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莫

應該不只我一個人受過這樣的“誘惑”:“高中是煉獄,大學是天堂”“在大學里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沒有人會管你”……在高中生的心中,大學如夢如幻,就像自由的國度,激勵著我們披荊斬棘,誓要逃離中學這折磨著我們的“人間煉獄”。
高考后,我告別了家鄉,選擇了南方一所知名大學。那時的我成了老家的驕傲,畢竟在我們那兒,每年能考上名牌大學的人不多。同學朋友的羨慕、家長老師的贊譽,讓我的天空都變成了粉色的,我知道我即將進入屬于我的“天堂”。
短短幾個月,我熟悉了大學的“生存法則”。果然如前輩們所說,通識課程幾乎沒有老師點名,一篇論文即可搞定。而專業課程,即使我沒有去上課,找同學幫忙簽個到即可。大學生活豐富多彩,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報了3個社團,白天除了上必修的專業課外,大多數在我看來沒用的通識課程都被用于其他活動。
大一因為有高中三年的基礎,類似于大學英語等課我都靠“啃老底”通過。而到了大二,不僅課程數量增多了,課程難度也較以前加大,我因為幾次蹺課而丟掉了所有的平時分,有時即使在上課,仍然“身在曹營心在漢”,要么睡覺,要么玩手機。因此,毫無懸念地,我在大二第一學期掛了一門課,還有兩門“險過”。
那年寒假,我瞞住家人,每天躲在房間里看書,準備下學期開學的補考。過年家里來親戚,無一例外地夸我,問我是怎么做到學習成績這么好的。母親自豪地接過話來,眉飛色舞地說:“我兒子平常學習可用功了,別看都上了大學,還和高三一樣,放了假回來就乖乖看書!”望著母親自豪的神情,聽著親戚們羨慕的稱贊,我借口說去上廁所,之后躲在廁所大哭起來。
回到學校后,我完成了“補考”,辭去了部分社團工作,開始像高三一樣規劃時間—什么時候上課,什么時候上圖書館。每天要做的事,都會在前一晚規劃得井井有條。
我拋棄了手機,上課期間絕對不帶會分散注意力的電子產品,這讓我漸漸發現很多課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水”。我漸漸掌握了大學學習的方式方法,除了老師課堂上講的內容,還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相關書籍,查找資料,在提高專業知識水平的基礎上,有目的地豐富各方面的知識。
我把聚會的時間節省出來看書,并開始和班上的學霸們交流。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共同點—對所做的事情極度負責。他們專注于自己做的事,從不心猿意馬、朝秦暮楚,還特別注重細節。這一點從每次課程結束后提交的論文就可以看出來,學霸們的論文排版都比學渣們的好。我改變了曾經的隨意態度,在任何事情上都嚴格要求自己,比如大學的課堂有很多展示環節,以前我都是簡單地做個PPT,然后照著稿子讀完所有內容,如今我自學了PSW以及一系列的制圖軟件。
就這樣,我用了近一年的時間,使我的大學生活走入了正軌。在這段時間里,絕大多數課程我都拿到了90分以上的成績,我還報名參加了每年的“學長學姐見面會”。就在去年,有一名大一新生問我:“學長,在大學里蹺課老師都不管嗎?”我對他笑了笑,沒有回答,畢竟有些事,得你親自體驗后才知道。
從高中到大學,不僅僅是地點的轉變,更是年齡、心智的轉變,也是從被動學習到自主學習的轉變,這種轉變不是讓你有了放松懈怠的休息站,而是給了你一個需要再次努力的起跑線。我想到了博爾赫斯的那句名言:“如果有天堂,那么它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在大學這個天堂里,除了追求你向往的自由,你要做的更多的是努力、追求和對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