療。在特定穴位為此病患兒注射的藥物為654-2。此藥是一種植物神經N調節劑。此藥是通過降低此病患兒體內膽堿能受體的活性來緩解或消除其胃腸道平滑肌痙攣的癥狀,從而改善其胃腸道的微循環,促進其胃腸道功能的恢復[3]。研究發現,向小兒腹瀉患兒的特定穴位內注射654-2,可使部分藥物滯留在該穴位的皮下,可加強刺針對該穴位的刺激,從而有效地調節此病患兒胃腸道的功能,改善其臨床癥狀,糾正其機體水電解質的失衡,最終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4-5]。
從神經節段學說的角度進行分析,人體內的交感神經系統可分為多個節段,每一個節段的交感神經都有與其相對應的皮膚、肌肉及臟器。某一個節段交感神經的功能若出現異常,受其支配臟器的功能也會隨之出現障礙。因此,對特定穴位進行針刺,并注射652-4,可顯著提高支配胃腸道的那一個節段交感神經的興奮度,恢復該節段交感神經的功能,從而減慢胃腸道蠕動的速度,有效地濃縮腸內容物,最終起到止瀉、改善胃腸道功能的作用[6]。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特定穴位注射療法治療小兒腹瀉的效果較為理想。
參考文獻
[1]趙洪波.小兒腹瀉病臨床新觀點與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23):2620-2622.
[2]李玉梅.穴位貼敷治療小兒腹瀉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全科護理,2013,11(20):1837-1838.
[3]馬應忠,徐巧紅.穴位貼敷輔助治療小兒腹瀉護理總結[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5,31(11):1065.
[4]柴艷婷,鄒海瓊.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腹瀉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5):516-517.
[5]李瑩飔,徐斌.穴位注射足三里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機制淺析[J].針灸臨床雜志,2014,30(1):70-72..
[6]張朝輝.654-2 聯合維生素 B12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國醫學工程,2015,23(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