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敬
(陜西省富平青崗嶺正骨醫院,山西 富平 711700)
老年人是股骨頸骨折的高發人群。臨床上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常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包括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和人工半髖關節置換術兩種類型[1]。為了比較用這兩種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5年1月至2016年月8月期間陜西省富平青崗嶺正骨醫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80例,女性患者40例;其年齡為65~79歲,平均年齡為(69.11±2.76)歲。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A組和B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A組患者進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具體的手術方法是:為患者取側臥位,使其患側在上,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在患者患側髖關節的外側做一個15 cm的切口,切開此處的皮膚、皮下組織及深筋膜。將髖關節輕度內旋,在股骨附著處將肌腱切斷。在髖關節囊內放置拉鉤,用拉鉤向下拉開髖關節囊,暴露股方肌纖維,暴露后關節囊,將后關節囊切開。使患者的患肢屈膝,并內旋、內收其髖關節,使其髖關節發生脫位。將患者的患肢保持在內旋位,暴露其小轉子,在小轉子上截斷股骨頸,取出股骨頭,并進行測量。切除髖臼邊緣的韌帶,對髖臼口進行打磨,清除股骨頸的殘余骨片,修整股骨頸,擴大髓腔,置入髖臼假體,對髖關節的穩定性進行評估。確定髖關節的穩定性令人滿意后,對髓腔進行修整,磨平股骨頸,置入股骨假體。再次評估髖關節的穩定性,然后縫合切口,使用抗生素對切口進行清洗。對B組患者進行人工半髖關節置換術。具體的手術方法是:為患者取側臥位,使其患側在上,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在其患側髖關節的外側做一個切口,一直切至關節囊。T型切開關節囊,充分顯露其骨折部位。切除股骨頭,旋轉患者患側的下肢,探查其股骨頭頸部的骨折處。繼續屈曲、內旋患者患側的下肢,顯露留在髖臼內的股骨頭斷端。修正股骨頸,切除多余的股骨頸。放置人工股骨頭,并進行復位。牽引患者的患肢,推壓其人工股骨頭。當人工股骨頭與髖臼相近時,外旋患者的患肢,使人工股骨頭進入髖臼。然后,放置引流管,對切口進行止血后,對切口進行分層縫合。固定引流管,用無菌紗布包好引流管的管口。
記錄兩組患者進行手術的時間、手術中的出血量及手術后的引流量。2)對兩組患者均進行12個月的隨訪。在隨訪期間使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2]對兩組患者髖關節的功能進行評估。該評分標準的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髖關節的功能越好。3)統計兩組患者手術后并發癥(髖臼磨損嚴重、假體松動、髖部疼痛)的發生情況。
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A組患者進行手術的平均時間長于B組患者(P<0.05)。A組患者手術中的平均出血量、手術后的平均引流量均多于B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s )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s )
組別 例數進行手術的時間(min)手術中的出血量(ml)手術后的引流量(ml)88.43±3.12 67.45±4.34 33.2312 0.0000 A組B組t值P值60 60 99.14±17.21 76.89±12.13 5.3883 0.0024 314.16±34.21 266.24±35.65 15.4623 0.0000
在手術后6個月時,A組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的平均評分為(80.13±6.89)分,B組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的平均評分為(73.56±2.67)分。在手術后1年時,A組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的平均評分為(95.21±4.89)分,B組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的平均評分為(85.46±3.65)分。在手術后6個月、1年時,A組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的平均評分均高于B組患者(P<0.05)。
接受手術后,在A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的假體松動,所占的比例為1.67%。在B組患者中,有8例患者出現并發癥,所占的比例為13.33%。在出現并發癥的這8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出現假體松動,有3例患者出現髖部疼痛。A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B組患者(P<0.05)。
目前,臨床上多使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此類手術的時間較短,在手術后不需要患者長期臥床,可避免其發生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折處不愈合等并發癥。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可分為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和人工半髖關節置換術(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兩種類型[3-6]。為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選擇哪種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臨床上仍存在爭議[7-8]。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A組患者進行手術的平均時間長于B組患者,其手術中的平均出血量、手術后的平均引流量均多于B組患者(P<0.05)。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是:進行人工半髖關節置換術的難度低,在手術中僅需要置換患者發生骨折的股骨頭。但是,A組患者在手術后6個月、1年時其Harris髖關節功能的評分均高于B組患者,其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B組患者(P<0.05)。這說明與人工半髖關節置換術相比,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安全性更高,其更有利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髖關節功能的恢復。
總之,與用人工半髖關節置換術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相比,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更為理想。
參考文獻
[1]楊廣杰.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對比研究[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7,30(8):1123-1125.
[2]王可.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J/OL].中國社區醫師,2017,33(21):40,42.
[3]張宏宇.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比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21):108-109.
[4]宋正輝.比較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臨床療效[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70-71.
[5]韋文燦,郭景理.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對比[J].當代醫學,2013,19(20):68-69.
[6]李龍.全髖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療效對比[J].河北醫學,2013,19(4):498-500.
[7]王曉旭,劉玨.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系統評價[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1,21(36):4547-4550,4554.
[8]李永奎,周林軍,許冰,等.全髖置換術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四川醫學,2014,23(3):28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