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麗
摘 要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應該是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讓學生迅速有效地走入課堂情境,從而產生自己的思考。朗讀是幫助學生走入課文情境的有效方式,在西藏班的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法的有效開展尤為重要。本文將從“朗讀,架起走入課堂情境的橋梁;缺失的朗讀,與走入語文課堂情境失之交臂和有效的朗讀,走入語文課堂情境的捷徑”三個維度探討如何在西藏班語文教學中有效開展朗讀教學法,讓學生有效走入語文課堂情境。
關鍵詞朗讀教學法;有效;應用
中圖分類號:O572.24+6,B0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7-0253-02
朱自清先生說:“古人作一篇文章,他是有了濃厚的感情,發自他的肺腑,才用文字表現出來的。”“在文字里隱藏著他的靈魂,使旁人讀了能夠與作者情感共鳴。”如何走入語文課堂情境,是值得每個語文老師思考的問題。因為語文課堂情境的走入,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從而產生思想的共鳴!朗讀是幫助學生走入課文情境的有效方式,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走入語文課堂情境。在西藏班的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法的有效開展尤為重要。
一、朗讀,架起走入語文課堂情境的橋梁
西藏班的語文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更快、更好地走入文章情境,朗讀教學法便成為首選。朗讀指有目的、有意識地將文字語言用自己的理解,以富有感情的方式轉化為有聲的語言的過程。朗讀是語文教學的精華,它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以及創造能力。朗讀教學法的深入開展,學生們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更易走入課文情境,產生聯想,從而和作者產生共鳴。《陋室銘》的教學中通過對陋室的三雅——環境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句子的反復誦讀,學生們便由衷地覺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變色龍》的教學中,通過對奧楚蔑洛夫六次變色時動作、語言、神態描寫的反復誦讀,學生們領悟到主人公變色的實質——狗主人身份的不同;《誡子書》教學中通過對諸葛亮給兒子諄諄教誨的反復誦讀,學生們感受到一位嚴父對兒子的深切期待以及“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優秀家風……
二、缺失的朗讀,與走入語文課堂情境失之交臂
朗讀是走入語文課堂情境的橋梁,但在西藏班的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卻總會在語文課堂之中缺失,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重講輕讀讓朗讀流于形式
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西藏班的語文課堂教學比較重視課內閱讀理解的講習。在記誦課內閱讀答案的過程中,對文本的誦讀便在無形之中被剝離,甚至被忽略,有些學生甚至忽略了文本本身,更別說誦讀了。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也趨于逐字逐句的分析理解,課堂上很少會為朗讀留出時間,朗讀便在西藏班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流于形式。
(二)缺少訓練讓朗讀無法深入
朗讀不能隨意讀之,需要技巧的訓練才能達到走入課文情境的目的。“讀準——讀通——讀流利——讀出情感”是朗讀教學的正確步驟,按照這個步驟對學生進行精準指導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西藏班的學生,教師不能盲目地跳過“讀準、讀通”的步驟,直接要求他們“讀出情感”,這樣的要求對于一部分學生來說,可能會很輕松地做到,但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會讓他們覺得朗讀是一件很難的事,久而久之,會懼怕朗讀甚至厭惡。
(三)不明目的讓朗讀變得機械
朗讀,是讓同學們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味詞句、領會感情、品味意境、發展語感的充滿情致的實踐活動。朗讀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誦讀更好地走入課文情境。也就是說,朗讀要穿越時空,剝離自我,與作者融為一體。西藏班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們往往把朗讀機械化。“大聲、重復、忘我”的機械誦讀成為他們語文學習的重要方式,這種機械誦讀方法的形成很大的原因是教師在教學時沒有向學生明確朗讀目的,而只是流于“齊讀、分組讀、男女分讀”這些看似多樣的形式。
三、有效的朗讀,走入語文課堂情境的捷徑
有效的朗讀,如同神奇的魔法棒,在它的指引下,學生們能過快速地穿越時空,走入語文課堂情境。在西藏班的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讓朗讀不流于形式,變得有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
(一)正確把握朗讀教學步驟,是走入語文課堂情境的根基
