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馮驥才日前發文稱:年俗,正是年文化的具體載體。人為地簡化或淡化年俗,是文化上的怠慢與缺失。以除夕來說,除了年夜飯,還有許多傳統活動應在這一天進行。中國人的傳統是敬畏天地的:我們生活的一切受惠于天地,自然心懷無盡感激;天地有自己的規律與特性,不能違反;天地奧秘之于人類,還有很多尚未可知。因而,按照傳統習俗,要在除夕這一天恭恭敬敬地拜一拜天地、祖先、親人、師長,表達虔敬天地、善待萬物、感恩生活、莊重迎新的態度。我們所以感到年味兒淡薄,正是傳統年俗日益消減所致,而不是因為年的情結淡漠,后者從大家置辦年貨的紅火,春運大潮的涌動就可以看出。“舊”年俗所以被淡化乃至被摒棄,一是外來文化和流行文化沖擊;二是生活方式多樣化,很多人不愿再遵循繁縟習俗;三是現代人缺少對年文化的充分了解和認知。于是,種種傳統年俗被一樣樣地從春節中“撤出”,以至春節竟被調侃為“大周末”——缺少年意、缺少年味——恐怕這是當代中國人深深的集體失落!不僅年俗,當一種生活成為過去,它遺留的風俗不再是生活方式,而是文化方式;它不是物質載體而是精神載體。一個民族最純粹的文化,往往就活生生地保留在風俗中。因而,風俗不但不應被盲目破除,反而要被審慎對待乃至放置保護之列。相信只要我們的傳統文化根脈在接續,只要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緊擁不棄,年的燈籠就一定會在大年根兒紅紅地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