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程鑫
摘 要:從建國以來,出鏡新聞播音主持蓬勃發展,初步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語態樣態模式。新形勢的變化,為當今時代電視新聞主持趣味性樣式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文章主要以中央電視臺《共同關注》主播朱廣權為例,對當今時代新聞主播趣味性播音優缺點與可行性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聞播音主持;趣味性
一、電視新聞播音主持概覽
(一)電視新聞播音主持
對電視播音主持的研究,從吳郁《播音學簡明教程》[1],到張頌《朗讀學》[2]都有涉獵。而電視新聞播音幾乎承載著電視媒體最主要的職能與使命,是“電視媒體的第一語言,媒體水準與形象的標志”[3]。
《電視新聞分類與界定》[4]提到“電視新聞是以現代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多元素的圖像、聲音為傳播符號,對新近或正在發生、發現的事實所做的報道。”其中,廣義上是指電視屏幕上各類新聞性節目的總稱,狹義指消息類新聞。電視新聞播音,指“電視播音員主持人在電視屏幕上面對觀眾直接傳播新聞——即我們常說的所謂口播,或在電視畫面背后運用聲音傳播新聞——即所謂的配音”[5]。播音員不是冰冷發聲機器?!缎侣勚鞒指耪摗诽岬健八穆暼菪γ?、思想內涵、用詞造句乃至行為舉止,都對新聞事件的報道、評述有能動的反映”[3]。筆者主要從電視新聞出鏡播音主播層面進行論述。
(二)電視新聞主播
《當代電視播音主持教程》定義:“電視新聞出鏡播音,即電視新聞主播在電視屏幕上出圖像播報新聞稿件、傳達新聞信息的創作活動……輔以體態語等參與創作”[6]。這對主播要求很高,正如2002年英國通信辦公室報告“觀眾在其理想的主持人中尋找知識、信任和專業主義?!盵7]中央電視臺新聞播音員羅京、李瑞英、康輝、海霞等都做了很好的示范。筆者概稱為“電視新聞主播”。
新時代下,探討電視新聞主播趣味性成為可能。2017年1月26號,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共同關注》的趣味性播報成為亮點。下文將詳細闡述。
二、從朱廣權《共同關注》說起
(一)趣味表達的成因分析
《共同關注》是CCTV新聞頻道在2003年5月1日推出的一檔公益類日播專題欄目,2009年8月改版。
《共同關注》以民生新聞資訊為主,營造輕松的傳播氛圍,對觀眾關心的新聞事件,及時跟蹤,細致解讀。如2017年11月9號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11月14號關于“碰瓷兒”新套路;11月22號小雪節氣等。主播擁有較大的話語權,給主播趣味性的表達提供了空間和可能。
“親愛的觀眾朋友們,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宇宙不重啟,我們不休息;風里雨里節日里,我們都在這里等著你;沒有四季,只有兩季;你看就是旺季,你換臺就是淡季?!?017年1月26號《共同關注》的“一路回家”中,主播朱廣權以“貫口”形式口播段子。這段新聞視頻在網絡上廣泛轉載,廣受好評。網友親切的稱其為“央視段子手”,足見受眾對這種趣味性播報的喜愛程度。
首先,前兩句“爆炸”“放假”的韻腳是發“花”轍,之后的每句結尾韻腳都是“一七”轍。節奏感強,朗朗上口。內容上,首先開頭表明出處,與網絡時代貼近,之后表述新聞工作沒有休息的性質,也傳遞出為人民鼓與呼的職業操守。從鏡頭形象角度分析,朱廣權憨厚可掬的姿態,傳達出“工作艱苦,愿意堅守”的理念。這段趣味性的口播不僅與時俱進、貼近受眾的媒體形象,也是一次拉近受眾距離的可喜嘗試。
(二)朱廣權播音員形象分析
播音員主持人的形象是最直觀呈獻給受眾的,包括屏幕形象和個人形象。
1.屏幕形象
《中國播音學》[8]提到“電視播音員除了要像電臺播音員那樣應具備有聲語言表達技巧之外……眼神的運用能力等。”屏幕形象,可分為有聲語言與副語言。
與康輝、海霞等傳統有聲語言形象不同,朱廣權的形象呈現出趣味性的特征。如2017年11月2號《共同關注》口播片段。
“①下面我們來關注天氣,先來給大家念一封有關天氣變化的信件。②你好,我是偏東路徑的冷空氣,最近挺想大家的,所以今天早上就迫不及待地從東北那邊先進來了。③一個沒忍住,給吉林長春帶來了今年入秋以來的首場降雪,雖然這場降雪來的比往年稍晚了一些。④未來幾天,我計劃的行程是這樣的:3號我要凍哭東北內蒙古地區,4號凍懵新疆、西藏地區。大片地區降溫幅度在3-6攝氏度,局部地區將要超過8攝氏度。⑤所以你們趕緊的,該加衣服加衣服,別等我來敲門啊。⑥你看本來呢這窗外就有雪和雨,樓下還有等著敲門的你。我們只好手里準備好傘,直徑兩米。(接新聞畫面)”
這段口播中,第①句是導語,提醒注意天氣信息。第②句介紹冷空氣路徑、方位。第③句冷空氣對吉林長春降雪影響。第④句是未來幾天冷空氣的走向以及局部地區溫度預測。第⑤句是提醒觀眾增添衣物,體現人文關懷。第⑥句是“一七”轍段子,巧妙地引出天氣新聞。這段新聞里,朱廣權以冷空氣寫信的口吻,將常規天氣新聞巧妙播報,不僅包含了新聞要素還讓人耳目一新,增添趣味性,親切自然不失端莊大氣,屏幕形象非常鮮活。
2.個人形象
個人形象是主播生活中的形象,與屏幕形象缺一不可。但莊重性,并不抹殺趣味性。在媒體時代,個人形象的趣味性對新聞傳播也起到推動作用。
以微博“@朱廣權”為例。朱廣權愛好篆刻,網友評論說他是“玩兒石頭的幸福的東北人?!?1月2號的微博以“來自冷空氣的一封親筆信”開頭,轉載了當天的天氣新聞視頻。網友在留言區廣泛討論。
