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大興
在我的家鄉湖北赤壁,有兩位在全國有影響的當代詩人:一位是葉文福,他的長詩《將軍,不能這樣做》在20世紀80年代可謂“洛陽紙貴”,風行一時;還有一位就是饒慶年老師,他的《多雨的江南》等鄉土詩,幾十年來一直為人們所賞愛。
饒老師是我的高中語文老師,也是我的大學校友。他1965年考入武漢師范學院(今湖北大學)中文系,13年后作為他的學生,我也考進了這所大學的中文系。
饒老師本來應該在1969年畢業的,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延遲了一年才畢業。畢業之后,又被派遣到鐘祥縣的一個軍墾農場勞動了兩年。1972年回到老家,由蒲圻縣(赤壁市前身)教育局分配到柳山中學任教。
柳山中學坐落在柳山腳下。柳山并不高,但較長,西起赤壁鎮的白泥塘,東至陸水河,延綿六七華里。陸水河是長江在鄂南地區的一條支流,因三國時東吳大將陸遜曾在這一帶駐兵而得名。饒老師有一首詩就叫《陸水河》:
陸水河
我藍色的愛
我渾黃的長江的
藍色的脈管
我藍色裙裾的
乳汁流淌的母親
柳山中學是一所農村中學,只有一排長長的平房,紅磚紅瓦,沒有圍墻。平房對面是一個大操場,操場的跑道鋪的是炭渣,跑起來吱吱吱吱地響。操場的西邊就是柳山村。農忙的時候,經常有農戶在操場上曬谷子、曬棉花。
學校設有高中部和初中部,但規模不大,初一、初二、高一、高二都只有一個班,每個班50人左右。教職員工不到20人,其中只有四個大學畢業生,一個教英語,兩個教數學,一個教語文。饒老師就是那位教語文的大學畢業生。
我1973年秋季進入柳山中學高中部,饒老師就是我們的語文老師。在我印象中,他教語文并不怎么備課,只是拿著課本用一口地道的蒲圻話(贛方言)在那里串講。一個單元講完,他就布置一次作業,而所謂作業,就是寫一篇作文。饒老師對作文的批改是細心的,每個同學的作文后面,都有他用紅色的蘸水筆寫的評語,話不多,但切中要害。
當時的饒老師新婚不久。他的妻子在蒲圻棉紡總廠工作,離柳山中學有50多里路。由于家屬不在學校,沒有什么家務,他的閑暇時間是比較多的。饒老師的業余愛好,就是打球和散步。他的籃球、排球都打得很好,每當體育老師帶隊出去參加比賽,就委托他來頂崗。
饒老師散步跟別的老師不一樣,不邀同伴,也不在操場的跑道上慢行,而是一個人去山間、田頭和陸水河邊轉悠,要走很遠,夜幕降臨之后才回來。
我在柳山中學時和饒老師交往并不多,除了聽他的課,完成他布置的作文,私下里并沒有找過他。但是有兩件事,他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第一件事,是那一年的冬天,他去武漢出差,回校時帶給我一本書,書名叫《文學創作之路》,作者的名字我忘了。他對我說:“這書可以看看,我買了兩本,一本給你,一本我留著。”這事讓我很感動,也很意外。因為我之前并沒有托他給我帶書,我也沒有向他請教過文學創作方面的問題,他怎么知道我對此道有興趣呢?我后來想,可能是他通過我的作文看出了某些苗頭吧。遺憾的是,幾十年來,我一直忙于做課題,寫論文,寫專著,并沒有專心從事文學創作,辜負了老師的希望。
還有一件事,是在第二年的六月,他帶我們去捉魚。
一天下午的課余時間,我正在宿舍門前的水槽上洗衣服,他走來對我說:你喜歡捉魚嗎?我說,喜歡。他說:好,你叫上幾個同學,帶上幾只臉盆,跟我一塊去捉魚。