西藏班的語文老師必須明白“讀準——讀通——讀流利——讀出情感”才是朗讀教學的正確步驟,不能盲目地跳過前三個步驟,直接要求學生“讀出情感”。西藏班的學生,對他們“讀準”和“讀通”的指導不容忽視。由于自身方言的限制,西藏班的學生在二聲和三聲的發音上總是存在缺陷,這讓他們在朗讀中往往會帶上濃濃的“西藏風味”。從事西藏班教學多年后,我的“語文開學第一課”便是給學生正音,告訴他們如何區分陽平【35】和上聲【214】,并著重教習上聲的發音,叫他們用手勢做出【214】的發音,從而使朗讀變得規范。西藏班的學生在斷句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文言文的朗讀。語文老師也應在斷句知識上進行指導。在“讀準、讀通”的基礎上多讓學生練習,才能讓他們深入課文情境,讀出情感,才會有和文章靈魂幸福遇合的機會。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我會在疏通詞意的基礎,找出重點語句,讓學生進行斷句,并反復誦讀,這樣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積累了文言斷句知識,培養了文言文的語感,在“讀準、讀通、讀流利”的基礎上再讓他們讀出情感便很容易,走入語文課堂情境就會變得水到渠成。
(二)傳授朗讀技巧,使走入語文課堂情境成為可能
西藏班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不容忽視。在要求學生注意發音準確、聲音響亮、吐字清楚的基礎上,還要對學生進行朗讀技巧的訓練和指導。朗讀中,讓學生明白“抑揚頓挫”能讓朗讀顯得跌宕起伏,也能更好地讀出文章中蘊含的作者的情感。其中,針對西藏班學生,要著重地培養他們“頓”的能力。齊讀對于朗讀速度的要求,使很多學生忘記了停頓。教師要通過停頓的朗讀示范和不停頓的朗讀示范的對比,讓學生明白適當的停頓會留給聽眾思考的空間,讓聽眾更好地融入課文的情景之中。除此之外,“拖腔”是形成朗讀回環往復之美的重要方式,教師應該對學生如何在朗讀中運用拖腔進行悉心指導。“重讀”也是把握文章要領的很好方法。句子中最能體現作者情感和文章要旨的字詞需要重讀,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示范,將關鍵詞重讀,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領會文章的情感。掌握了正確的朗讀技巧,對朗讀的興趣就會得到極大提高,這樣他們通過“抑揚頓挫”、拖腔”以及“重讀”,體味文章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情感,讓走入語文課堂情境成為可能。
(三)開展多種朗讀方式,讓走入課堂情境事半功倍
西藏班的語文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對朗讀的興趣,朗讀的形式不能單一化,教師應該針對每篇文章的文體特點,開展多樣化的朗讀形式。
1.關鍵詞句的朗讀指導,迅速走入文章情境的基礎
通篇的朗讀在朗讀教學中必不可少,但由于時間的限制,在西藏班的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應該挑選能夠反映文章主旨的關鍵詞句,進行朗讀指導,這樣才是迅速走入課堂情境的基礎。在《我為什么而活著》的教學中,羅素的人生追求在他生活的年代讓他飽經痛苦和折磨,這種情感體驗如果光靠教師的講讀,學生是很難真正體會的。我就挑出文章的關鍵句——“這三種感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通過“颶風、肆意、瀕臨”等關鍵詞的重讀,以及“肆、絕”等拖腔的營造,學生便不難產生被颶風肆意吹動,像浮萍一樣被吹來吹去,吹到絕望邊緣的畫面聯想,理解作者在那個動蕩年代堅持自己的人生追求所帶來的痛苦感就順理成章了。此時,學生走入《我為什么而活著》的課文情境便水到渠成了。
2.創設朗讀情境,迅速走入語文課堂情境的捷徑
西藏班的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課外閱讀量總體不是很大,如果讓他們直接進入課文情境,總是十分困難,尤其是古文、外國文學以及對學生有年代感的文章如魯迅的《故鄉》。這時教師就可以創設朗讀情境,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朗讀情境的創造可以通過課本劇、分角色朗讀、多媒體輔助等方式來營造。《賣油翁》的教學,用課本劇的方式模擬賣油翁和陳康肅公的對話,通過朗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用文言的方式表達,這樣學生就能很快了解陳康肅公的傲慢和賣油翁的自信淡定,這樣就能與文章靈魂幸福遇合。《故鄉》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閏土和“我“相遇的情景以及楊二嫂與“我”對話的情景,在朗讀技巧指導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這樣就能很好地把學生帶入閏土所生活的年代,體會時間給人帶來的巨大改變;《濟南的冬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濟南冬天的美景,配樂讓學生朗讀課文的美句,從而更好的走入課文情境,感受老舍先生對濟南冬天無限的喜愛之情。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朗讀方式有助于幫助學生走入語文課堂情境,如教師的正確范讀,教師對學生朗讀的有效評價等等。總之,西藏班的語文教學中,開展多種而有效的朗讀方式,能夠更好地讓學生走入課堂情境,體味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真實情感,讓學生走入語文課堂情境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朱自清.怎樣學習國文[J].教育(周刊),2015(8).
[2]汲安慶.貴在靈魂的幸福遇合——優秀傳統文化與古詩文教學隨想[J].《福建教育》德育版,2016(5).
[3]魏紅豆.中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現狀和策略分析[J].《課外語文》,2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