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澤軍,鄧亞平
(重慶市石柱縣土家族自治縣中醫院,重慶 409100)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頸椎病類型。頸椎間盤發生退行性改變是導致該病發生的主要原因。該病可導致患者的頸椎發生頸椎間盤突出、椎間隙變窄及頸椎失穩等一系列病理改變,并壓迫其頸神經根,從而使其出現頸背部及手臂疼痛、麻木、肌力減弱、肢體功能受限等癥狀,嚴重影響其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近年來,臨床上使用針刺療法、推拿療法聯合牽引療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較為理想的療效。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以近年來在重慶市石柱縣土家族自治縣中醫院就診的64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進一步探討用該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
選取重慶市石柱縣土家族自治縣中醫院在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間收治的64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這64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1)其存在頸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痛,且疼痛可在其進行頸后伸時加重。2)其受壓的神經根皮膚節段分布區的感覺減弱,且其存在腱反射異常、肌萎縮、肌力減退及頸部活動受限的現象。3)對其進行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及壓頭試驗的結果均呈陽性。4)對其進行頸椎X線片檢查的結果顯示,其存在椎體骨質增生、鉤椎關節明顯增生、椎間隙變窄及椎間孔變小的現象。這64例患者的年齡在56~7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72±5.37)歲;其病程在3個月~10年之間,平均病程為(5.27±3.06)年。將這64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32例/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可進行比較分析。
在兩組患者入院后,均使用牽引療法對其進行治療。治療的方法為:使患者平躺在電動牽引床上,將頸部前屈約15°。為患者佩戴好牽引帶,選擇漸重漸輕的牽引程序為其進行牽引。以患者的耐受力為依據,將牽引的力量控制在8~12 kg之間(從8 kg開始,逐漸增加至12 kg)。每次持續進行20 min的牽引,每天治療1次,連續治療2個月。在此基礎上,用針刺療法聯合推拿療法對治療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如下。
1.2.1 進行針刺治療的方法 1)取穴。主穴:取患者的頸夾脊穴、雙側風池穴、大椎穴和阿是穴為主穴。配穴:患者若存在沿少陽經呈放射狀疼痛及麻木的癥狀,取其中渚穴和外關穴為配穴;患者若存在沿陽明經呈放射狀疼痛及麻木的癥狀,取其合谷穴和曲池穴為配穴;患者若存在沿太陽經呈放射狀疼痛及麻木的癥狀,取其后溪穴為配穴;患者若存在頭部疼痛、眩暈的癥狀,取其百會穴為配穴;患者若存在肩背部肌肉僵硬的癥狀,取其肩井穴和肩髃穴為配穴。2)操作方法。使患者取坐位,對其上述穴位的皮膚進行常規的消毒。用30號毫針對患者的頸夾脊穴進行斜刺(向脊柱方向),對其他的穴位進行直刺,并以小幅度、快頻率的手法進行提、插、捻、轉,至其出現酸、麻、腫、脹等感覺后,留針30 min。每天治療1次,連續治療2個月。
1.2.2 進行推拿治療的方法 1)使患者取坐位,操作者站在其背后,用雙手依次拿、揉、按其頸肩及患側的上肢,重復上述動作3~5次。2)操作者用右手拇指撥、揉患者的項韌帶,重點撥、揉觸摸到的條索和結節,撥、揉的力量應由輕到重,反復撥、揉3~5 次。3)操作者用點按法點按患者的風池穴及肩井穴等穴位,隨后用雙手提、揉、按、摩其兩側的斜方肌和肩胛肌,重復上述動作3~5 次。4)操作者用右手拇指的指腹沿患者脊柱的兩側(范圍為第1~第7胸椎)進行點按,共點按3次。5)操作者用劈法和散法在患者的頸部和背部進行操作,理順其頸背部的筋肉,持續操作1~3 min。每天治療1次,連續治療2個月。
在進行2個月的治療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治愈、好轉和未愈三個等級。其中,治愈:經治療,患者頸部及肩背部的疼痛消失,其肌力、頸部及肢體的功能均恢復正常,其可參加正常的勞動和工作。好轉:經治療,患者頸部及肩背部的疼痛減輕,其頸部及肢體的功能有所改善。未愈:經治療,患者頸背部疼痛的癥狀和肢體的功能均未得到改善,其病情甚至趨于嚴重。
使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治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對比 [n(%)]
頸椎病屬于中醫“痹證”的范疇。中醫認為,該病是由于患者長期低頭工作或發生跌仆損傷、過度勞倦等,使風寒濕邪乘機稽留經脈,從而使氣血痹阻經脈所導致的。近年來,臨床上采用針刺療法、推拿療法聯合牽引療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筆者認為,用該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具有以下的優勢:1)對該病患者進行針刺治療可調節其脊神經和交感神經的功能,促進其腦血管的收縮與舒張,改善其椎-基底動脈的血液循環,促進無菌性炎癥和水腫的消散與吸收,從而達到解除其頸部肌肉的痙攣和僵硬、松解其神經根周圍組織、緩解其臨床癥狀的目的。2)對該病患者進行牽引治療可松弛其頸部的肌肉,恢復其頸椎內外的平衡和正常列線,從而促使其頸椎的突出物還納,減輕其局部的創傷反應。3)對該病患者進行推拿治療可通過對其體表的經絡和穴位進行刺激,緩解其局部的肌痙攣,促進其血液循環,松解其神經根和關節囊的粘連,從而達到舒筋通絡、活血化瘀、理筋整復的目的。該療法還可糾正患者后關節的錯縫,增加其頸椎的活動范圍,改變其骨贅和神經根的相對位置,減少其該部位所承受的阻滯和壓迫,從而緩解和消除其臨床癥狀。需要注意的是,在對患者進行推拿治療時,力度要剛柔結合,手法要輕巧,切忌粗暴用力,以免適得其反。
綜上所述,用針刺療法、推拿療法聯合牽引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可取得良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胡華亮,毛陵森,匡奕瑛.綜合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J].康復醫學,2014,25(3):166-167.
[2]姜淑云,房敏,左亞忠.頸部肌群與頸椎病[J].頸腰痛雜志,2012,27(3):23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