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攀
摘要:林譯小說對清末民初的小說譯作及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巴黎茶花女遺事》的情調與中國才子佳人小說相接近,同時又帶有西方小說的特點。該譯作對鴛鴦蝴蝶派作家產生了較大影響。僅就小說《啼笑因緣》而言,至少在心理描寫、女性形象、結局模式這三個方面,明顯受到了《巴黎茶花女遺事》的影響。
關鍵詞:《巴黎茶花女遺事》;《啼笑因緣》;手法借鑒;局限性
林紓在清末民初時期翻譯了大量外國小說,他對翻譯小說的貢獻和影響不容忽視。《巴黎茶花女遺事》是林紓的第一部譯作,一方面林紓譯介的外國文學作品為國人打開眼界,另一方面這個故事符合中國傳統的士與妓故事原型。這部作品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國內通俗文學創作,尤其是對鴛鴦蝴蝶派小說有較大影響。張恨水是中國現代通俗小說史上的集大成作家,他曾表示自己的創作受到了林譯小說的影響:“名家小說給我印象最大的,第一要算是林琴南先生的譯品。”(1)《巴黎茶花女遺事》對《啼笑因緣》在心理描寫、女性形象、結局模式這三個方面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一、心理描寫
《巴黎茶花女遺事》包含大量人物心理描寫,已有較明顯的意識流特征。這對當時國內讀者來說是一種較為新鮮的閱讀感受,同時這也呈現了一種新的創作手法。張恨水《啼笑因緣》中對人物的心理描寫十分精到,這應當也從林譯小說得到些許啟發。張恨水回憶說:“……因之,我又繼續看林譯小說。在這些譯品上,我知道了許多的描寫手法,尤其心理方面,這是中國小說寡有的。”(2)《巴黎茶花女遺事》中的心理描寫表達了細膩的情感,真摯動人。小說第十二節中亞猛等待馬克時豐富的內心活動:由猜測馬克“尾我覘誠乎?”(3)開始,到“又豈配唐色以柬招之乎?”,接而假想“用以愚我乎?”,然后又推測“垂歸矣為人挽留耶?”最后又由猜測轉為擔心:“一點鐘動,余焦然如渴,擬遲二點不來,當即至巴黎尋之。”層層遞進的心理描寫,呈現出內心情感逐漸飽滿的亞猛。這使小說人物更加生動、立體,其真實性加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張恨水《啼笑因緣》第十七回中對人物心理的描寫,亦是隨事情發展順序展開,為讀者呈現出完整真實的人物形象。在沈鳳喜與樊家樹分手這一情節中,小說對二人的心理活動作了細致入微的描寫。家樹面對鳳喜的支票自然羞憤難當,可他又“心想她究竟是個意志薄弱的青年女子,剛才那樣羞辱她,未免過分。……她哪里有那樣高超的思想,知道這是侮辱人的行為。”(4)這里的心理活動描寫進一步揭示二人不同的精神世界,自然地解釋了二人感情走向悲劇的原因。兩部小說中逐漸加深和細化的心理描寫,都展現了人物內心情感波動,塑造了更豐滿的人物形象,增強了作品的真實感與可讀性。
《巴黎茶花女遺事》中省略了多處人物心理描寫。例如,亞猛發現馬克偷偷寫信,卻拒絕看信這一情節。李玉民翻譯的《茶花女》中對阿爾芒(亞猛)的心理描寫:“我十分憎惡一切可能顯出懷疑的言行,于是回答瑪格麗特,我沒有必要了解她寫的什么,然而我能肯定,這封信必會告訴我她憂傷的真正原因。”這里的描寫展現出阿爾芒對瑪格麗特的真誠與關切。林紓則譯為:“一日馬克伏案作書,余問何寄,馬克曰:‘君欲見吾書乎?余曰:‘不欲。”簡單的“不欲”二字,令讀者感到突兀:亞猛不看信是因為憤怒和賭氣,還是因為他不關心馬克?林譯本刪去人物心理描寫,令小說失了人物情感的細膩表達,減損了許多情味。關于這點,錢鐘書認為是林紓“不假思索,沒體味出原話里的機鋒。”(5)《巴黎茶花女遺事》中的心理描寫委實不算完全,這使小說韻味不足。《啼笑因緣》由張恨水撰寫,作者運籌帷幄,精心為小說布局、創作,自然不存在翻譯刪改而出現的內容缺損問題。如此看來,《啼笑因緣》中的心理描寫較《巴黎茶花女遺事》而言,更加完整、豐富,塑造了鮮活立體的人物形象,在整部小說中更是起到了暗示、鋪墊、以及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二、女性形象
《啼笑因緣》中的女性形象,對《巴黎茶花女遺事》馬克的形象有承接與發展。沈鳳喜與馬克,面對生活現實或自主或被動地走向悲劇命運;何麗娜則是獲得人格獨立和愛情自主的理想形象,而這正是馬克所追求的理想。
