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虹
(甘肅省定西市岷縣人民醫院,甘肅 岷縣 74840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此病患者既往多存在高血壓及糖尿病病史。此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致死率及復發率[1]。過去,臨床上常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但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聯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療此病的效果不錯。本次研究主要探討了聯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效果及安全性。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間甘肅省定西市岷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將其中使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的40例患者設為1組。在該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其年齡為44~80歲,平均年齡為(63.16±5.24)歲;其病程為1~27 h,平均病程為(12.56±4.85)h。將其中聯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進行治療的40例患者設為2組。在該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其年齡為45~81歲,平均年齡為(65.02±5.64)歲;其病程為2~30 h,平均病程為(13.34±5.06)h。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降血糖、降血壓、調血脂、保護腦細胞、改善腦代謝等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為1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阿司匹林(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120236)的用法是:每次服100 mg,每日服1次。為2組患者聯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進行治療。阿司匹林的用法與1組患者相同。氯吡格雷(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J20130083)的用法是:每次服75 mg,每日服1次。對兩組患者均治療15 d。
使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并記錄其NIHSS量表的評分,以判定其臨床療效[2]。具體的療效判定標準是:1)臨床治愈。與接受治療前相比,接受治療后,患者NIHSS量表的評分減少≥90%。2)顯效。與接受治療前相比,接受治療后,患者NIHSS量表的評分減少50%~89%。3)有效。與接受治療前相比,接受治療后,患者NIHSS量表的評分減少20%~49%。4)無效。與接受治療前相比,接受治療后,患者NIHSS量表的評分減少≤19%。總有效率=(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量表的平均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治療后,2組患者NIHSS量表的平均評分低于1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其NIHSS量表評分的比較(分,±s )

表1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其NIHSS量表評分的比較(分,±s )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1 組 40 16.58±2.37 11.61±1.67 2組 40 16.36±3.02 6.77±1.22 t值 0.14 7.34 P值 >0.05 <0.05
接受治療后,2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1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中老年人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此病的發生是由于患者腦部的供血動脈變得狹窄或出現閉塞,使其腦部的供血不足,使其腦組織出現壞死所致。抗血小板聚集是臨床上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有效方法。研究發現,抑制血小板中環氧化酶的活性、減少血栓素A2的生成、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與其受體相結合是抗血小板聚集的有效手段[3]。
阿司匹林不僅具有解熱、鎮痛的作用,還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將阿司匹林應用于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可使其血小板中的環氧化酶乙酰化,抑制其體內過氧化物的生成,進而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氯吡格雷是一種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藥。此藥能夠與血小板膜上的ADP受體相結合,阻止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受體與纖維蛋白原相結合,進而發揮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氯吡格雷不具有致突變性,故其安全性較高。
總之,聯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效果較為理想,且安全性較高。
參考文獻
[1]鄧婷,唐興江.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及安全性[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5,23(2):157-158.
[2]邱錦華.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急性非致殘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觀察[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4,34(1):101-102.
[3]吳維英.氯吡格雷聯合小劑量阿司匹林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7,4(15):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