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異
常時任顯晦,秋至轉分明。縱被微云掩,終能永夜清。
含星動雙闕,半月落邊城。牛女年年渡,何曾風浪生。
——杜甫《天河》
摘要:根據浦起龍《讀杜心解》統計,杜甫共1458首詩中,五律共有626首,而其中一首五言律詩《天河》作為賞析的文本。從人物及其生平,來進一步明確杜甫寫作《天河》的創作背景。逐聯分析了作者創作的思想內容并對杜詩創作的藝術特征進行簡要分析。從平仄、押韻、“粘對”規則以及對仗四個方面分析了該律詩的特點。
關鍵詞:杜甫;天河;賞析
杜甫(公元七一二——七七零年),字子美,字號少陵野老。十三世祖是西晉時期當陽侯杜預,曾祖杜依藝,祖父杜審言,父杜閑,而他出生于一個逐漸沒落的官僚家庭。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杜甫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后人稱為“詩史”。在歐陽修《新唐書》中引“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1](卷二百一 p5738)”
《天河》是一首五言律詩,作于乾元二年己亥(七五九)年,這時杜甫四十八歲。杜甫早年求官,可惜一直都沒有得到皇帝的賞識,直到四十四歲時才當上了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可惜屋漏偏寒連夜雨,這時(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史思明相繼發動戰亂,唐太宗逃難奔蜀,太子李亨趁機繼位,名號肅宗,父子之間的戰爭由此開始。肅宗為了保住皇位,站穩腳跟,首先要做的是排除異己,宰相房琯成為了首革之臣。由于杜甫與其關系甚好,杜甫因此受到牽連,從左拾遺被貶為華州(今陜西華縣)司戶參軍。由于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外加當時華州饑荒,“諸軍乏食,人思自潰[2](卷十五 P7069)”。于是杜甫在這一年的七月辭官去了秦州(今甘肅天水),居住在東柯谷。故《天河》為作者在乾元二年七月在秦州作。
作者以《天河》為題,天河即銀河。作者以銀河為主要的吟詠對象,不僅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而且把讀者的視野帶到了廣袤無垠的宇宙中,使讀者的眼光透過茫茫的黑夜看到更深刻、更廣闊、更加清晰的事物。作者表面上看是在寫天河,而實際是作者想要透過天河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實際上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天河這個意象的含義:一:作者被貶,遠離故都,在同一片星空下,所見天河的美好景象,由此想到了故都正在遭受安史之亂的摧殘與折磨,作者實際上是借天河來抒發自己對美好世界的向往;二:天河是作者的自喻,銀河不會被“微云掩”“風浪生”。進而想到自己雖然被小人陷害,遭受牽連,但從容鎮靜、保持自己的氣節,終會得到朝廷任用的一天。
首聯“常時任顯晦,秋至轉分明。”是對銀河的一個概括性描寫。意思是:抬頭仰望星空,銀河時常明顯,但又時常隱晦。但只有在夏秋之交時才最為分明、明顯。“顯晦”一詞,可以理解為是作者為守自己的氣節,因時而顯,也喻示仕途上的光明與黑暗。銀河是十分美麗的,像少女的淡淡紗巾,又像細碎的流沙,更像神后喂養嬰兒時流淌下來的乳汁。但是再美好的事物,隨著夏去秋來,暑去涼來,都會帶有淡淡的傷感情懷,“秋至”一詞給本詩籠罩上了淡淡的傷感色彩。而“秋至轉分明”,也體現出了作者對于國家的美好和自己仕途的一種向往。
頷聯“縱被微云掩,終能永夜清。”是對銀河的進一步生動形象的描寫。意思是:銀河縱使被微云所掩蓋,但是它終有在長夜中清晰的時候。這一句話我們需結合作者的生平來看,安史之亂時期,朝廷腐敗,佞臣當權,杜甫因房琯罷相一案受牽連被貶秦州。“微云掩”在詩中可以理解為佞臣小人,因此作者斷不會為了這些奸佞小人斷然失掉自己的光彩氣節。
頸聯“含星動雙闕,半月落邊城。”“雙闕”指京師,“邊城”指秦州。作者由以上四句對銀河的描寫,由此聯想到了自己。杜甫把自己比作銀河中的星星,跟隨星星從京師起身,伴隨月亮到了秦州。這句話中“動”“落”兩字用的極妙,運用動靜結合的藝術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星和月化靜為動的狀態。張綖言“五句,近而有耀,誠則形也。六句,在遠彌彰,德不孤也。[3](P505)”此聯具有象征意味,正是詩人自己美好品格的寫照。
尾聯“牛女年年渡,何曾風浪生。”借用了牛郎織女的故事,牛郎織女為了七夕相會,每年都會從廣闊無垠的星漢經過,什么時候又會因為風浪的阻礙而停息過?作者以牛郎織女自喻,把“風浪”比喻成朝廷上的奸佞小人。只要自己的心態足夠從容,那么風浪便會自然的平息。
