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5月23日報道,原題:為何中國的支付App給美國銀行家帶來噩夢近來在上海街頭漫步時,美國最大消費銀行之一的負責人發現自己被圍在一群青少年中——被各自的智能手機迷住,幾乎沒為他讓路。這些中國年輕人發信息、購物、把錢轉來轉去,所有這些行為都沒現金參與,而是使用支付寶和微信。令這名美國人驚恐的是:銀行沒從中得到任何收益。
設計消費支付未來的,可能不是紐約或倫敦,而是中國。在那里,資金在上述兩種數字生態系統流動,把社交媒體、商務和銀行業務融為一體,由全球最具價值公司中的兩家運營。絡繹不絕赴華的西方銀行家和信用卡業務高管,如今都懷著同樣焦慮返回:在中國,消費者能以低成本輕松完成支付,不需要這些西方銀行家。
消費者2016年在支付寶和微信兩個系統內消費2.9萬億美元,約占中國消費品銷售總額的半壁江山。相比之下,美國消費者仍依賴銀行完成大部捷克世界報業辛迪加5月23日文章,原題:中國是信手拈來的政治靶子,但貿易問題出在別處中美似乎從貿易戰邊緣后退了。這是好消息。壞消息是,談判框架本身就有問題。與任何一個國家達成的協議,無助于解決在互聯互通世界里出現的美國基本經濟失衡問題。
千余名美國經濟學家1930年發表公開信,呼吁時任總統胡佛否決斯姆特-霍利關稅法。胡佛沒理會,接著發生的全球貿易戰造成原本尋常的蕭條變得“偉大”。如今,特朗普總統在采取類似做法,要讓“美國再度偉大”。
政客們熱衷于雙邊角度,因為它簡化了責任。但相比之下,多數經濟學家青睞多邊途徑,因為它強調儲蓄與投資不對稱所產生的國際收支扭曲。美中貿易之爭就是這種情況。中國是(美國可)信手拈來的政治靶子。畢竟,去年中國占到美國龐大商品貿易逆差的46%,且被美方指責違反種種國際規則。最近有奧巴馬政府官員發表文章稱:自由的國際秩序未能如預期吸引或籠住中國……戰略耐心變成不耐煩。
此種大氣候下,對像我這樣的多邊主義經濟學家提出的不同看法,西方充耳不聞。把龐大的經常賬戶和貿易逆差歸因于美國國內儲蓄匱乏的看法,在輿論場顯得無足輕重了。我們還強調,中國只是一個遠遠更大的多邊問題的一部分:2017年美國與102個國家存在商品貿易逆差。但這樣的觀點(目前)也被置若罔聞。美國國內紓解受困中產階級焦慮的壓力巨大。這種背景下,從雙邊角度找靶子盡管站不住腳,(劍指中國)卻具有巨大政治吸引力。
日前的中美協議結束針鋒相對的關稅。但美方談判代表只盯著減少貿易逆差的目標——鑒于美國的多邊問題嚴重,這基本上是個毫無意義的目標。最終,不解決美國國內儲蓄匱乏的問題,只盯著雙邊途徑其實是把逆差從一個經濟體轉移到其他經濟體。這才是最殘酷的一面。中國是美國進口消費品的低成本供應者。特朗普將把美國多邊貿易逆差的中國部分轉到別國的高成本進口——這就相當于給美國家庭加稅。胡佛的幽靈可能會問,這樣做,“偉大”在哪兒?▲
(作者史蒂芬·羅奇,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8-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