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菲
[摘要]在新媒體的視閾下,由于信息傳播的模式從傳統的“媒介”到“受眾”轉變為“新媒介”到“用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主體的組織結構也發生了變化。本文一方面從新媒體的內涵及其特征入手,逐層深入地對新媒體視閾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所受到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另一方面重點闡述了新媒體視閾下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范導主體、核心主體、重點學習主體。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主體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1-0124-03
任何社會都是文化軟實力與物質硬實力的統一,而文化軟實力的核心是核心價值體系。在當下中國新媒體高速發展的實景中,核心價值體系的完善以建構公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重要途徑。立足時代要求和社會進步發展,明確新媒體視閾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的實踐主體是成功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條件和內在動力,也是當代中國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理論中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一、新媒體的內涵及其特征
(一)新媒體的概念
關于新媒體的內涵,學術界針對不同的緯度和劃分標準有相應的觀點,但是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定論。筆者認為,所有能夠傳遞信息,且使用者或受眾者達到一定數量的載體都可以被叫做新媒體。廣播、電視、報紙是由政府控制的宣傳機器,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政府對信息監控的主導地位。
自web2.0時代社交媒體出現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開始被社會大眾逐漸認同并廣泛使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受眾主體的認同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由政府主導的外界灌輸系統學習轉變為碎片化學習的方式,自我選擇閱讀內容,進行跳躍式、快餐式的“淺閱讀”。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環境由“現實世界”轉向“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相結合。
(二)新媒體的特征
首先,新媒體的信息源頭十分廣泛。在新媒體的視閾下,每一個公民都接受并產生信息。在新媒體的平臺上,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傳媒載體發布信息,信息的源頭十分廣泛且難以控制。其次,網絡社會化和社會網絡化的特征在生活中逐漸凸顯。手機作為大眾廣泛使用的新媒體,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構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們隨時隨地就可以通過手機閱讀網絡上的信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閱讀習慣促使人們形成特定的價值觀。最后,在信息傳播分眾化和媒體融合化的雙重作用下,網絡輿論傳播出現了諸多影響大眾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效應。
二、新媒體視閾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的范導主體
(一)中國共產黨是新媒體視閾下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垂范主體
貴州師范大學蔡永生教授在《中國領導科學》2014年第4期發表了題為《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四大依據》的文章,此文從四個方面深刻地闡述了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依據。首先,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政治基礎作用。其次,強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源泉、實踐依據。最后,嚴正指明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是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尺度。閱讀了此篇論文后我對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依據有了系統的了解和自己的看法,認為除了作者提到的四個方面的依據外,近代中國社會價值的轉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理論基礎。價值轉型開始于西周時期的“敬德保民”,后盛行“仁愛與民本”的傳統價值,現今落實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它的轉型經歷了一段多變、多元、多樣的歷史演變過程。在這個價值轉型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傳遞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優秀的價值思想和理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豐富提供了理論基礎。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強調:“黨員、干部模范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是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重要任務?!敝袊伯a黨的先鋒隊性質,需要一如既往的價值實踐來證明。中國共產黨有責任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構中,發揮示范和導向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人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首要實踐者,中國共產黨人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的言行直接決定著黨風、社會風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民群眾的價值觀狀態。中國共產黨人對于手中的權力要心存敬畏,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中國共產黨宗旨。在新媒體的語境下,每一位黨員,都要樹立公仆意識。無論從事什么工作,位于什么崗位,都要謹記中國共產黨是建構核心價值觀的垂范主體。
(二)公眾人物是新媒體視閾下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主體
要弄清楚公眾人物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程中的導向作用,首先要明確“公眾人物”的定義。學界一般認為“公眾人物”指的是在一定范圍內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或有一定的社會知名度的人物。隨著物質文化生活的高度發展和新媒體受眾群體的擴大,公眾人物的一言一行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藝人作為公眾人物的一個突出群體代表,要運用自己在群眾中的特殊感染力和影響力,發揮好建構核心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尤其是今天手機、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出現,特別是微博、微信、論壇、博客等自媒體的興起,話語的傳播方式越來越多樣,公眾人物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進程中起著導向作用。
權利和義務必須是對等的。公眾人物通常在社會地位和經濟文化生活中處于較高的層次,在社會上的話語權也遠遠地強于人民群眾。公眾人物具有社會公共利益性和社會公眾性。社會公共利益性是使用公共資源從而影響公共利益的屬性。社會公眾性是指社會公眾人物受到一定范圍的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信任和支持,并深刻影響該范圍的廣大公眾的屬性。與公眾人物的社會公共利益性和社會公眾性相對應,公眾人物也承擔著相應的公共責任。公共人物作為一定社會潮流的引導者,理應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進程中主動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知識,發揮自己的導向主體的作用。
