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趙鈺
摘要:《白鯨》是19世紀美國作家赫爾曼·麥爾維爾的作品,是一部世界名著。這部小說生動地描寫了航海和捕鯨的生活,同時反映出人類在與自然的斗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作者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深層思考。本文在分析《白鯨》中故事的同時更進一步的去分析作者深層次的生態觀。
關鍵詞:白鯨;人與自然;生態觀
在當今時代,環境惡化、生態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日趨嚴峻。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在思考如何保護地球環境,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界之間的生態平衡。而這樣的思考早在19世紀中期,就有一位偉大的作家赫爾曼·麥爾維爾在他的作品《白鯨》中表現出來。
一、《白鯨》故事背景
《白鯨》是美國著名小說家赫爾曼·麥爾維爾發表于1851年的有關航海捕鯨題材的小說。小說主要描寫了一個名叫伊什梅爾的落魄青年,因生活窘迫來到新貝德福港,期間遇到了一名食人族的生番魁魁格,二人結為好友并一起登上一艘捕鯨船出海謀生,他們在船上結識了船長亞哈、大副斯達巴克、二副斯塔布、三副弗拉斯克以及一眾船員。其中船長亞哈是一個令人敬佩而又畏懼的老船長,他有著四十年的航海經驗,在上一次航海捕鯨的過程中被一頭名叫莫比迪克的白色大鯨咬掉了一條腿,因此他對這頭白鯨懷恨在心,發誓要找到這頭白鯨并且殺死它。而其他的船員上船則是為了航海捕鯨并且拿到自己所得的報酬,后來在船長的威逼利誘之下,眾人追蹤到了白鯨并且在海上與之發生了激烈的廝殺,最終白鯨被殺死,在它臨死之前也將捕鯨船撞沉,所有人除了伊什梅爾外都葬身大海。
二、《白鯨》角色分析
《白鯨》中有兩大主要角色,即處于對立面的亞哈船長和白鯨莫比迪克。亞哈船長具備豐富的航海和捕鯨經驗,為人勇敢堅毅,不懼艱險,敢于挑戰未知事物,但是也被仇恨所蒙蔽,最終葬身大海。而白鯨莫比迪克則是行蹤不定、神秘莫測,人們口中相傳的莫比迪克兇狠殘暴,不可戰勝。后來亞哈船長帶領船員們找到了白鯨莫比迪克,他們與白鯨在海上大戰了三天三夜,最終雙方都葬身于汪洋大海。在這個故事中,亞哈船長就是人類的代表,有人性的優點和缺點。白鯨則是大自然的代表,神秘莫測,卻又處處充滿著兇險,一旦人們冒犯了它,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價。其他船員諸如大副、二副、伊什梅爾等,就像是人類社會中的蕓蕓眾生,代表著不同階層的人,他們的行為就好像不同階層的人處于大自然中的不同反應,有人畏懼,有人貪婪,有人保持中立。作者塑造出不同性格的角色,他們都是獨特的,卻又有著共同的結局,這些角色的結局意在警示人們要冷靜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生態平衡的關系。
三、超前生態觀的體現
之所以說這是一部具有超前意識的作品,是因為作者在小說中表現出深刻的生態思考,這種思考是具有預見性的。在當時的社會時代中,資本主義正處于迅速發展的狀態,人們對于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態度大多數是選擇去無休止的開采和掠奪式的破壞,只有少部分的人考慮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作者在其作品中充分的運用了象征的手法將這一思考表達了出來,亞哈即是人類開拓者的象征,他從事捕鯨業,從海洋中獲取資源,屠殺鯨類以達到自己的利益目的,甚至會為了仇恨去選擇跟對手生死相搏。白鯨則是變幻莫測的大自然的象征,如果人類沒有危害到白鯨自身,它是不會主動去侵犯人類的,只有當人類的行為嚴重危及到它自身,它才會選擇反擊。小說最終以亞哈和白鯨雙雙葬身大海的結局來警示人類在發展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到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沖突,人類應當尋找更好的方法來面對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沖突,否則只會兩敗俱傷。
《白鯨》這一作品在當時出版的時候并不被人們所重視,直到作者去世以后,人們才逐漸發現這部小說的價值和深層含義,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作者生態觀的超前性。麥爾維爾在作品中的思考不被當時的大眾所重視,卻在后來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得以應驗,全球變暖、物種減少等生態方面的問題正變得越來越嚴重,人類也受到了大自然相應的懲罰。所以在當今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應當重視作者的這種生態觀點,學會深層次的思考人類發展與生態問題,學會從多種角度去思考如何解決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沖突。
四、結語
文化有相同之處,思想有相似性和借鑒性,早在百年之前,麥爾維爾在《白鯨》中以獨特的角度為早期資本主義對待大自然的態度勾畫出了大體的輪廓,也預示了其將來?,F如今,生態環境的發展早已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也與人類的未來息息相關,我們更應該慎重對待人類發展與自然生態之間的問題,以保證人類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Herman,Melville.Moby Dick.London:Penguin Books,1994.
[2]曹庸譯.白鯨[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
[3]陳秋紅.〈白鯨〉象征意義的文化闡釋[J].外國文學研究,1997,2.
(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