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履生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抖音聯合多家文博單位聯合制作發布的“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H5視頻,在朋友圈刷了屏。視頻中,中國國寶級文物“放飛自我”,在“什么是當當當”的音樂中揮舞熒光棒,眨起98K電眼,跳起拍灰舞,兵馬俑則高呼“作為中國的icon,我們不紅,始皇不容”。據稱,該視頻4天播放量突破1.18億。通過這種方式向廣大年輕人傳播推廣國家文物形象,的確起到一定作用,但這種方式有待商榷。
古今中外,文化和藝術都有高下和雅俗之別,就高不就低,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一直鄙視俗文化。博物館中的歷史文物和藝術品享有至尊的地位,是因為其不可復制和難能可貴的文化藝術價值,博物館因此成為國家的祠堂和祖廟。人們進入博物館后的感悟與流連,則是對文化和藝術表達的基本尊崇。博物館及其工作人員對于文物的尊重,是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和職業倫理。
不管是秦代的兵馬俑,還是漢代的說書俑,中國古代藝術品的形象都代表了中國藝術的精華。凝固的莊重、靜態的莊嚴,這個瞬間定格的是中國美學的精氣神。文物“活起來”是有專業考量的,任何方式的“活”,都不應讓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尊嚴受傷。同樣,“活起來”也有高下,也有雅俗。在中國大眾娛樂生活的范圍內,“活起來”的代表有廣場舞,但國家大劇院不能因為“活起來”而把廣場舞請進國家殿堂。
毋庸置疑,科技讓文博長上了騰飛的翅膀,但科技的用法同樣有高下之別。2011年,美國塞克勒美術館與芝加哥大學斯馬特美術館聯合主辦了“歷史的回響:響堂山佛教石窟寺”巡回展,借助新技術將被破壞的河北邯鄲響堂山石窟的原貌得以重現,人們感受到的不僅是身臨其境,還有破壞者的懺悔。這是文博單位應該做的。
面對“斷臂的維納斯”,曾有數十種“植肢”方案,也有好事者通過數字技術手段使其斷肢重生,但都難以獲得博物館的認同。顯然,這里“斷”的殘缺是最美的,不管哪種方法使其恢復,都可能破壞維納斯在人們心目中那種獨特的美。這就是博物館的價值觀。▲
(作者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
環球時報2018-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