《巴黎茶花女遺事》中的馬克以交際花的身份混跡于上層社會,社會地位十分卑微。馬克始終無法擺脫金錢勢力的桎梏,最終與亞猛分離。《茶花女》的作者小仲馬是父親的私生子,他和母親很難得到承認和尊重。小仲馬有意為母親這樣遭遇不公的人表達同情與關懷。同時,馬克的人物原型是著名的交際花瑪麗·杜普萊西,她在與小仲馬交往的同時不愿放棄原有的淫靡生活,最終二人分手。這段情感經歷,遂成為小說的情節基礎。基于宏觀的社會現實與個人的親身經歷,小仲馬創作了《茶花女》。小說經林紓翻譯后,《巴黎茶花女遺事》在中國面世。小說中的馬克代表了正在社會底層掙扎卻又無法對抗現實的女性,地位卑微的她們很難實現自身的幸福追求。
《啼笑因緣》中的沈鳳喜與何麗娜形成了強烈對比。沈、何兩人的容貌一般無二,她們卻出身在不同的環境,生活習慣與精神世界上的差異非常明顯。沈鳳喜是傳統的極溫柔嫻靜的女子,引人憐愛;她也是長期背負沉重生存壓力的人,這使她形成對物質需求的強烈渴望,這也導致她成為了劉將軍的金絲雀。沈鳳喜這個人物形象,她一方面善良單純,另一方面也幼稚且意志薄弱。何麗娜是出身上層社會的新式女子,受過良好的教育,處事通透。她對待家樹大方真誠,甚至在家樹表兄一家將沈鳳喜的照片認作自己時,何麗娜也不慍不火,巧妙地化解了尷尬。何麗娜大約是理想化后的沈鳳喜,這是一個不僅善良可愛,還有人格獨立之魅力的女性。作者要講現實生活的悲哀,自然也愿意談理想的追求。張恨水的小說創作有著堅實的生活基礎:“在上海,我們就可以看到高入云霄的三大公司,與古色古香的虹廟為鄰,看到風馳電掣的電車汽車與獨輪手推車同路。……這種出現在同一時間的相隔懸殊的生活樣式,便是《啼笑因緣》的社會基礎。”(6)生存環境的貧窮或富足,內心思想的傳統保守與新式開放,這或許是當時大環境下普遍存在的差異。
《啼笑因緣》與《巴黎茶花女遺事》都用鮮活的女性形象闡釋了階級造成的鴻溝與禮教對人的精神壓迫。馬克希望擺脫現狀去追求理想的愛情,百般委曲求全仍求而不得;沈鳳喜原本有機會獲得單純幸福的生活,卻因為生活的限制與內心的蒙昧而凄慘收場;何麗娜終于是一個沒有因為門閥觀念而受人欺辱,并且勇敢追求個人幸福的女性。《啼笑因緣》中的何麗娜以自由灑脫的姿態出現,她如馬克一般美麗,還擁有富足的出身,更重要的是她最終完成了對自由生活與愛情向往的追求——這是馬克窮盡一生都未能實現的理想。馬克與亞猛的愛情破裂是因為馬克出身卑微;那么,假如何麗娜沒有優渥的出身條件,她將如何?小說中早已解答:無疑是沈鳳喜了。沈鳳喜是馬克的影子,何麗娜是馬克的理想。顯而易見的是,何麗娜這一理想模型,并不是完美的精神理想,這仍是基于門閥基礎上的理想。作者借樊家樹表達的在精神上的愛情理想,仍舊沒有充分實現。
三、結局模式
中國傳統的才子佳人小說往往是固定的創作模式:以二人邂逅開始,轉接其經歷阻撓而反抗,最后以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收尾。悲劇結局的文學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并非未曾出現,但《巴黎茶花女遺事》的悲劇結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中國小說大團圓式的結局模式。張靜廬曾在《中國小說史大綱》中提出:“自琴南譯法人小仲馬所作哀情小說‘茶花女遺事以后,辟小說未有之蹊徑,打破了才子佳人團圓式的結局。中國小說界大受其影響,由是國人皆從事于譯述。”
《啼笑因緣》中樊家樹與沈鳳喜的愛情故事就是以悲劇收場。這樣的結局由樊家樹的天真、沈鳳喜的無知、劉將軍的霸道共同導致。這三人身份不同:知識分子、賣唱藝人、封建軍閥。社會階級之間巨大的差異與不公,是小說反映的本質問題。“……父親的小說是以言情為緯的,社會為經的,愛情不過是穿針引線的東西,他所要表現的,是社會上真真實實存在過、發生過的事情,應該屬社會小說,記述的是民初野史。”(7)《啼笑因緣》取材于社會現實,底層人如何生存、金錢如何魅惑人心、面對生活的各色人物又如何作出抉擇,這些是小說中所呈現的。馬克與亞猛、家樹與鳳喜,他們都由于社會階級差異走向愛情悲劇。這一點來看,《啼笑因緣》的確是繼承了《巴黎茶花女遺事》的結局方式,實現了在結局上的突破。小說并未將鳳喜解救出來,反而將她的天真、無知、虛榮、軟弱逐步展現,將她如何落入圈套的心理轉變過程刻畫得細致入微。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正視,必然催生小說中的悲劇。
