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蓮
(興安縣中醫醫院,廣西 桂林 541300)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的終身性代謝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統計結果顯示,糖尿病的并發癥高達100多種,是目前已知并發癥最多的一種疾病。其中,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該病會對患者周圍神經系統的功能造成破壞,使患者的感覺神經、運動神經、自主神經等發生病變,進而使其出現四肢遠端麻木、刺痛及肌肉無力和萎縮等癥狀。糖尿病并發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若未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可導致其殘廢。因此,找到一種對糖尿病并發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治療的有效方法,顯得尤為重要[1-2]。本文主要探討用中藥熏洗療法對糖尿病并發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在興安縣中醫醫院接受治療的88例糖尿病患者。將這88例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44例患者。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9例,有女性15例;其年齡為53~75歲,平均年齡為(61.2±7.7)歲;其糖尿病的病程為1~10年,平均病程為(6.4±1.3)年;其出現周圍神經病變的病程為1~9個月,平均病程為(4.1±0.5)個月;其中,發生上肢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有18例,發生下肢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有26例。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26例,有女性18例;其年齡為51~78歲,平均年齡為(61.5±7.2)歲;其糖尿病的病程為1~9年,平均病程為(6.1±1.6)年;其出現周圍神經病變的病程為1~8個月,平均病程為(3.8±0.7)個月; 其中,發生上肢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有15例,發生下肢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有2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為對照組患者采用溫水熏洗足部的方式進行治療。用溫水熏洗足部的方法是:①協助患者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將其雙足浸泡于水溫為40℃~45℃的水中,水深以超過患者的踝關節為宜。②期間可用添加熱水的方法保持水溫,浸泡20分鐘后擦干雙足即可。為觀察組患者采用中藥熏洗足部的方式進行治療。所用中藥方劑的藥物組成是:紅花20 g、川芎15 g、雞血藤15 g、艾葉15 g、路路通15 g、伸筋草15 g、桂枝10 g、乳香10 g、元胡9 g。使用該方劑熏洗足部的方法是:將上述中藥用1 000 ml的清水煎煮后取汁。待藥汁的溫度冷卻至40℃~45℃時,協助患者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將其雙足浸泡于中藥汁中,藥汁以超過患者的踝關節為宜,若藥汁不足以超過腳面,可加少量同等溫度的白水,然后在盆口處蓋一個大毛巾。浸泡20分鐘后擦干雙足即可。每天對患者進行一次熏洗治療,每次熏洗的時間為30分鐘,持續治療一個月。
觀察兩組患者餐后2小時的血糖水平和空腹的血糖水平、臨床治療效果及其肢體麻木癥狀消失的時間和用藥的總時間。
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個等級。1)顯效:經過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其血糖水平基本恢復正常,且未發生其他嚴重并發癥。2)有效:經過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減輕,其血糖水平與治療前相比,改善程度超過50%,且未發生其他嚴重并發癥。3)無效:經過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任何好轉,其血糖水平與治療前相比,改善程度未能達到50%,或伴有其他嚴重并發癥[3]。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錄入到SPSS18.0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觀察組患者餐后2小時血糖的平均水平和空腹血糖的平均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請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餐后2小時血糖的平均水平和空腹血糖平均水平的比較(mmol/L,±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餐后2小時血糖的平均水平和空腹血糖平均水平的比較(mmol/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餐后2小時血糖 空腹血糖對照組 治療前 16.39±1.57 10.38±1.67治療后 13.62±1.24* 8.61±1.24*觀察組 治療前 16.10±2.05 10.98±1.73治療后 11.39±1.27*# 6.05±1.19*#
經過治療,觀察組患者中療效為顯效的患者有16例,為有效的患者有24例,為無效的患者有4例。該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9%。對照組患者中療效為顯效的患者有11例,為有效的患者有20例,為無效的患者有13例。該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0.5%。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0.9%)高于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7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n(%)]
經過治療,觀察組患者肢體麻木癥狀消失的時間和用藥的總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肢體麻木癥狀消失的時間和用藥總時間的比較(d,±s)

表3 兩組患者肢體麻木癥狀消失的時間和用藥總時間的比較(d,±s)
組別 例數(n) 肢體麻木癥狀消失的時間 用藥的總時間對照組 44 19.73±4.51 26.57±5.18觀察組 44 15.38±5.28 21.13±4.67 P值 <0.05 <0.05
糖尿病被中醫稱之為消渴病,屬于 “痹癥”、“麻木”的范疇。該病若久而不治或治療的效果不好,可導致患者出現氣虛、陰虛、血虛的癥狀,進而使其出現血液瘀滯,脈道阻滯,嚴重者可發生周圍神經病變。其中,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該病可對患者周圍神經系統的功能造成破壞,使患者的感覺神經、運動神經、自主神經等發生病變,使其出現四肢遠端麻木、刺痛及肌肉無力和萎縮等癥狀。在中醫學理論中,有內病外治的治療原則,因此,采用中藥熏洗足部的方式對糖尿病并發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實施治療,具有足夠的理論依據[4]。本次研究所用的中藥方劑中,川芎、紅花、雞血藤、路路通、伸筋草具有活血通絡的功效,艾葉、桂枝具有溫通經絡的功效,元胡具有止痛的功效,將這九味中藥共同煎煮后,用其煎汁浴足可起到活血化瘀和緩解疼痛的作用。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川芎的主要有效成份為川芎嗪,川芎嗪能夠清除人體內的自由基,使血管充分擴張,促進血液的灌流[5]。因此,通過中藥熏洗足部的方式對糖尿病并發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進行治療,可以使藥物滲至患者的神經系統,進而對其周圍神經具有滋養和修復的作用[6]。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并發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采用中藥熏洗足部的方式進行治療,可以在短時間內控制其病癥,提高治療的總有效率。
參考文獻
[1]田紅軍,曹清慧,李淑女,等.中藥熏洗治療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概況[J].湖南中醫雜志,2014,15(4):321.
[2]蘇文博,李志悅,劉香春,等.中藥熏洗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4,25(11):2714-2716.
[3]于小琴.丹參注射液聯合中藥熏洗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5,15(2):71-72.
[4]徐之也.中藥湯劑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療效Meta分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2013,11(4):83-97.
[5]宋慧麗,王霞,喬萍,等.中藥熏洗治療下肢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1,34(21):83-85.
[6]鄺凱銘.中藥內服結合熏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89例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3,78(1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