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新感覺派的身體審美研究》一書不落窠臼,創造性地從身體審美的角度切入,研究新感覺派的文學文本中對“身體”的書寫,并將其上升到生命美學與生命意識層面,帶領讀者領略中國社會由古代向現代轉型時期身體美學與生命意識的覺醒。
關鍵詞:《新感覺派身體審美研究》 身體美學 生命意識
楊程的專著《新感覺派的身體審美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是一部獨樹一幟的學術力作。作者求學期間一直專注于新感覺派研究領域,不僅對作品的掌握十分全面,而且對相關研究的歷史與現狀也非常了解,在新感覺派研究成果積簡充棟的背景下,《新感覺派的身體審美研究》一書從“身體”這一新穎的角度出發,系統論述了20世紀30年代以劉吶鷗、穆時英、施蟄存為代表的中國第一個現代主義文學流派——新感覺派筆下的“身”“心”之辨,身體與疾病、暴力、性別、政治的關系等內容,全面分析了新感覺派不同題材的小說、散文、日記和書信中所體現出的身體審美傾向與意識。將關注點由寫了什么樣的身體和怎樣寫身體轉換為分析新感覺派作家的審美意識及其特點與價值,進而探討新感覺派作家以個體為本位的生命觀,凸顯新感覺派身體美學與生命意識的獨特性。該書拓展了新感覺派的研究范疇,帶領讀者領略了中國社會由古代向現代轉型時期身體美學與生命意識的覺醒,讓我們對新感覺派乃至當時的文學創作與文化環境有了全新的認識,本書的貢獻與價值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從“文以載道”到“人的文學”
1911年辛亥革命宣告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結束,大一統的統治局面土崩瓦解,走馬燈似的軍閥政權無暇實施嚴密的思想控制,這種既混亂又自由的氛圍,有利于在思想上打破常規、兼容并蓄,拓寬單一的文化視野。隨之而來的新文化運動帶來了文學的思想觀念、形式內容、語言載體各方面的革新與解放。文以載道的傳統與政治體制一樣搖搖欲墜,在一片啟蒙與救亡聲中,新文學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徹底否定了封建文化,且不論是否矯枉過正,這種決絕的態度使文學從象牙塔中走了出來,在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同時,發揚了表現人生的求真精神,肩負起改良人生的社會責任。由此,中國文學才真正發現了“人”,成為了“人的文學”。宣揚個性主義的胡適在1918年發表的《易卜生主義》中提出要以充分發展的個性主義,來挽救瀕于死亡的中國文學,挽救缺少活力的中國社會;周作人《人的文學》大力介紹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如何“發現了人”以及人道主義主張“靈肉一致”的觀點,“人的文學”遂成為“五四”文學的一個中心概念。
與“人的覺醒”和思想解放同步的是,在西方工業文明沖擊下,以上海為中心的沿海城市加速了資本主義的進程,而廣大內地農村封建宗法制則在堅守中發生了動搖。這樣的城鄉變動觸及了中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和每一個階層,引起了從中心城市到窮鄉僻壤的社會生活的急劇震蕩?!昂E伞闭窃诮洕c文化的雙重變革下應運而生的。上海外灘的改造,工商業的世界化、現代化帶動了游樂業、影劇業、娛樂業的崛起,帶給海派文學嶄新的創作題材;現代書報業、出版業的發達,又為海派文學的傳播提供了便利。新感覺派小說作為海派文學中承上啟下的中堅力量,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完整的一支現代主義小說流派。它上接20年代末張資平、葉靈鳳的性愛小說余續,下承40年代以張愛玲為代表的滬港市民傳奇,它的登場,清楚地表明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終于在中國落地生根。新感覺派小說之“新”在于其第一次用現代人的眼光來打量上海,用一種新異的現代形式來表達東方大都會的神韻?!缎赂杏X派的身體審美研究》一書認為:新感覺派小說重視感官描寫,通過細致地描寫身體的“感覺”,探索人的生命體驗,表達人的自然欲求,對“身體”的書寫,及其所體現出的身體審美構成了現代文學中“人的意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就將新感覺派的作品置于“人的文學”的脈流中加以考察,從而凸顯了新感覺派創作的歷史價值。
二.從“家國大義”到“個體生命”
中國傳統文學的根底在儒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旨歸,奉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準則。學而優則仕的思想使文人具有博施濟世的責任感,自覺地成為群體的代言人,這種思想在社會變革時期更是贏糧景從?!拔逅摹睍r期,新文學的倡導者以反帝反封建為己任,宣揚民主與科學,試圖以思想革命拯救世人、變革社會。他們秉持著“家國大義”去探尋整個社會的發展道路,雖然對“人的意識”有所覺醒,對個體生命有所顧盼,但更多的是關注和表現被壓迫階級的命運,側重于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外部環境入手,展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人的困境,反思國民的劣根性。也有作家試圖分析人物心理,但最終還是停留在形而上的意識形態領域,缺乏對個體生命的透視和復雜人格的揭示。新感覺派作家則將創作視野從外部現實世界深入到人的心理結構,觀照個體生命的生存本相和情緒體驗,展現出現代社會對個體的重視,并吸收了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從潛意識的角度剖析了人的本能欲望與客觀現實之間的沖突,追問個體生命的終極意義,充滿了現代人本主義色彩。
