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政垚
子弟書在清代乾隆初年開始出現,歷經兩百年左右,是流行于北京、天津、沈陽三地的八旗子弟之中的一種說唱文學,于清末民初逐漸消亡。又稱“單鼓詞”、“清音子弟書”、“子弟段兒”、“弦子書”[1]。
“幸生在太平世界渾無事,真果是饑時吃飯困來眠”生活在太平盛世里的八旗子弟們平時閑暇時間很多,所以平時寫一些東西以娛自身,既有讀書寫感受,“符齋氏閱覽一段紅樓夢,潑筆墨倡題兩宴大觀園”也有純粹消苦悶“云田氏長夏無聊消午悶,寫一段寶玉晴雯的苦態形”,當然也有是與他人唱和而作的。
子弟書的內容主要是對于明清時期的戲曲小說故事的改編,雖是改編之作,但曾被推崇為當時說書人之最上者[2]子弟書大都以詩開頭,文章結尾有總結性的話語。比較有名的子弟書創作者有羅松窗、韓小窗、鶴侶氏等人。子弟書的出現在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
目前流傳于世的子弟書共有404篇,只有20%是原創,其他都是改編。明清兩朝的俗文學互相交織影響,擁有著廣泛題材的子弟書與這種大環境是分不開的。在404篇子弟書中,改編自小說的共132篇,戲曲的有165篇,其他的像佛經、鼓詞、散文類的一共有17篇,原創的一共有90篇。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改編自明清小說戲曲的數量是最多的。當然,對于明清小說戲曲的改編也不是盲目的,而是有選擇的,四大名著是被改編次數的最多的。此外還有明清當時流行的小說,如《聊齋志異》。
在子弟書中標記名字的作者有韓小窗,羅松窗,鶴侶氏等,其中羅松窗和韓小窗分別是有名的“西調”和“東調”的代表作家。子弟書中作者名字在文本中的出現是十分特別的。他們一般都不直接署名,而是都穿插在文本之中,或在開頭詩篇中,或在文章結尾句中,又或者在文本中間,具體的情況有如下幾種:
一,作者的名字在文章一開頭的詩篇中就交代,這種占大多數。這一大類有兩種情況,一是在詩篇開頭點出作者,如韓小窗“小窗酣醉欲狂吟”,二是在詩篇末尾點出,如熙園氏《鳳仙》( 全三回 ) 頭回:“熙園無事閑潑墨,寫一段鳳仙遺鏡勉東床。”二,作者的名字在文章的結尾處交代。如鶴侶氏《少侍衛嘆》( 全一回 ) 的文章結尾處:“話雖然說沸鼎當前此言難易,鶴侶氏故削竹簡敢望清聆。”除此之外,還有兩種特殊情況,一是在文章開頭和結尾反復出現作者的署名,如韞櫝氏的《緒 ( 續 ) 靈官廟》。二是巧用“藏頭詩”,如《蝴蝶夢》“春花秋柳君休戀,樹葉梅枝草上霜。齋藏圣賢書萬卷,著寫奇文子幾行”,藏頭四字“春樹齋著”就是作者署名。
子弟書在體制上,多是開頭獨立賦詩,后寫正文部分。但也有不是這樣的,它們或者是僅頭一回賦詩后幾回沒有,或者是回回都有賦詩。具體情況如下幾種:
一,除全一回本之外,僅開頭有獨立賦詩的且余下幾回沒有題目而且只以回數命名的如韓小窗的作品如《刺虎》(全四回)、《罵城》(全三回)等。二,除全一回本之外,僅開頭有獨立賦詩的但余下幾回沒有賦詩但單獨有作題的有如《家園樂》(全三回)、韓小窗《一入榮國府》(全四回)等。三,全文回回都有賦詩,這樣的作品如滄海氏《繡荷包》(全二回)、西林氏《三難新郎》(全四回)等。四,把三首詩一次性寫完,再寫具體回數的比如《花別妻》等。也有在三回本中,僅中間一回沒有賦詩的如《紅梅閣》等。五,開頭沒有詩篇的,這種占得比例很少。如鶴侶氏《齊人有一妻一妾》、韓小窗《蝴蝶夢》(全四回)等。
子弟書是一本內容豐富多彩的滿族說唱文學的“奇書”,其內容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描寫愛情的,一類是描寫人情的。前者最經典的是紅樓夢子弟書。后者較為經典的是改編自《三國演義》《水滸傳》的子弟書。它們之所以占據大量的篇章是因為子弟書是演唱的藝術,它需要迎合聽眾的喜好。
關于子弟書的寫作格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滿漢融合,就是在寫作時同時用滿語和漢語寫成的,格式是一行滿語一行漢語,從左向右寫,在中國古典文獻中顯得尤其特別,《尋夫曲》是現存的唯一一種。第二種是滿容漢,就是在文中是一半漢語,一半滿語,或者是間雜滿語的,這種類型保存的有兩種,《升官圖》,另一個是《螃蟹段兒》,其中《螃蟹段兒》更為流行。從寫作手法的嫻熟上和對文學常識的運用來看,滿漢融合在文學藝術上已經頗為成熟了。
子弟書的另一個閃光點是它將“敘事”與“詩歌”相結合。在長期的詩文正統觀念下,敘事詩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子弟書將民間敘事詩和文人敘事詩與民間說唱融為一爐,創造出了句式長短參差不齊,內容兼容俗雅的獨特格調,打破了種種的隔膜和限制。
注釋:
(1)本文提及子弟書篇目均引自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輯校《清蒙古車王府藏子弟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版.
(2)未標明文章作者的皆不詳。
參考文獻:
[1]關德棟、周中明編校《子弟書叢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818.
[2]繆東霖言:“說書:人有四等,最上者為子弟書,次平詞,次漫西城調,又次為大鼓梅花調”。(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輯校《清蒙古車王府藏子弟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182.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