三、新媒體視閾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的核心主體
(一)人民群眾是新媒體視閾下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主體
在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進程中和新媒體環境中,人民群眾是其核心主體?!昂诵闹黧w”突出了對客體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中居于決定性的地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的過程和效果取決于人民群眾。
毋庸置疑,要想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實際生活中成為發揮指導作用的主流價值觀,只有讓人民群眾去認同接受和自覺踐行。如果忽視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遠離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缺位了人民群眾的參與、創建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構是不可能圓滿完成的。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種主流價值觀建構,落實的重點、難點和生命力都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化。只有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和創建,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才能實現“自上而下”的主導價值觀建構與“自上而下”的主流價值觀創新的互動與融合。
(二)大眾認同是新媒體視閾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的目標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不但是一種肉體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的存在,一種文化的存在。大眾認同是成功建構社會主義核心觀的核心環節,應給予高度地重視。大眾參與是大眾認同的基礎。我國經歷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浪潮,經濟硬實力與過去相比有了質的飛躍,廣大民眾在經濟建設中的參與是主動的。但在文化建設上,特別是價值觀的建構上,廣大民眾參與的熱情還有待提高。
多項調查顯示,我國出現了“主流價值觀”邊緣化的危機。中國價值哲學學會副會長陳新漢教授認為,主流價值觀邊緣化“是由自己本身的‘弱化造成的,這個‘弱化就是人民主體性的缺失。”在新媒體視閾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構問題上,必須高度重視廣大民眾的認同問題。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政府、NGO組織體系都必須通過制度改革,從制度環境層面激發廣大人民群眾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的主體性,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先進文化的時代特征。
四、新媒體視閾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的重點學習主體
(一)領導干部
領導干部是指在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中起著領導人民大眾作用的一群人。在新媒體環境下,領導干部是社會中較有影響力的一個高素質群體,在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進程中主動學習,并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廣大的領導干部和廣大的人民群眾一樣,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構,都是一個從未知到已知、從表層到深層,從形式到實質不斷深化的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的重點學習主體是領導干部。
回顧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國之所以在32年的時間內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關鍵就在于重視學習。黨要不斷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提高執政為民的效率。對領導干部重點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教育,不僅僅是一個弘揚黨的優良傳統的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領導干部的模范作用問題,而是一個事關黨的先進性的重大而迫切的現實問題。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明確領導干部的重點學習主體地位。
(二)教師群體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新媒體的環境下,教師的職業特性賦予了其更多的社會責任。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進程中,教師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作為正在學習成長中的學生,價值觀處于不成熟或者半成熟的過程中。教師在學生的價值觀形成和完善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教師自身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不認同的,那么他的學生能夠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因此,要想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化,必須重視教師群體的作用。
(三)青少年
青少年多處于不成熟或者半成熟狀態,同時也是未來建設祖國的主力軍。青少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點學習對象,應加強對其的引導和教育。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胡錦濤明確表明青年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在青少年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新媒體環境下的消費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唯科學主義等消極價值觀對青少年的破壞性影響。
結語
立足于當下中國新媒體逐漸普及的實景和世界歷史遠景,穩定持續地發展的社會必須要有明確的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支撐。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的實踐主體不僅深層解析了核心價值體系“誰來建設”這個重要的課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價值理論,還能促進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范式轉換。從長遠來看,這對推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共同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韓慶祥.核心價值觀與中國人精神世界重建[N].光明日報,2015-02-05.
[2]蔡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四大依據[J].中國領導科學,2014(4).
[3]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9-09-28.
[4]李金和.當代中國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理論和實踐[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179-180.
[5]李金和.“90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范式轉換[J].思想教育研究,2011(9).
[6]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