《新感覺派的身體審美研究》系統分析了新感覺派作家的生命意識從“家國大義”到“個體生命”的根本性遷移:在個體與群體的博弈中,新感覺派選擇了“逃離宏大敘事,尊重個體生命”。穆時英的小說《空閑少佐》與《我們這一代》對戰爭的描寫都注重個人體驗而非戰爭本身,面對個人身體被“家國大義”所裹挾,成為戰爭、革命或民族解放的附庸,新感覺派選擇了尊重個體生命,順從個體欲望。他們筆下的革命者參加革命的原因并非救國救民,而是自身的欲望受到壓抑,難以得到滿足,當面對抉擇時,也會優先考慮個體欲望。可以說,這種個體性的敘述,打破了傳統文化對個人的禁錮,向都市人宣告了現代“個體生命”的誕生。不過,現代性是一把雙刃劍,在解放了個體生命的同時,也壓抑著個體生命,使人成為現代社會的玩偶,甚至淪為現代都市的奴隸,呈現出另一種被壓抑的“現代性身體”。
三.從“純粹心靈”到“正視身體”
《新感覺派的身體審美研究》在分析新感覺派的身體審美之前,先系統梳理了東西方身體發現與覺醒的過程:在西方美學史上,身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扮演著不能出場的反面角色。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認為,真理需要通過理性的思索獲得,而身體是阻礙獲得真理的絆腳石,由此,“肉體必須聽命于精神,軀體必須屈從于靈魂”的身體意識逐漸形成。經過了漫長的中世紀對身體的壓制,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并沒有在身體上進行反擊,以笛卡爾為代表的思想家繼續秉承著“我思故我在”的傳統,高舉精神第一性的旗幟。直到尼采的出現,才使身體逐漸走出漫漫黑夜,“肉體這個現象乃是更豐富、更明晰、更確切的現象。”他明確提出以身體為準繩的理念,將其視為主體。此后,越來越多的思想家將身體作為認識世界、闡釋世界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理查德·舒斯特曼認為,關于身體美學的思想其實古已有之且中西皆然。在古老的東方,身心即形神之辯也貫穿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始終。先秦哲學家,特別是老莊,崇尚“致虛極,守靜篤”,淡化欲望身體,追求與自然萬物合一的精神狀態——“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出于維護統治秩序和教化人心的需要,身與心逐漸分離,并逐步淪為心的附庸,“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本褪菍⑸硇膶α?,且認為只有通過空乏其身才能使心有所增益。隨著思想鉗制的不斷深化,到“存天理,滅人欲”便徹底否定了身體的基本需求。因此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身體一直是被壓抑、被虛化、被貶斥的對象,作為物質實體的身體以及身體的種種欲望難以得到社會主流思想的認可。這種傳統的身體觀直到晚清時期閉關鎖國的大門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洞開后才有所改變。
晚清時期的身體想象開啟了傳統向現代的轉型。進入“五四”時期,由于“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傳播,個體化、個性化、本體化成了“五四”時期主流的身體觀念,于是人格獨立、思想解放、戀愛自由等內容成為建構身體話語的基本內容。這種現代意義的身體想象最明顯的表征就是《傷逝》中子君那句:“我是我自己的,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在這一時期,傳統的身心觀發生了急劇的轉變,郁達夫的《沉淪》、丁玲的《沙菲女士的日記》等作品先后問世,使身體合理的欲望得到了應有的關注,而作為中國第一個現代主義文學流派的新感覺派在對身體感受的重視和身體的大膽描繪上無疑走在了前端。新感覺派小說的身體敘事顛覆了主流文化看待身體的方式,并且彰顯了一種更加商業化的審美趣味,他們的身體描寫不局限于刻畫眼、耳、鼻、舌、身等具體的身體器官,而是重在通過新奇的比喻、通感、聯想寫出身體的感覺,及其與周圍環境的聯系。劉吶鷗、施蟄存、穆時英等新感覺派作家在作品中表達了他們對身體本體以及衣著服飾等身體外延物的強烈興趣。在新感覺派這里,身體本身終于得到了正視?!缎赂杏X派的身體審美研究》將新感覺派的身體意識匯入古今中西身體的歷史中加以查考,唯此才能進一步凸顯新感覺派身體意識的獨特與寶貴。
《新感覺派的身體審美研究》不落窠臼,創造性地從身體審美的角度切入,研究新感覺派的文學文本,特別是小說文本中對“身體”的書寫并將其上升到生命美學與生命意識層面,填補了此前關于新感覺派研究的空白。米蘭·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中寫道:“小說歷史的延續不是因為作品的增加,而是由于發現的連續不斷?!边@種發現包含了兩個層面:一是對被塵封在文學史中的小說文本的重新發現;二是對習見的小說文本不斷重讀并作出新的闡釋?!缎赂杏X派的身體審美研究》中諸多的新發現、新闡釋就是對新感覺派小說歷史的一種延續。
(作者介紹:金琪,湖北民族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研究生,主要方向為文藝與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