全篇來看,作者顯然是以自己為小人陷害,被貶甘肅秦州為寫作背景,因此可以看作是一首即事感懷詩,感慨時局、憂國傷時。杜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是沉郁頓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壯大深厚;頓挫,是感情表達的波浪起伏、反復低回。[4](P204)”杜甫是一位心系國家安危并關心百姓生活疾苦的詩人。在動亂不安的社會中,個人的不幸遭遇,是他寫作的一部分。滿心悲慨,深沉憂思,他的感情是豐富深沉的,進而他的詩也能強烈的表現出他的強烈的感情,從而沉郁頓挫成了他寫作的風格特征。此詩通過寫天河景色,抒發了自己心中對人生的感悟。從全詩內容結構上來看:首聯“常時任顯晦,秋至轉分明。”統領全詩、交代了作者寫作的時間和節氣,為全詩奠定了一種凄涼、悲傷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之中抒發了作者不失堅守氣節的樂觀心態。頷聯“縱被微云掩,終能永夜清。”這一句,寫天河被微云遮掩,但又希望其能在每個夜晚中清澈明亮。杜甫把自己的人生經歷比喻成了“微云掩”,同時又對其給予希望,希望自己被誣陷一事終能守得云開見月明。而頸聯“含星動雙闕,半月落邊城。”這一句中“動”、“落”二字是全詩當中作為生動傳神的字。這正能體現出作者的練字上的成功,他自己也說過:“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3](卷十 p673)”(《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運用了動靜結合的藝術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星和月化靜為動的狀態。同時“動”、“落”二字最能表現出作者離開京師到達秦州的心態,也最能表達作者對于人生的一種感悟。雖被貶,但自己的品德即使被貶再遠也不會屈服于小人。尾聯“牛女年年渡,何曾風浪生。”,具有強烈的抒情作用,達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
據浦起龍《讀杜心解》統計,杜甫1458首詩中,五律共626首,其律詩占杜詩總數的55%。[4](P244)其中杜甫的第一首五言律詩是他26歲時,下第游齊趙時所作的《登兗州城樓》這一首,而《天河》這首詩則是作者在48歲時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而此時作者的五言律已非常成熟。杜甫自己說:“晚節漸于詩律細[3](卷十八 p1324)”(《遣悶呈路十九曹長》)和“老去詩篇渾漫與[3](卷十 p673)”(《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這二句,可見作者在后期對于律詩的追求和創作是相當嚴謹的。就本詩來看,是一首非常完整、標準的五言律:首先,這首詩的平仄格式為“平起仄收式”,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其次,該詩平聲入韻,一韻到底,“明”、“清”、“城”、“生”為韻腳,押“寬韻”庚部。再次,這首詩嚴格遵照了律詩的“粘對”規則。在每一聯之中,平對仄,仄對平,平仄是相互對立的。并且首聯、頸聯中的對句第二個字與頷聯、尾聯出句的第二個字平仄相一致。具體來說:就是第三句和第二句相黏,第五句和第六句相黏。此外,這首詩前三聯在句法、詞性上均相同,即對仗。尤其在頸聯中:“星”、“月”二字為天文對,“雙闕”、“邊城”為地理對,這句屬于“工對”,以上為杜詩律詩的重要特點。像(北宋)宋祁的“律切精深[1](卷二百一 p5738)”、(明)張綖的“廣大精微[3](P6)”、(明)周珽的“律精而微[3](p7)”這都是對杜甫律詩的高度評價。
參考文獻:
[1][宋]歐陽修.新唐書:第二百一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2.
[2][宋]司馬光著.資治通鑒:第十五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6.10.
[3][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第七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6.12.
[4]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
(作者單位:內蒙古民族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