我很快約了六個同學,各帶一只臉盆。饒老師則去學校食堂借了一把鏟煤用的鐵鍬,然后帶著我們往山里走。師生七人,一律背心短褲。我們沿著一條小路翻過柳山,就看到山下有一片尚未抽穗的稻田,稻田中間有一條水溝,水從山上流下來,有一點小小的落差。水溝大約兩百米長,一米多寬。饒老師叫我們往溝里看,果然有許多鯽魚在里面游動。水不深,也就齊膝蓋,水色被魚兒攪得有些渾黃。
饒老師先用鐵鍬挖土,在水溝的中段筑一條小壩,又在壩上鋪一層青草,然后站到下游的水里,叉開雙腿,彎下腰,用臉盆把水舀起來,對著壩外使勁潑,我們那里的土話叫“戽水”。饒老師戽了一會,我們就請他上岸,然后我們兩人一組,輪流下去戽。有個同學力氣小,水潑不到壩外,只能潑到壩上。大家就笑。好在饒老師事先在壩上鋪了一層青草,壩才沒有被水刷垮。
我們輪流“戽水”,不到一個小時,
下游的水就被戽干了,所有的魚全都成了“涸澈之魚”,一動不動地趴在溝底,那里用得著去捉?任由你撿。我們一片歡呼地撿魚,很快就把六只臉盆都裝滿了。全是青一色的鯽魚,小的一指多長,大的竟有一根筷子那么長。
這么多的魚,去哪里燒呢?這時有一個家在柳山村的同學就說:饒老師,去我家燒吧!我家的佐料都是現成的,我們幾個人,今晚正好打個牙祭。饒老師說:不去你家,就在學校的食堂燒;你把臉盆給我端著,你拿鐵鍬,馬上跑步回學校,通知全班同學,先不要吃飯,等我們回來一起改善伙食。饒老師這樣一說,大家再度興奮起來。
回到學校,饒老師就去食堂交涉,一男一女兩個師傅都很樂意幫忙。說饒老師是在做好事啊,伢們餐餐吃家里帶來的腌菜蘿卜,一點營養都沒有,都瘦成猴子了。于是那一天晚上,全班58個同學都吃到了饒老師帶我們捉來的紅燒鯽魚。
我最近重讀饒老師的詩集《山雀子銜來的江南》,想看看其中有沒有寫捉魚的詩句,沒有。只有寫“小魚兒嬉戲”的詩句(《洗地米菜的小姑娘》)。但是饒老師在詩集的“后記”中寫有這樣一段話:
故鄉的野葛藤細細長長,芬芬芳芳,象是風箏的線,當我飛得越高時,就越是感到這線牽扯得緊,以至當我大學畢業之后,作為“臭知識分子”分回了故鄉,派到偏遠的鄉下改造思想,我也沒有感到有多少委屈。
這“偏遠的鄉下”,第一處就是柳山中學,然后才是荊泉中學。通過這一段話,可以看出饒老師在柳山中學的心情。
一年以后,饒老師就調走了,去了荊泉中學。荊泉是饒老師的出生成長之地,也是他的長眠之地。饒老師在詩集的“后記”中接著寫道:
在故鄉的小山窩,在不足一百個學生的小小中學里,我教一群同我小時候樣子差不多的拖鼻涕、穿大褲子的孩子。朝朝夕夕,風風雨雨,吟吟哦哦,一晃就是十二年。……我的詩在這個人生的季節里孵出,筑巢在故鄉的小山窩里。
饒老師1981年開始寫詩,同年在《詩刊》發表處女作,此后在全國許多報刊發表詩作近200首,1985年在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山雀子銜來的江南》。著名詩歌評論家謝冕教授指出:“饒慶年的詩以優美恬靜的鄉俗描寫體現真情”,“寫農村而能擺脫習以為常的角度與方式,不作人云亦云的重復,這都是他的可貴之處”。
饒老師的創作始于荊泉中學。他在柳山中學是沒有寫詩的,但是柳山的兩年對他來講仍然是重要的,可以說是這位杰出的鄉土詩人開筆之前的一個準備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