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豐海
愛是一種能力。愛有多種表達方式,但有一種愛的方式帶有很大的功利性,甚至以愛的名義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將對方的貧困、隱私和自卑,赤裸裸的展示給眾人看,這種“獻愛心”無異于在別人的傷口上撒鹽。只有當呵護受助者的尊嚴成為公益活動組織者的共識時, “人道、博愛、奉獻”的精神才能在公益救助中真正得以彰顯。中國科技大學的“隱形資助”是一種大智慧,其最大魅力正在于隱形、低調,真正體現幫扶的以人為本,讓數據在后臺運行,讓資助悄悄發生。
愛是一種能力。據一項調查報告統計,“90%的老師愛自己的學生,而只有10%的學生感受到了老師的這種愛”。
近年來,不少援助貧困生的愛心扶助活動,是以展示受助對象的貧困為前提的:先是大張旗鼓地把受助者的圖像、資料公之于眾,再集中舉行一個“展”貧窮“顯”愛心的現場儀式。捐助方風光體面地亮相,高高興興地給錢給物;受助者接受錢物后,面對鏡頭“感激涕零”。在捐贈者轟轟烈烈地張揚“我在獻愛心”的同時,受助者的尊嚴、隱私也一覽無余,赤裸裸地袒露在公眾面前,這無疑是對受助者的一種傷害甚至羞辱,也有悖慈善愛心活動的本義。現今不少莘莘學子之所以寧愿默默地忍受貧困麗不愿向社會求救,不愿向學校提出申請,正是怕自己的人格、尊嚴乃至隱私受到傷害。
愛是一種能力
1995年,我第一次當班主任,很新鮮,也很激動。新生開學后第一個初冬,風吹在身上已感到有些刺骨,我去檢查晚自習紀律,畫室里有一位同學,瘦瘦小小的,坐在畫室一角,左手插在兩腿間取暖,右手一會兒臨摹素描一會兒放到嘴邊哈氣。這位同學姓崔,來自國家級貧困縣泗水農村,家境不太好,我想,也許我可以幫幫他。我回家找了一件外套去找崔同學,他不在教室,也不在畫室,于是委托團支書轉交。我已經想象到了他穿上我的外套會有多么溫暖、多么感動,甚至想著有班干部幫我轉交更好,免得別人不知道我在獻愛心,越想越感覺自己的形象慢慢地高大了起來。第二天,我想去看看獻愛心的效果,發現那件外套委屈地躺在畫室地上,和一堆備用的靜物緊挨在一起,像極了一塊襯布。崔同學依舊靜靜地坐在畫室一角,沒人理我。我感覺臉上發燙,不是生氣,而是“小我”被人窺見后的羞愧,是自責。我意識到是我“獻愛心”的動機、方式甚至是整個過程都有問題,我默默地撿起外套,轉身離開教室。
有觀點認為:愛是一種能力,年少輕狂的我顯然不具備這種能力!愛有多種表達方式,但有一種愛的方式愛的是自我,考慮的完全是自己的感受,帶有很大的功利性,甚至以愛的名義,以慈善的借口深深地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像我這種“獻愛心、做慈善”的人,應該感到羞愧。我欠崔同學一個道歉,但我的虛榮使我一直沒有勇氣說出口,我以為時間會沖淡一切,我以為我有能力“選擇性遺忘”,但沒能成功,有時反歷久彌新。因為當今社會一個個功利、虛榮和做作的案例還在不斷重復著我的無知和虛偽。
予人者驕,受人者畏
南方日報曾刊登過首屆“公益杯”攝影大賽獲獎作品,名為《牽手》,在微博上引起熱議。照片背景是一塊寫有“手拉手助學”字樣的黑板,兩個小女孩手拉手站在黑板前。左側拿著書包的受助女孩低頭看著地面,僅僅伸出一個手指;右側捐助書包的女孩抬著頭,笑得很燦爛。網友普遍認為,《牽手》沒有體現平等和尊重,這種以傷害貧困家庭孩子自尊為代價的愛心行動是作秀,不是真正的救助和慈善。
資助的最高原則是保持受施者的尊嚴
大凡中國人都知道“不食嗟來之食”的典故。不是齊之人不想吃食物,他正餓得連路都走不穩了,而是他認為:如果他吃了黔敖一邊用勺子敲著大鍋、一邊又從嘴里發出“嗟”的吆喝聲來施舍的飯食,那他就失掉了做人的尊嚴,他得到的將比他失去的更多。因為:“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資助的最高原則是保持受施者的尊嚴。究竟怎么做才算是保持了受施者的尊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慈善體制相對成熟、完善的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案例也許可以給我們以啟迪。在紐約,有個商人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鉛筆推銷員,頓生同情之心,他把1美元丟進賣鉛筆人的懷中,便匆匆離開了。走了幾步后,他忽然覺得這樣做很不妥,連忙返回,從賣鉛筆人那里取出幾支鉛筆,并鄭重地對賣鉛筆的人說:“你我都是商人,你有東西要賣,而且上面有標價。”此事過后幾個月,在一次社交場合,一位衣著整齊的推銷商迎上這位紐約商人并自我介紹:“您可能已忘記了我,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遠忘不了您。您就是那個給了我自尊的人。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乞丐,直到您走回來對我說:‘你跟我都是商人為止。”這個紐約商人維護受施者尊嚴的蓄行,使那個形同乞丐的鉛筆推銷員找回了自信,并逐步走向了成功。