新興媒體的有效使用,不僅展示主播的個性化生活,拉近距離,同時將新聞傳播與新媒體有效融合。媒體形象不再是冰山美人,增添勃勃生氣,親切感與趣味性油然而生。
三、電視新聞播音趣味表達的優勢與可行性分析
(一)優勢分析
姚喜雙老師在《播音主持概論》[9]中提到了播音主持的三重作用,分別是“1.構建語言傳播……具有傳播形成作用。2.傳遞信息……具有了解和認識社會功能。3.傳達情感……具有鼓舞、教育、激勵作用?!边@里單分析第三點。
新聞內容要求客觀性嚴肅性,但是表達方式即語態樣態上可以多樣化。從傳達情感,吸引感染受眾的角度,以中央電視臺《共同關注》主播朱廣權為例分析,趣味性的新聞播音主持有如下優點:
1.風趣幽默,吸引受眾
2017年10月29號的節目中“樹木被吹的搖搖晃晃,出行的市民穿的是鼓鼓囊囊,不捂好口鼻和厚厚的冬裝,一定會凍的眼淚汪汪。”這段口播將降溫以來的街景生動地描摹了出來,受眾很有代入感。相較于傳統的天氣播報,這樣的新聞形式更能抓住受眾的眼球。
饒有風趣的播音員,在進行口播時,口語化方式表達消息,受眾在接受信息的同時,也能欣賞主播。而欣賞反過來促進受眾接受信息,這實際上也加強了信息的傳遞。
2.合轍押韻,語言美感
2017年10月4號中秋專題,朱廣權:“說到賞月,沒有文人墨客,我們不會說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長橋見月圓。只會說哇今天的月亮好大好圓;不會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只會說今天月餅大,餡料是五仁兒?!笔褂谩把郧啊鞭H和“人辰”轍,體現押韻美感,和簡單的借用詩歌表達中秋之喜相比,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對于語言美感,丁慶飛說“漢語本身便是富有高度聽覺美感的語言……詞語給人感覺抑揚頓挫,節奏分明,獨具音樂美?!盵10]百姓常用的諧音,順口溜運用到口播中,可以形成一種詼諧、活潑的效果,拉近距離。
3.寓教于樂,寓莊于諧
說理性的語言難免顯得教條生硬,而朱廣權的處理方式就更容易為受眾接受。2017年11月1號“女子逆行不服管制,交警現場說法”新聞口播:“出示警官證,人民警察給你講明法律規定;合上警官證,普通老板姓勸你改掉毛??;明天的太陽該出來還會出來,要珍惜生命?!边@樣的表述模式比常規要求廣大觀眾遵法守法好很多。主播不是施與者,而是與觀眾平等的溝通者,所以趣味性的處理方式,充分體現“鼓舞、教育、激勵作用”。
《共同關注》貼近民生,以社會類新聞為主。在報道此類新聞時,適當使用趣味性的出鏡播報,是可以更好地達到傳播信息、貼近受眾的效果,但遇到一些特定的新聞稿件時是不恰當的。
筆者總結了幾類不適用的新聞類型,如國內國際的時政類新聞,涉及國家政府工作條文的宣講,國際國內重大新聞事件如地質災害、恐怖襲擊等,需要表明態度立場的新聞題材等。對于這些新聞如果盲目增添趣味性,會導致新聞語體樣態混亂,使新聞播報變成一場滑稽戲。
總而言之,正如張頌老師在《播音創作基礎》[11]中提到的播音創作的社會功能“信息共享,認知共識,愉悅共鳴?!痹谛侣劜ヒ糁心媚蠛梅执绺?,既不損害莊重性,又凸顯親切感時代感,這樣的趣味性播報是受眾喜聞樂見的。
(二)可行性分析
當今時代受眾從傳統的“你播我聽”的單方向模式,轉變為“我要你說”的互動性模式,大眾選擇性成為主導,所以必須分析受眾審美需求,以受眾為基礎來調整發展模式。
傳統新聞主播的播音,端莊大氣,沉著穩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但這并不妨礙多樣性研究。
以央視《共同關注》主播朱廣權為代表的趣味性電視新聞主播,就是很好的嘗試。在趣味性的播講中,不僅調動了受眾關注度與參與性,也樹立了親切的媒體形象,還不損害媒體的莊重性嚴肅性。
總之,迎合時代特色與受眾需求,權衡新聞根本屬性,把握好分寸感,在未來新聞播音主持的發展中,必將出現更多不同特色的趣味性模式。趣味性也會與傳統新聞播音一起,講好中國故事,發好中國聲音。
參考文獻:
[1]吳郁.播音學簡明教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2.
[2]張頌.朗讀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3]壯春雨,崔健.新聞主持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4]楊偉光,周經副.電視新聞分類與界定[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
[5]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4.
[6]蘿莉.當代電視播音主持教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6.
[7]安德魯·博伊德,彼德·斯圖爾特,瑞·亞歷山大.廣播電視新聞報道[M].嵇美云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8]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4.
[9]姚喜雙.播音主持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0]丁慶飛.修辭藝術手法運用與電視新聞聽覺審美[J].新聞愛好者,2007,(01).
[11]張頌.播音創作基礎[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
中國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