縱觀《啼笑因緣》全貌,小說對悲劇結局這一突破性表現模式的繼承,并不完全。小說的最后,何麗娜與樊家樹喜結連理。這無疑又使作品回歸到喜劇當中。沈鳳喜香消玉殞,作者便再造一個沈鳳喜:一個同樣美麗,出身上層社會且受過良好教育的沈鳳喜。于是何麗娜成為了容貌、個性、才情、出身都極為出挑的理想典范。小說縱然先講了一個悲劇故事,但最后也要修補為一出喜劇。《巴黎茶花女遺事》中馬克的悲劇是對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使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啼笑因緣》的悲劇則貫穿得不夠徹底,添帶了一層朦朧的理想色彩。整體來看,《啼笑因緣》故事結局仍然沒有做到不落窠臼,還拘囿在中國傳統才子佳人小說的團圓式結局模式里。
總的來說,《巴黎茶花女遺事》為中國通俗文學創作帶來了新鮮元素,對當時的文壇造成巨大的影響,張恨水也曾表示自己的小說創作受到林譯小說的影響。對比兩部小說,《啼笑因緣》吸收和繼承了《巴黎茶花女遺事》的創新特色。《啼笑因緣》借鑒和發展了西方小說細膩的表現手法,甚至更加完整和細致;小說塑造了符合中國特定時代特征的典型女性形象,相比翻譯小說更貼合國民生活和閱讀習慣;同時該小說部分地繼承了《巴黎茶花女遺事》的突破性的悲劇結局,但小說最終未能打破中國小說傳統大團圓式結局的局限。在以上幾個方面,《啼笑因緣》都對《巴黎茶花女遺事》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繼承和發展。
注釋:
(1)張恨水《我的小說過程》.轉引自張占國、魏守忠主編.《張恨水研究資料》[C].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年.
(2)張恨水《寫作生涯回憶》.轉引自張占國、魏守忠主編.《張恨水研究資料》[C].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年.
(3)(法)小仲馬著,林紓譯,王壽昌口述.《巴黎茶花女遺事》[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
(4)張恨水.《啼笑因緣》[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5)錢鐘書.《林紓的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6)夏征農.《讀啼笑因緣——答伍臣君》.轉引自張占國、魏守忠主編.《張恨水研究資料》[C].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7)張明明.《回憶我的父親張恨水》.轉引自黃永林著.《張恨水及其作品論》[M].湖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參考文獻:
[1]張占國,魏守忠主編.張恨水研究資料[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2](法)小仲馬著,林紓譯,王壽昌口述.巴黎茶花女遺事[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
[3]張恨水.啼笑因緣[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4](法)小仲馬著,李玉民譯.茶花女[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5]錢鐘書.林紓的翻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6]黃永林著.張恨水及其作品論[M].湖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7]薛綏之,張俊才著.林紓研究資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中國新詩研究所)