二戰期間,一位德國老人看見一個身穿風衣、頭戴禮帽、手提皮箱的男人,在他家院子柵欄外不斷地徘徊。老人觀察良久,然后走上前去,對那人說: “先生,您是否愿意幫我把這堆木頭扛到那邊去,我老了,扛不動了。”男人眼睛一亮,連聲答應。他脫去風衣禮帽,然后很賣力地把木頭扛過去并碼放得整整齊齊。那天晚上,滿頭大汗的客人心情舒暢地在廚房里與主人共進晚餐,然后又踏上旅程。整個戰爭期間,逃難的人很多,老人家里的那堆木頭無數次地被從院子的兩頭來回扛過。
鄭州李記鹵肉刀削面館老板李剛罹患骨肉瘤,手術治療需要20萬元。食客、網友、媒體發起“全城吃面”行動,愛心人士紛紛排隊吃面,一些志愿者還主動當起面館“伙計”。當呵護受助者的尊嚴成為公益活動組織者的共識時,“人道、博愛、奉獻”的精神才能在公益救助中真正得以彰顯。
愛是一種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護受施者的尊嚴,是一種大智慧! “90%的老師愛自己的學生,而只有10%的學生感受到了老師的這種愛”。近日,“知乎”上的一條消息讓我看到了我國教育工作者的這種能力和大智慧。
“隱形資助”——愛的大智慧
2017年7月6日晚,“知乎”上的一條消息迅速火遍網絡:一天不到便得到2萬個“贊”,截止到7月10日13:00,點贊數量超過38000個。原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位名叫Shannon的同學,由于每月校園卡總消費額不超過180元,收到了校園卡管理中心的郵件,讓他去到管理中心領136元補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的解釋是,他們會檢測學生校園一卡通在學生餐廳的消費情況。如果某學生每個月的消費金額都低于200元,學校就會自動向卡內打人生活補助。
沒有提交受助申請,沒有現場演講”比慘”,也沒有班級內部評議……不需要貧困生申請,高校主動“偷偷”給學生打錢,你相信嗎?你支持嗎?這樣的做法,現實中就真的存在,而且已經實行了多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想“偷偷”資助貧困生,不料多年前就開始實行的“隱形資助”又火了一把。
近年來,關于對貧困生的評定標準和資助方式爭議不斷。擠掉貧困生團體的水分是為了公平,但是,一些不恰當的助學方式救了貧,卻冷了心。相比之下,中科大用一個算法就解決了問題,而且還很暖心,得到眾多網友的點贊也在情理之中。
中科大推行的“隱形資助”,是該校通過校園卡后臺統計學生在食堂的消費記錄,對每月就餐一定次數以上,平均每次費用一定金額以下“不舍得吃飯”的學生,考慮發放160元生活補助,目的在于讓貧困生更加有尊嚴地接受資助。
一個算法就解決了貧困生的判定和資助的部分問題。該項中科大開創的“隱形資助”被網友評價為“暖心+智慧”、“用科學實現人文關懷的典型”、“有人情味,還很高級”、“大數據的最佳實踐之一”。13年來,中科大已“隱形資助”貧困生4萬人次,累計資助金額達600萬元。經教育部推廣,低調的“隱形資助”也陸續被其他高校學習效仿。
“隱形資助”最大的魅力正在于隱形、低調,真正體現幫扶的以人為本,讓數據在后臺運行,讓資助悄悄發生。貧困生不必拋頭露面,不必接受同學的圍觀,既顧及了學生的尊嚴和隱私,又化解了學生的經濟窘迫,而且整個過程并不打擾接受資助的學生本人,不僅保證了扶助的針對性和公正性,也體現了高校應有的人文關懷。讓學生真正體面地接受資助,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安慰和安全感。這種制度得到廣泛贊譽,被稱為“是一群理科學者科學思維的產物,具有典型的中科大風格”。點贊這種愛的表達方式,點贊這種“暖心飯補”,科學精準,又富有人情味。暖心的背后,是走心。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愛是一種能力。如今,各高校都設有針對貧困生的助學金,但由于“僧多粥少”,到底誰才是最需要資助的人,成為高校的一件頭疼事。而且,貧困生資助既體現著關愛,也關系到尊嚴,如何處理好知情權和隱私權之間的矛盾,需要很強的責任心和巧妙的工作藝術。這不僅考驗著學校的智慧,也能映照出一所學校的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